【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的研究范畴(p.1):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p.5):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阻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阻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p.6):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差不多研究方法(p.9):1.观看法2.咨询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 6.有关研究法感受(sensation)的定义(p.15):感受确实是人脑对直截了当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不属性的反映。
感受的特点(p.16):(1)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感受性也叫感受的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不感受性和差不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阈值:刚刚能引起感受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受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受能力。
差不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辨论能力。
差不感受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不感受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受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受印象的临时存留现象,叫感受后像。
(3)感受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连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升或降低),确实是感受的适应。
(4)感受对比:同一感受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受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受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受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受。
知觉(perception)的概念(p.16):知觉是人脑对直截了当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p.16):(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明白得性(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视觉的恒常性最明显,包括大小,形状,明度,颜色。
经历分类(p.17):1.按经历的内容分类(1)形象经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经历。
(2)逻辑经历:是对概念,公式,判定,推理等抽象内容的经历。
(3)情绪经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经历。
(4)运动经历:是以曾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经历。
2.按经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刻的长短分类(1)感受经历:特点①具有鲜亮的形象性,直截了当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持下来。
②感受经历中的信息保持时刻极短;0.25~2秒。
③经历容量大,9~20个单位。
(经历容量又叫经历广度,指信息一次,出现后,能被回忆的最大量)。
④经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经历:特点①信息储存的时刻专门短,1分钟以内。
②经历容量有限,一样为7+2个单位。
③短时经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经历系统。
(3)长时经历:特点①经历容量有限。
②信息保持时刻长。
经历的心理过程(p.18):1、识记的心理过程2、保持的心理过程3、再认与再现的心理过程遗忘的规律(p.18):1、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经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系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系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系注意的差不多特性:1、指向性2、集中性注意的分类(p.19):1、无意注意:没有预见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预见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预见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
思维(thinking)的概念和特性(p.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它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进行反映。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p.20):(1)按照思维方式来分类: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2)按照思维探究答案的方向(思维的指向性)来分类: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3)按照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类:①常规思维②制造性思维想象的概念(p.21):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制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功能(p.21):(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3)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剂作用(4)想象具有代替作用(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剂作用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的概念(p.21):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p.22):区不:1、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形性,兴奋性和临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固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常以内心的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
3、情绪多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情感多与社会需要有关。
4、情绪是动物与人所共有的,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
动物只有自然需要,没有社会需要。
联系:1、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固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是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2、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强度,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深含情感。
3、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内在表现。
情绪的功能(p.22):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是指柔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兴奋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也是一种专门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情感的分类(p.24):1、道德感是在评判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判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把握事物进展规律的动力。
3、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判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的理论(p.25):1、詹姆士-格兰的情绪外周学讲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讲3、阿诺德的评判-兴奋学讲4、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讲该学讲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意志的概念(p.26):是指人们自觉地确认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差不多特点(p.27):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3、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的品质(p.27):1、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坚决性,独断性。
2、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和草率从事。
3、坚强性,与坚强性相反-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急躁、轻浮、疑虑和执拗等。
4、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任性和怯懦。
人格的概念(p.28):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的特点(p.28):1、专门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和生物性3、稳固性和可塑性4、整体性人格心理结构(p.29):1、人格倾向性,为人格的动力,包含需要和动机。
2、人格心理特点,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剂系统,核心为自我意识。
阻碍人格的因素(p.29):1、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文化环境3、实践能力4、自我教育需要的分类(p.30):一样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机体需要、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照需要的对象,可将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0):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其中以饥饿和渴的需要为主。
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的概念和功能(p.31):动机是引起和坚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活力。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坚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动机冲突的形式1、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双避冲突:即“前有狼,后有虎”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挫折(frustration)的概念(p.32):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临时舍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能力进展的个不差异(p.34):一样趋势:①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基础能力进展最重要的时期。
②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最高峰。
③能力进展的趋势存在个不差异。
1、能力进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活动时采取的途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能力的组合因素不同。
智力属于一样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群体而言,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气质的概念和表现(p.34):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固的个人特点。
气质的要紧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包括心理活动的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气质的体液讲(p.35):气质的意义(p.36):1、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要紧表现为个人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
2、与生俱来:体现个性的生物学内涵。
3、稳固性4、无好坏优劣之分5、气质和职业活动6、气质与教育工作7、气质和身心健康性格(character)的概念和特点(p.36):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适应了的行为方式。
特点: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特点2、性格的情绪特点3、性格的意志特点4、性格的理智特质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37):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受到先天遗传素养的阻碍,它反映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
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进展起来的。
其次,气质形成早,不宜变化。
而性格形成晚,尽管具有稳固性,但气质变化要快。
健康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p.43):健康,不仅经是没有疾病和躯体的虚弱现象,而在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一样认为心理健康确实是以主动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进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持续地进展健全的人格,提升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