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人员的礼仪要求

翻译人员的礼仪要求

涉外活动中,遇到各种类型的翻译活动,而翻译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往往会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客户的体验等等。

那么在外事交际中,翻译人员应遵守哪些礼仪呢?请看为您整理的翻译人员的礼仪要求。

翻译人员的礼仪原则1.工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翻译人员在工作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明确翻译任务要求,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如服务对象的语言、文化背景、兴趣特点等,穿着恰当的服饰,提前到达现场,熟悉工作环境与调配有关设备。

2.工作态度认真诚恳。

翻译人员只有态度认真,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不擅自增减内容,或在其中掺杂个人意见,对相关人员的谈话、发言要点做好笔记。

在遇到未听清之处或有疑问时,请对方重复,并致以歉意,切勿凭主观臆断翻译。

3.坚持主次有序。

必须尊重在场的负责人员,并严格服从其领导。

在正式会谈、谈判中,除主谈人及其指定发言者之外,对其他人员的插话、发言,只有征得主谈人同意后,才可以进行翻译。

4.待人礼让有度。

在同外方人士接触时,把握礼仪分寸,如对方提出日程安排以外的要求,要及时报告上级,切忌擅自允诺或拒绝。

若对方单独向译员发表了错误见解,在对方不了解具体情况和无恶意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对其作出说明或及时报告上级。

翻译人员的礼仪注意事项第一,守时、守信。

在口译中守时非常重要,口译不同于笔译,不需要见到翻译人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将需要翻译的稿件分发给相应的翻译人员,又快捷又方便。

口译必须要求翻译人员按时到位,及时是通过视频来进行翻译,也一刻不能懈怠。

所以再各种陪同翻译中,口译人员按时就位就是必须要注意的。

比如说一个会议陪同,别人会议都开了一半了,翻译人员才赶到,这不仅影响翻译公司的诚信、口译人员自身的诚信,更可能给客户带去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所以在口译翻译中,口译人员必须要有时间观念,如果有其他不可抗的外因,需要及时通知客户,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

第二,礼仪礼节。

礼仪礼节是口译人员必须注意并且具备的。

在口译过程中,口译人员往往代表的不止是自己、也不只是其所属的翻译公司,更是代表翻译人员所服务的客户,例如各种商务翻译、会议陪同、展会陪同等等这些,翻译人员可能会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在口译人员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及翻译中的措辞、表情等等。

而服装谈吐也是礼仪礼节的一种表现,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场合来选择自己的着装以及翻译时的措辞。

例如在比较正式、严肃的场合,可能需要着正装,用比较正式的语言去诠释。

而比如说在一些娱乐场所,就可以穿着随意一点。

第三,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接到口译任务后,一定要提前做好翻译前的准备,不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专业知识上都需要提前有一个充分的准备。

储备一些相关的词汇、专业知识,对自己即将要面对的客户、即将要做的翻译都需要熟悉一下,做好心理准备,以便以最好的状态去完成接下来面临的翻译工作。

第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有一定的应辩能力在口译翻译中,突发情况是很难避免的,有时,翻译人员会由于慌乱,始料未及等原因,导致极度紧张,不能很好的发挥。

而这个时候,越慌乱就越译不好。

所以翻译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面对什么样的人,都需要百分百相信自己的翻译能力。

从容淡定的应对一切突发状况。

而这也是对口译人员临场应变能力的一个考验,不仅是在突发状况时懂得从容,在双方有一些语言上的冲突或者场面尴尬时,翻译人员也起到一个从中调解的作用,口译人员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用语言巧妙的化解这种冲突和尴尬。

第五,脑记和笔记有机并用。

口译不仅考验翻译人员的语言技巧,更考验翻译人员的记忆力。

在翻译的过程中,口译人员需要在及其短暂的时间内及时传达讲话人的意思。

而这个传达的过程首先需要口译人员记住讲话人的语言,再在大脑里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再将讲话人的话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这个过程除了一些其他的专业因素,记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很多时候,人的记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例如讲话人有时滔滔不绝,忘记停顿,一次讲了很多,那么翻译人员就有可能会出现漏记,这时候靠脑子记是很困难的,甚至有些不现实,所以就要做笔记,记住关键的语句,脑记和笔记有机并用,这样才可能更全面,更贴切的表达出讲话人的意思,不至于漏掉重要信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当然,注意以上五点的前提是语言基本功扎实、语言修养到位,知识面广博等等呢过这些口译人员的基本功到位,在这些的基础上,以上的小细节可能也是影响翻译效果的因素。

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东西,有些口译人员觉得自己有真才实学还有什么好怕的,但是往往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候这些小细节也可能会影响到口译的效果。

所以,在口译翻译中,口译人员需要对以上小细节多加注意。

这样才能保证更好的翻译效果。

才能将自身的语言天赋发挥到极致。

延伸阅读1——世界著名的翻译协会1、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简称 AIIC,是会议口译这一专门职业惟一的全球性专业协会,AIIC的会员身份被广泛认为是会议口译员的最高专业认证。

目前,全球AIIC传译人数合计不过2600多名会员。

看一个学校的口译师资,首先看的就是AIIC的会员数量,因为AIIC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无数场大型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高温熔炉无情、残酷的锻造出来的真金。

