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赔偿的处罚性质
储琦(辽宁大学法学院,沈阳,110036)摘要:本文认为行政赔偿行为是一种对行政机关具有惩罚性质的行为。
认为行政赔偿行为在《国家赔偿法》的“违法原则”的归责原则前提下,是对于行政机关违法的先前行为所付出的法定代价;并且通过与行政补偿制度进行比较,得出行政补偿是与行政赔偿的相对的,是对行政侵权行为的惩罚而不是对行政侵权行为的补救。
关键词:行政补偿归责原则行政赔偿惩罚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0—0125—01行政权是公民赋予行政机关对公民自身进行管理的权力,有权必有责,行政赔偿正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时,由于对公民的合法的财产权或人身权造成损害,进而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行政行为。
这种侵权后的补救是何种性质的行为,笔者认为在分析时应明确所针对的主体,站在公民的角度,是一种事后救济,即在权益受到侵犯后的公权力的补偿,而针对司法机关,既然是对公民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进行赔偿的行为,则其先前行为则必然是侵犯了公民的权益,适当的补偿则是对于其先前的侵权行为的惩罚。
(一)从《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体现出的行政赔偿的惩罚性质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分别规定在《宪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以及《民法通则》中,并且针对行政赔偿的具体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在众多的法律规定当中,对于行政赔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的主要依
据还是《国家赔偿法》。
在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则确立了一种“多元化的规则体系”,即以违法原则与结果原则相结合的归责原则。
《国家赔偿法》在对于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2条,在旧法中,明确指出只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前提下进行赔偿;而在新法中,虽然将“违法”的限制取消,但可以看出,这种限制的取消并不是针对行政赔偿行为,因而行政赔偿行为仍然适用的是“违法原则”。
当然这种惩罚主要是针对行政主体还是行使职权的公务员本身,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不同的责任认定标准。
在当今世界,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双轨制的承担责任的形式,我国亦不例外,在《国家赔偿法》第14条明确规定,国家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即在公务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在进行赔偿后可以对公务员进行追偿。
这种责任承担的设定,使行政赔偿制度的惩罚意味更加的明显,即对于侵害结果,最终的赔偿责任承担者仍然是实际侵害人,行政机关不会代人受过。
因而,在“违法原则”这一归责原则的指导下,能十分合理地体现出对于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所产生的后果进行承担的立法本意。
对于行政机关而言,正是因为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在先,并且造成了损害后果,才需要对这种损害进行补救,而补救所针对的对象只能是行为的被害人即公民。
那么这种在弥补过错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就
是对于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的一种惩罚。
(二)与行政补偿制度相比较而显现出的行政赔偿的处罚性质行政补偿行为,就是指行政机关在合法行使行政权力的前提下,仍然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因而需要对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补偿的行政行为。
对于这种补偿的法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平等负担学说、特别牺牲学说、结果责任说、恩惠学说、人权保障说。
我国现阶段的行政补偿制度的法理基础主要是以“人权保障说”为根本要求,以“特别牺牲学说”为基础理论,以“平等负担学说”为主要原则。
笔者认为,比较行政赔偿与行政赔偿制度的性质,可以根据特别牺牲学说进行分析。
对于行政补偿行为,构成这种责任的首要构成要件即是“行政行为必须合法”,这种“合法”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包括行为的范围合法、行为的内容合法、行为的程序合法、行为的形式合法。
但是由于这种合法行为产生的附随效果而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
可以说,这是行政机关的“无心之过”,对于“特别牺牲”的产生并非出于本意。
但由于损害已经产生,必须对损害进行尽可能地补偿,有损害必有救济,是法律的基本精神,而这也是行政补偿产生的合理依据。
但在行政赔偿制度中,在《国家赔偿法》的“违法原则”的指导下,行政补偿产生的基础条件即是行政行为的行驶过程中有“违法”,是行政机关故意地对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的侵害。
那么对于这种“故意而为”的侵害行为。
法律必然要对其进行制裁,才能体现出法律的强制性与威慑性。
(三)对行政赔偿处罚性质的思考具体说来,我认为,在具体进行赔偿的情形中,应注意对赔偿数额的把握。
如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中对于补偿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而是用“适当补偿”这种模糊性的标准,我认为,在进行补偿时只需要与所丧失利益相当即可,而对于需要进行行政赔偿的情况,则要在弥补了损失的同时额外予以一定的赔偿,这就涉及到在行政赔偿的制度中设立“精神损害赔偿”这种赔偿方式的问题。
虽然《国家赔偿法》在本次修改中并没有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修改,但我认为,要更明显地体现出对于行政机关这种故意的违法行为的惩治,必须要使其付出与所造成的损失相比更重大的代价才能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缪海.《中外国家赔偿制度比较》.法学评论,1996年(1)
王景斌.西方国家赔偿制度发展史.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4)
潘新杰、李晓斌.行政补偿制度理论与实务研究.政府法制研究,2008年(9)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