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知识点框架图
政治性
基本特征人民性
科学性
开放性
党的事业至上
本质属性人民利益至上
基本理论(“三个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法律思想
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
一、社会
主义实践基础
法治地位和作用
理念
核心内容:依法治国
本质要求:执法为民
基本内容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重要使命:服务大局
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健全完善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法治统一、体系完备)
基本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注意重点: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
权责统一、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和职业道德水平)
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树立司法权威、发扬司法民主)
其他
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
法的概念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
可诉性)
规范作用(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
法的作用社会作用2
法的局限性3
种类:秩序自由正义
二、法的价值价值位阶原则
法的本体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个案平衡原则
比例原则
逻辑结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4
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分类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法的要素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5:
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法律原则种类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
基本权利义务与普通权利义务
分类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
个人权利义务、集体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利义务
权利与义务结构上
数量上
两者的关系6产生发展上
价值上
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2法的社会作用:涉及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
①三个领域即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
②两个方向即政治职能(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法的局限性的体现:①法律以社会为基础,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②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③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④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
4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1)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2)并不是所有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3)也不是每一个条文都完整的表述一个规则或者只表述一个法律规则;
5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1)内容上,法律规则明确具体,着眼于共性;法律原则比较笼统模糊,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他们的个别性
(2)适用范围上,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广;(3)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者涵摄的方式应用于个案之中;法律原则以“全有或者全无的方式”或是以衡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的强度之中。
6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3)从产生和发展上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4)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7
不同位阶
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同一位阶
位阶交叉时
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判例、政策、习惯)
法律部门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调整对象
与调整方法
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含义8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9
属人主义
二、法对人的效力原则属地主义
法的本体法的效力保护主义
折中主义
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
法的时间效力法终止生效的时间
法的溯及力(从旧兼从轻原则)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分类纵向(隶属)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法律关系
单向(单务)、双向(双边)、多向(多边)法律关系
第一性(主)法律关系和第二性(从)法律关系
主体权利能力
法律关系行为能力
客体种类→(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
法律规范社会事件
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法律事件自然事件
法律事实法律行为善意、合法行为
恶意、违法行为
法律责任竞合
法律责任时效免责
不诉及协议免责
免责事由自首、立功免责
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由特定国家机关实施
法律制裁的特点是违法者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
是惩罚性的而非补偿性的
7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8法律体系:又称为部门法体系,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9当代中国法律体系:①七个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②三个不同层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一元多层次
立法立法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法律公布
法律议案与法律草案的区别10
依法行政原则
执法的基本原则讲求效能的原则
公平合理的原则
司法公正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司法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法的实施执法与司法的区别11
主体:所有人
守法范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
律和非基本法律、而且包括与宪法和法律相符合的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
内容: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
国家法律监督体系
法律监督体系社会法律监督体系
可预测性
三、法适用法适用的目标正当性
法的运行的一般法适用的步骤:确认事实→寻找法律规范→推导法律决定原理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12
寻求正当性
特点受现行法律约束
实践理性
法律推理演绎法律推理
种类归纳法律推理
类比法律推理
设证法律推理
特点:(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况;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
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
按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分:(正式与非正式解释)法律解释种类按解释尺度的不同分:(限制、扩充与字面解释)
按法律解释的方法分(文义、历史、体系、扩充解释)
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语义学解释→体系解释→立法者意图
或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客观目的解释
10法律议案与法律草案的区别:法律议案是指有关立法的建议,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概括,但也可以比较具体;可以只提立法主旨和理由,也可以附有法律草案。
而法律草案的内容比较具体、系统、完整
11司法与执法的区别:①主体上: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②内容上:执法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管理处理案件,司法是裁决法律问题的纠纷。
③程序性上:执法没有司法要求的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司法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
④主动性上:执法有较强的主动性;司法具有被动性
12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①外部证成: 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 前提本身的合理性。
②内部证成:从前提到结论之间推论是否是有效的,依赖于是否符合推理规则或规律。
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根据:(A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B法的相对独立
性C法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D法的发展的历
史事实的验证)
法的继承A法律术语、技术、形式;
B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技术性规范或者是反映法的发展内容社会整体利益的规范;
C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四、D反映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
法的演进法的移植:(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
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
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的区别13
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
法的传统:法系
内发型现代化
动力来源:外源型现代化
法的现代化
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特点:外源型法的现代化
科技进步对法的影响
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法对科技进步的作用
本质上
联系内容上
法与道德的关系功能上
五、 1.生成方式上的建构性与非建构性
法与社会 2.行为标准上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区别 3.存在形态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4.调整方式上的外在侧重与内在关注
5.运行机制上的程序性与非程序性
6.强制方式上的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
7.解决方式上的可诉性与不可诉性
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法与人权的关系
法是人权的体现和保障
13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①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②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法的移植的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法律和惯例。
注意国外法与本国法之间的同构性和兼容性,注意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同时法的移植要有适当的超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