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简介《二》--------------------------------------------------------------------------------来源:遵义市政府2009年12月22日产业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依托能源和资源开发,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结合传统产业改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塑造产业品牌,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构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集约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大发展战略:(1)工业集群化战略。
(2)农业特色化战略。
(3)服务业中心驱动战略。
(4)区域融合战略。
第一产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
重点培育和发展粮油、肉类、中药材、竹、辣椒、茶叶、果蔬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二产业明确饮料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四类为主导产业,应重点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和制药为潜在主导产业,应大力培育。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文化、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商贸、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
产业布局:规划形成“四区、两圈、两翼”产业空间格局。
“四区”包括中部的遵桐绥产业经济区、西部的仁赤习产业经济区、东南部的湄凤余产业经济区和东北部的务正道产业经济区;“两圈”是中心城市产业圈和环中心城市产业圈;“两翼”分别是西翼赤水、习水一带和东翼务川一带。
中心城市以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制药产业为主。
中心城区以一类工业为主,适度发展二类工业,禁止布局三类工业。
中心城区外围三类工业区要积极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做好环保措施,加强节能减排。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资源,减少浪费,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资源和能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1)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原则。
(2)生态的原则。
(3)合理利用和积极保护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水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开源节流、节水措施、工程挖潜、污水回用、雨洪利用等手段,市域在2030年供水保证率为95%的情况下,水资源能基本达到供需平衡。
同时,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地下下水和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规划2015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1.5万公顷,2020年达到12.6万公顷,2030年将达到13.5万公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相协调。
2005-2020年年均增加建设用地1770公顷,2020-2030年年均增长850公顷。
矿产资源: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实现资源储量的有效增长,提高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基本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主要矿产资源的需要。
同时,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森林资源:进一步强化对现有森林的管护,以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能源:以一次能源(煤、水)的开发为基础,以电力为中介,依托煤、电,开发其它优势矿产,以高耗能原材料及其制品为重点,将煤电进行再转换,减重、增值,克服能源原材料发展中低效益、大运量双重因素的制约。
规划2009-2020年,能耗比年均下降5%,2021-2030年下降幅度增大,约为6%。
到2015年遵义市万元GDP能耗将下降为1.34吨标准煤,达到生态市的能耗标准。
2020年下降为约1.0吨标准煤,2030年达到0.6吨标准煤。
旅游发展总体目标:把遵义打造成为以红色旅游为核心,融国酒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大市,并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遵义经济的支柱产业。
实现三个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由数量增长型旅游向效益增长型旅游转变。
总体战略:(1)中心驱动。
在遵义中心城区范围内打造旗舰项目来大幅提升遵义的整体旅游形象。
(2)资源融合。
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融合,建立合理的旅游线路,并从体制上解决多头管理问题。
(3)区域联动。
包括省际联动、省内联动和市域一体三个层面。
旅游产品体系: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等五个品牌景点为核心,打造“红色经典”、“白色诱惑”、“绿色休闲”、“彩色多元”和“新区新貌”五大系列构成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市场战略:划定三级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
一级目标市场是四川、重庆、贵州,二级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及西南地区,三级目标市场是长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
海外市场首先主攻港澳台市场,使其成为遵义海外市场的主体;其次要有重点地突破欧美市场,对潜在的客源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重点开发背包游、徒步游等旅游方式。
旅游空间布局和游线组织:市域划分为“五区四线”旅游格局。
“五区”分别为:(1)历史文化综合旅游区;(2)美酒河生态文化旅游区;(3)仡佬族文化风情旅游区;(4)两江茶海文化旅游区;(5)大娄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在五大区格局下,构建城区、郊区和市域游线。
