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包书月张宝秀②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

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一、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

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

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

忽必烈当时对金中都东北郊外金朝皇帝的离宫大宁宫非常欣赏,下令加以修缮,将自己的驻跸之地设在这个叫琼华岛的地方。

1267年,在此地建城,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相当于今鼓楼处),设中心台,建中心阁。

由中心台向南,切积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于后门桥处),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始。

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3750m。

中心阁作为元大都中轴线的北端结束点,与南端的起点——丽正门遥相呼应,大内主城门和主殿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配殿和其他建筑分列中轴线两侧,从而形成一组相对完整的中轴线建筑群(图1)。

①本文是北京学研究基地课题“《北京流影丛书》之北京城中轴线”(BJXJD-KT2011-ZD03)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包书月,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

张宝秀,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③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建筑学报.2003(5):24。

④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1。

⑤成亮.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2009(1):35。

图1.元大都(引自: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27-28)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向南、向北延伸,这使得明代北京城中轴线的纵深感更强,空间序列更加丰富(图2)。

明代北京城修建主要内容与时间见表1。

表1. 明代北京城修建主要内容与时间时间修建内容洪武元年(1368)将元大都北城墙南迁五华里筑新墙,辟德胜、安定二门,在元大都土墙外包筑砖石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皇城及内城角楼永乐十七年(1419)将元大都南城墙南迁二里筑新墙,开三门,名称如元大都三个南城门之旧。

在元大都东、西土墙外包筑砖石。

改崇仁门为东直门、和义门为西直门永乐十八年(1420)中心阁被改建为鼓楼,并在鼓楼以北大约190m处兴建钟楼,使中轴线上的建筑、层次更加丰富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在中轴线两侧兴建太庙和社稷坛。

正统元年(1436)修筑九门城楼、瓮城、箭楼、城壕、桥闸;在元大都土墙内侧包筑砖石;挖南海,堆万岁山正统四年(1439)内城城垣竣工,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始建外城,兴建永定门,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北,全长约7.8km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外城箭楼及瓮城资料来源:北京正阳门内展览。

图2.明代北京城平面图(引自: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31-32)清代依旧定都北京,沿用明北京城,中轴线上基本没有增添新建筑,最主要的变化是一些建筑的名字,如: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也都一一更换,以显示已经改朝换代,还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确定下来。

(二)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民国时期,北京城经历了蜕变。

第一,先农坛北部、西部成为工厂街市,一半以上坛墙被拆除,天坛南墙也被拆除,两坛之间的天街两侧形成了天桥平民市场和简陋居住区,为了铺设电车轨道拆除了天桥。

第二,正阳门被改造,瓮城被拆除,正阳桥也被改造。

第三,中华门内千步廊和天安门内皇城墙被拆除,中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设了太庙南门,东、西、北三面皇城墙全部被拆除,地安门被孤立。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三)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交通等问题,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陆续被拆除,如永定门、正阳门外正阳桥和五牌楼、天安门前皇城墙、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等。

地安门外大街建设了一些商业建筑;天桥市场消失,改建为居民区;天坛和先农坛之间建设了大量公共建筑和住宅区。

同时,全面改造了天安门广场,并在北京城传统中轴线上增添了一些对于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台、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在新时代赋予了北京城传统中轴线新的意义。

至20世纪80年代末,决定将亚运会场馆建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这是北京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

2001年,北京取得奥运会举办权,北京中轴线得以进一步向北延伸,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立给北京中轴线带来巨大的变化,意味着古老北京的壮美中轴线从历史延伸到了现代。

奥林匹克公园南端东侧是“鸟巢”(国家体育场),西侧是“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等现代建筑,中轴线北延长线的最北端是奥林匹克森里公园,意寓着北京城中轴线最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大,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格局和风貌逐步得到恢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004年在原址并按原状修建了永定门城楼;天坛和先农坛间的一些杂乱建筑得以拆除,亮出了现存的坛墙;修缮了正阳门,复建了前门外大街,以再现商业繁荣景象;地安门内“内皇城”边的杂乱建筑被拆除,计划在原址恢复雁翅楼;全面整治鼓楼至地安门大街风貌,修复万宁桥和火德真君庙;钟鼓楼得到修缮,其间的环境得到全面整治;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北顶娘娘庙也得到复建。

还值得一提的是南苑。

南苑在元朝时为皇家苑囿,是皇帝游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明时进一步建设,称作“南海子”;清时称作“南苑”。

民国初年,军队占据南苑,成为兵营,日伪统治期间,日军在“南苑猎场”的北部修建了一个机场,这就是今天的南苑机场。

南苑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北京城南的重要门户。

建国初期,南苑地位开始下降,民用机场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占用。

20世纪90年代初,南苑机场重新启用;建设前门至德茂庄快速交通线;亦庄经济开发区在此形成。

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这里。

综上所述,北京城中轴线从最初的形成、发展,到兴盛,再到被破坏,最后到复兴,历尽波折。

但中轴线始终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北京城市的脊梁,北京城中轴线通过建造大量的重要节点建筑,通过高低起伏、开敞围合等手法,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城市轴线空间结构。

现代的北京城中轴线不仅贯穿了地处城市核心的旧城区,还与北面的奥林匹克公园、南面的南苑新城紧密串联,突出了城市轴线空间的序列性,形成了城市独特的风貌景观。

三、北京中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北京城这条古老并不断发展、创新的中轴线对北京的城市结构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京现有的单中心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以中部历史文化区、北部体育文化区、南部城市新区为核心,体现古都风貌与现代城市的完美结合。

”所以,北京应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从北到南要形成三个独立中心,即北中轴线上以奥林匹克公园为核心的商业文化中心,传统中轴线上以紫禁城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中轴线上以南苑新城为主体的商贸、高新产业中心⑥。

这种现代与传统的相互贯通与融合,和谐体现了北京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让古老的北京城培育成一个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的大都市。

(一)北中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北京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轴线依然起着“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延长线,使整个北京城市的成长历程都包含于这条城市轴线中,尤其是北中轴线,它的不断延伸及其带动的附属现代建筑无一不遵循着延续了近千年的“中轴思路”。

重要节点有奥林匹克公园、北土城元大都遗址公园以及北二环至安德路之间的城市公共空间。

1990年在迎接亚运会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北京旧城到亚运村的交通,从北二环中路的钟鼓楼桥到北四环中路的北辰桥开辟了一条新的南北交通干道,共分为两段,即中轴路和北辰路。

中轴路,也称鼓楼外大街,南起北二环钟鼓楼桥,北至健安桥,直线与旧城中轴线在空间上相连,故此得名;北辰路,南起健安桥,北至北辰桥。

这条交通干道的开通可以说是继元大都确定北京城中轴线后,第一次向北长距离延伸。

历史上,北京城中轴线受到“面南而王”指导思想的影响,一直向南发展。

北京中轴线自亚运会开始向北发展,这在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古老的北京城中轴线进一步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

⑥段进宇.试论北京中轴线有机生长模式——对北京城市未来空间格局的思考.规划师.2003(10):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