2、欧盟同传学位机构The European masters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简称EMCI,是1997年欧盟口译服务总司、欧洲会议口译司等机构创建的一项试点硕士项目,旨在培养高水准的会议口译人员,该课程已经成为欧盟会议口译人才培养的标杆!3、翻译与口译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简称ITI,是英国唯一的培养翻译与口译专业人士的组织。

目前有超过3000个会员,精通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00种语言和方言。

4、英国特许语言学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nguists,简称CIOL,成立于1910年,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非政府专业翻译机构之一。

目前,学会拥有600多名会员,除了自身会员外,还吸收了AIIC、ITI的会员,正式会员得到英联邦国家的高度认可,可免试获得澳大利亚国家翻译人员证书。

5、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onférence Internationale permanente dInstituts Universitaires de Traducteurs et Interprètes,简称CIUTI,成立于1961年,是国际权威翻译教育认证组织。

它汇聚了包括瑞士日内瓦大学翻译学院、法国巴黎高级翻译学院、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以及我国北外、北二外、北语、上外和广外等高级翻译学院等来自18个国家的40所全球顶级翻译学院。

延伸阅读2——古代翻译官关于翻译官最早的记述出现在周朝。

在古代当个翻译可不容易,不但要会多种方言,甚至还要出生入死。

关于翻译官最早的记述出现在周朝,那时的“译”专职从事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

《礼记·王制》如是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其中寄、象、狄鞮干的也是翻译的工作。

与今天相比,那时的翻译官更像懂方言的信使,负责将大王的话传达给周边藩国。

如果“万国来朝”,自然也负有教授礼仪和给大王翻译的职责。

在古代,精通多种语言的翻译人才同样是凤毛麟角。

在《后汉书·南蛮传》中有这么一段:“交趾之南,有越裳国。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稚。

”“三象重译”就是连翻三种语言。

越裳大概是今天的越南地区。

可以这样理解:为了向宗主国国君进贡白稚,越南使者的语言经历了越南话到广东话、湖南话、湖北话再到周文王能够听懂的陕西话的传递过程。

这只白稚随后被贡于文王之庙,周公也一时兴起鼓一曲《越裳操》流传千年尚是后话。

但转了几手的朝贡马屁被翻成啥样就不得而知了。

1、代表人物——和珅外邦来上贡,皇帝自然高兴,翻译的角色因为能上达天听,有时还能得到皇帝宠爱,家喻户晓的满清大贪官和珅就是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语言天才。

和珅自小聪颖,10岁左右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博学强记,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满朝文武,也仅此一人。

野史总说和珅是因为貌美,酷似乾隆死去的妃子成为朝中“第一宠臣”。

事实上,八面玲珑的和珅也的确有出众才华,为大清朝廷干过几桩漂亮的事。

由于具备独特的语言优势,和珅常常用多种文字帮助乾隆拟定诏书、翻译少数民族地区呈朝廷的奏文。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之后还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缅甸、琉球(冲绳)和南掌(老挝)等国的使者,毕竟“陈宫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马戛尔尼带领英国使团一行共八百多人,携带英王乔治三世致中国皇帝的信件和丰盛的礼品访问中国,期望与大清建立正常邦交,进一步扩张对华贸易。

和珅作为大清方面接待的主要负责人,忠实贯彻乾隆“不可意存玩忽,不可过于优待,转为所轻”的指示,与洋人百般周旋。

双方在觐见礼节上爆发冲突,英使团坚持以谒见英王陛下的单膝下跪代替“三跪九叩”,双方争持不下之际,还是和珅说服乾隆免了英国使团“三拜九叩”,当然,洋人想亲吻御手的礼节也万万不可。

可见,和珅不仅懂得英文,对于西方礼节也略知一二。

2、代表人物——甘夫有时翻译官还需要武艺高强,能达到特种兵的水平最好。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和高居庙堂之上的官方翻译相比,随从外交使节到遥远异乡的翻译官大多由民间招募而来,工作风险系数不是一般的大。

大漠戈壁、雪山草地,风餐露宿简直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翻译官,不但需要强壮的体魄,还需要武艺高强,能达到特种兵的水平最好。

公元前126年,38岁的张骞带着匈奴妻子以及一名随从回到阔别十三年的长安城,当年声势浩大的百人探险队凋零成二人生还,后人记住了张骞,却忽略了那位一路身兼翻译、护卫、向导多重职务的翻译甘夫。

根据史料零碎地拼凑,我们可以猜测原是匈奴军人的甘夫大概是在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的一场战役中被汉朝军队俘虏,并被作为奴隶赏赐给了汉文帝女婿堂邑侯陈午做家奴。

到张骞奉命出使大月氏的公元前138年,甘夫已经在堂邑侯服役二十多年,早已熟悉了汉朝的生活,成为堂邑侯府一名地位较高的忠诚老奴。

因此当张骞招募西域使团的时候,汉武帝立马想到了岳父家的老奴甘夫。

千万别小看他,这位仁兄不但精通西域语言,还是一名特种兵水平的狙击手,《史记》中明确记载甘夫“善射”,身强体壮还有武艺傍身,甘夫就这样成为了百人探险队伍里的重要成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