“四线”为:(1)西线:赤水河沿线旅游,集休闲度假、红色文化体验、森林生态、科学教育等为一体。
(2)中线:大娄山旅游。
(3)东线:茶乡旅游,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4)北线:仡佬族文化旅游。
集休闲度假、森林生态和地方文化于一体。
在中心城区“1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形成郊区精品旅游圈,体现休闲观光、地方文化和重要设施。
以凤凰山、遵义会议会址、湘江-洛江为核心构建四条游线。
(1)杨柳街和民主路构成的红色经典游;(2)湘江-洛江风光游;(3)丁字口商业区、中华南路商业街、澳门路饮食街、合众路饮食街等形成的商旅饮食特色游;(4)汇川区、礼仪新城、新蒲新区构成的新区风貌游。
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分区:分为3个一级区,即北部山原山地生态区、西北河谷山地生态区、中南部丘陵盆地生态区。
其中北部山原山地生态区又划分为道—正水土保持与农林生态亚区、芙蓉河谷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亚区、洪渡河谷城镇发展和水土流失控制亚区、大娄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西北河谷山地生态区可分为赤-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仁--习怀特色产业发展亚区、赤水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中南部丘陵盆地生态区可分为市中心城镇建设生态亚区、乌江流域生态控制亚区、湄潭—凤冈丘陵地开发保护亚区。
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将遵义市划分成四个等级的生态控制区。
一级生态保护控制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典型原生生态系统、珍惜物种栖息地、重要水源地涵养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极敏感区。
二级生态控制区包括生态系统的敏感区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区,与整体生态维护密切相关的区域。
三级生态控制区是河流节点、交通节点的主要分布区,其中部分地区将作为未来城市的后备用地。
四级生态控制区包括工业区、居民区以及其他城市功能区。
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水体质量逐渐改善,规划期末,城区段水体水质Ⅲ以上,出城段Ⅳ类以上,削减断面Ⅲ以上,其他水体Ⅱ-Ⅲ类以上,无Ⅴ类及劣Ⅴ类水体。
规划的集中饮用水源达到Ⅱ类以上,尽可能达到Ⅰ类。
大气质量逐渐改善,规划期末除了特定工业区允许大气质量为三类标准外,其他地区应达到二类以上标准,特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应达到一类标准。
酸雨程度控制在轻度污染以下。
各声环境功能区达标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重大基础设施给水工程:到2015年,所有城镇需水量和水质满足要求,县级以上城镇备有应急水源,农村30%以上人口共享城镇供水设施,农村另外70%人口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基本满足用水需求;到2030年,所有城镇需水量和水质满足要求,且均备有应急水源,农村50%以上人口共享城镇供水设施,农村另外50%人口以分散或集中方式满足用水需求。
建设水库增加调蓄能力,解决用水较集中的城镇用水需求,拟建的较大型水库有中桥水库、天门河水库和打秋坝水库等;在用水困难的山区兴建小水池、小山塘、集雨坪等设施,对雨水进行充分的集蓄利用,解决农村人畜用水需求;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及水源涵养区严加保护和控制,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排水工程: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镇以及遵义市中心城市内的所有城镇均需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70%以上;到2030年所有乡镇均需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80%以上,农村污水条件具备时可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2015年要求所有县级以上城镇建设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市的所有城镇均需建设污水处理厂;2030年要求所有城镇均在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范围之内。
因地制宜选用处理效果好、投资成本低、管理方便、运行费用少的处理工艺,特别是小城镇,可以选择氧化塘等处理成本较低的工艺。
提倡农村使用农家肥,加强农村养殖污染防治,水体沿岸划定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
燃气工程规划:城镇居民用户燃气普及率近期80%,远期100%,尽可能发展公建用户、工业用户、燃气空调和燃气汽车等。
县级以上城镇采用管道天然气。
中小城镇条件具备时尽可能使用管道天然气,以车载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为气源;其他小城镇和农村凡以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有条件发展沼气的地方以沼气作为生活用气。
环卫工程规划: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配置齐全,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率100%;逐渐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医疗垃圾和危险固废等均能得到妥善处置。
公厕设置满足人们需求。
城市和农村均实行保洁,卫生条件优良。
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实行垃圾100%的无害化处理,减少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
垃圾收运尽量采取密闭式收运,县级以上城镇建设压缩式转运站收运垃圾。
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垃圾房或垃圾收集点。
垃圾收运处理逐渐实行城乡一体化,扩大对农村的覆盖范围。
加大农村地区的保洁力度,改善农村环境。
电力工程规划:构建安全、稳定、合理、适度超前的区域供电网络,加强电源建设,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主要有遵义电厂异地迁改新建的桐梓电厂(2X600MW),以及长岩电厂、高滩电厂、石亚子电厂等。
供电电压为500kV/220kV/110kV/10kV。
建设500千伏核心网架;加快220千伏供电网络的延伸和扩大。
全市共规划设置500千伏变电站4座,其中扩建1座,新建3座;220千伏变电站19座,其中扩建5座,新建14座。
变电站建设应朝大容量,少占地方向发展。
500kV 架空电力线控制走廊宽度75米;220kV架空电力线控制走廊宽度40米;110kV架空电力线控制走廊宽度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