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竞赛题库一、选择题1.西周的奴隶制比商朝更为发达,是因为西周(B)A.疆域更加辽阔 B.手工业作坊全用奴隶劳动C.曾建立共和政权 D.供作“人牲”和“殉葬”的奴隶人数大增2.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是(A)A.尚书B.左传C.春秋D.史记3.下面对扁鹊“四诊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A.望,即看气色 B.闻,即闻气味 C.问,即问病情 D.切,即按脉搏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是:(D)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改革军制,设常备军5.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B)A.齐 B.燕 C.晋 D.秦6.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改革是(C)A.李悝变法 B.管仲改制 C.赵武灵王改革 D.商鞅变法7.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B)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8.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C)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申不害9.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A.打击奴隶主贵族 B.确立封建社会 C.官吏由国君委派 D.实行土地私有10.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有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感可以说明(C)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强盛是必然的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地归为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11.西周的亡国之君是(A)A.桀 B.纣 C.周幽王 D.周厉王12.下列思想,属于孟子的是(A)A.“民贵君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以法为本” D.“兼爱”“非攻”1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是(C)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1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A)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15.西周的国都在今天的(B)A.洛阳 B.西安西 C.安阳 D.咸阳东北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甲骨文(C)A.是汉字的起源B.使商朝有了确切的纪年C.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D.记载的内容有些与《史记》相印证17.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将夏朝的开始年代推到约公元前2070年。
依据新的纪年研究成果,下列计算有明显错误的是(D )A、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29年B、夏朝开始至春秋时期结束历经1594年C、夏朝开始距商鞅开始变法历经1714年D、夏朝开始距王莽建“新”历经2062年18.西周的奴隶制度比殷商更为发达。
这是因为西周(C)A.疆域更加辽阔 B.供做“人牲”和“殉葬”的奴隶人数大量增加C.手工业作坊,全用奴隶劳动 D.曾经建立“共和”政权19.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工程有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灵渠④白渠(D)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20.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停滞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21.对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强争雄的历史影响,评价不正确的是(D)A.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B.推动了民族融合C.有益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D.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其核心主张是(C)A.取消文字 B.提高官吏地位 C.以法治国 D.否定先王功德2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作用的是(A)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24.两汉时期,中外交往频繁,与亚欧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其中包括(B)①甘英到达大秦,与大秦建立友好关系②中国和欧洲国家有了直接友好往来③汉朝丝织品远销欧洲、铜镜传到日本④冶铸技术西传到欧洲,东传日本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25.中日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郭沫若先生曾在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演讲时指出:“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东汉时代的文物……足证东汉时代中国与日本已经有政治上的密切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①“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武帝赐给的;②“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出现表明两国政府间友好来;③当时中日交往关系中国占据主导地位;④在汉代对中日交往突出的人物是日本的吉备真备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2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该法律( D )①参照了六国律令而制订颁布的②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③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④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7.下列天文学成就不属于两汉时期的是( D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C.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D.制订了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历法《大衍历》28.秦汉时期,下列地区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C)①珠江流域②河套平原③云贵地区④天山南北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④①②29.秦朝推行“书同文”的措施(B)A、用隶书取代其它文字B、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0.有关两汉刺史制度的介绍,正确的是(B )A、刺史开始时没有固定的治所,但级别很高B、刺史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C、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包括州郡二级D、西汉末年刺史执掌州军政大权,成为州最高长官31.贾谊(公元前200年—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A)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D、窦固率军出击北匈奴32.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C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B、“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C、班超派甘英到达大秦D、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传到越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D )①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②北方各国混战、民族融合加强③江南相对稳定,经济较大发展④氏族制度形成、发展并逐渐衰落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4.从军阀混战局面向三国鼎立格局发展始于:(A )A.官渡之战后 B.孙权据江东根据地后C.赤壁之战后 D.刘备占益州后3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C)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气候温湿,自然条件好C.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战乱较少36.下列对十六国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①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②是与东晋并立的北方十六个政权③各国政权混战,经济文化遭到破坏④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3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不包括:( A )A.促使鲜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 B.导致鲜卑贵族不断士族化C.加速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发展 D.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38.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一大特点是:( C )A.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B.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C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D.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耕经济39.士族制度在魏晋时期形成的历史根源是:(C )A.“劳心者治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B.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分散特点C.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东汉后期军阀混战格局的结果40.曹魏屯田制和北魏匀田制的主要相同点是:( C )A.都是历史上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B.农民都享有土地使用权C.都建立在招募流民垦荒的基础上 D.都是封建土地国有制41.下列各项,属于魏晋时期矿冶技术进步的是: ( C )①制造军刀技艺高超②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③发明了灌钢法④出现了谢平、黄文庆两位中国绝手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4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丑舍刃无利。
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段话体现的观点是:( B )A.唯心主义思想 B.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封建迷信思想43.佛教的流行,对我国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D )①绘画带有宗教色彩②书法成为艺术,隶书转化为楷书③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艺术宝库④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4.春秋末年,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外开垦荒地200亩。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为( C )A、300亩B、200亩C、500亩D、不用交税45.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 B )A.汉代B.唐代C.元代D.清代46.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的书房场景,其中道具有①书案上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刷的书籍;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墙角有两个实心皮球,根据史实判断下列选项中完全错误的是 ( D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D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8.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B )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C.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所面临的国际环境49.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直接反映了( C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50.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
”此诗反映的是( B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 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C.回鹘与唐朝关系密切 D.黑水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51.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有:(1)明后期,瓦剌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2)明朝中期,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3)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4)雍正帝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