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3篇(一)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有的问题1.1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很多高职院校都抓住发展的机遇,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也制定了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
但是这些教学管理制度大多都以配合新的管理方式为目的,很少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要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适应的问题。
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成为学校发展的束缚。
1.2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也致力于采用这种先进管理理念,但因为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者缺乏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能很好地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依旧采取传统的管理思想,教学管理效率低下。
1.3教学管理系统的维护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等现代化方式。
虽然高职院校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存有,任何一个系统都会存有缺陷,在后期使用中需要增强维护与改进。
不过这些后期维护工作往往会被高职院校管理者忽略,致使网络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工作。
二、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有效措施2.1坚持先进的管理理念。
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c产生活和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改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同样,这一先进理念也可以用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这一系列变化都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思想决定方法,在“以人为本”这一先进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管理者定会创新管理模式,把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现结合,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益,以人性化的手段来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促进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2.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生活在网络化社会,高职院校就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采用先进技术为自身的发展赢得先机。
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涉及方面广,工作量大,传统的手工操作效率低下。
因此,要建立起先进、可靠、高效的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广泛的网络资源,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提升管理效率。
此外,只有先进技术还不够,还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与教学管理系统相适应,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3提升教学管理者素质,增强教学管理者队伍建设。
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素质对教学管理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对管理者素质也就相对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的良好运用依赖于人力,教学管理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这门技术,还要懂得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要求高职院校增强培养,给予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实践中成长。
三、结束语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同时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现代的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势在必行,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
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需要审时度势,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一、选修课的现状和问题1.1选修课体系不完善,种类不多我们调查发现,国外很多大学是非常重视开设选修课,甚至在门数上远远超过专业课。
例如,在美国的大学中,选修课的数量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半以上。
相比之下,我校到目前为止总共开设过59门,数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开设选修课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老师;当然,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对于选修课不够重视,没有出台相对应政策调动专任教师的积极性,大多数老师开课仅仅为了满足课时的要求;而教务部门对于整个选修课课程体系缺乏规划,未能广泛调研,了解学生真正需求,合理设置选修课,同时未能根据需要培养优秀教师,特别是能够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为学生开设课程,开设选修课随意性太大。
1.2选修课缺乏科学有效管理因为选修课的种类繁多、开课老师的能力水平、学历资格、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情况存有相当大差距,同时因为老师们对于选修课态度不一,课程准备情况千差万别,尤其在教案设计、教材选择等诸多方面,这严重影响教学的有序开展。
目前,我校的选修课为缓解教室紧张的矛盾,大多安排在周一至周三的七、八节和周日晚上,这就造成了因为在这些时段授课,学生到课率不高,教师授课质量难以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现象。
同时,因为任课教师自己对选修课的不够重视,造成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不严格,特别是考试也不像其他课程考试一样严格。
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选修课缺乏科学的教学监督和管理,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质量。
1.3选修课考试不严格,学生应付考试现象严重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修习一定学分的选修课。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尤其是艺术类、人文类的课程,学生的选择余地不大。
有时候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质量不高的选修课也不得不勉强开设。
而一些学生只为获得学分,挑选相对容易学习和通过的课程,背离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在选修课进行过程中,因为学生动机不一,很多学生到课率很低,有时即使到了课室也并没把心思放到听讲上。
就考核形式来说,目前选修课多采取开卷或小论文等形式,也无法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
二、增强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建议2.1提升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学生毕业后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工作环境,想在职场中立足,单单依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本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是需要学生具备包括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在内的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可开设选修课,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知识。
因此,学校和各系院可以通过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详细讲解选修课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选修课也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选修课,不仅拓宽专业课,而且可以提升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不再是为修几个学分而应付学习和考试。
2.2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持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将企业的实际工作方式引入课堂,将学生分组,再在组内对学生进行分工,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选修课要贴近现实,紧扣实际,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问题环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过程中消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2.3增强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选修课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环,必须要像专业课程一样进行监督、管理、评价,对于教师的授课计划、课程作业、考试试卷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开展评教活动,在制度上实行系院两级管理,完善监控制度。
第一,作为学校管理部门,有必要组织各方面教授、专家,调研国内外其他学校的经验,认真研究,建构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实际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
第二,学校应该在校内外广泛聘请教师,鼓励教授、专家授课,特别是面向企业,邀请企业中精英人士来校开设专题式选修课,让学生多方面学习,为他们了解社会再打开一扇窗。
第三,引入淘汰机制,建构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选修课的开设要经过学科专家的审核和学生试听等过程;同时,一门选修课是否能够继续设立也要经过严格的程序。
这两方面,一个是代表学科水平,一个代表现实需求,缺一不可。
第四,学校的评估督导部门也要增强选修课的日常管理,随时检查教学质量。
第五,任课教师上课前随机点名,检查学生到课情况,对抽查3次缺课的学生,该课程作不合格处理,不能取得学分。
第六,为保证教学质量,每班容纳的学生人数应该有一个限制。
2.4选取高水平教材一门选修课因为自身课程内容的原因,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教材,教师自编教材良莠不齐,在一定水准上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在一定水准上组织专家、教授选择合适的选修课教材,而对于暂时没有合适教材的课程,学校也应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自编教材,如果质量很高也可正式出版,纳入学校的教材管理目标中。
(三)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有的弊端1.1领导与决策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学校的教学管理由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学校教务处作为实施教学管理的具体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院系一级负责本单位教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高校管理体制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的教学管理决策一般是自上而下产生的,相关教学管理的重大问题,由学校领导决定,而基层的教学管理部门则负责执行和落实学校相关的决策。
目前我国高校,在领导和决策方面存有下列问题。
(1)领导者往往过多地依赖于职务本身所具有的职权性影响力来实施决策与管理,而忽视各种非职权性影响力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
依靠科层管理体制中固有的层级结构来实施垂直的“行政领导”,忽视“文化领导”和“道德领导”。
(2)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学术管理行政化的倾向明显,在资源分配、职务晋级、成果评定等事项的决策上,“教授”与“处长”的话语权不可等而视之,加上“教授处长”的现象,使学校内部各种权力的运作范围和边界不够明晰。
1.2资源与管理方面高校的资源包括办学经费与办学设施、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高校的管理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调配与整合。
可以说,如何协调与整合高校各方面的资源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有着办学资源缺乏、经费与设施有限、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对资源的管理上,以下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1)管理体制刚性过强。
现行高校管理体制采用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管理模式”,层级结构复杂,决策反应迟钝,信息传递滞后,社会沟通缺乏。
(2)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在总量和增量不变的前提下,优先用于教学与科研的比例并没有显著提升,如果再加上项目预算的科学论证不够严谨,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不容乐观。
1.3人员素质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组织系统中的定位十分特殊,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质量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