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教研组建设 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加强教研组建设 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最新资料推荐------------------------------------------------------ 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努力打造和谐高效课堂教研组是教师间实现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组织,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起着助推器的作用。

因此,近几年来,我校在高效课堂的创建活动中,坚持以加强教研组建设为突破口,来减少或消除课堂低效现象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此与大家商讨。

一、改革教研组机构设置,提高教研组工作实效。

过去,我校按照学科成立了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体音美综合五大教研组。

开展教研活动时,常常因为涉及到的人员多(语、数教研组各 20 人),课程不好调整,时间只能放到下班以后。

这样总是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教研组长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多数的教研活动都是只开展了半个小时左右,便草草收场。

我们还发现,由于年级跨度大,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差异大,教师对别的年段的教材内容不太熟悉,有些教研活动不好统一。

例如:语文、数学教研组在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时,侃侃而谈的总是同年段的教师,而其他年段的教师要么缄默无语,要么评议得很肤浅。

1 / 8这种状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教研组的设置应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

于是,我们把语文、数学这两个大教研组都按年段划分成三个教研小组,选拔骨干教师担任小组长,发挥他们的学科带头作用。

这样,教研小组的人数少了,教研活动的时间好统一了。

各年段教研小组相对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基础,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使教研活动搞得更深、更细、更活、更有成效。

遇到整体教研任务,各年段教研小组又可以很快的聚零为整,一起参加研究活动。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研组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改变许多教师既成定势的思维和已成习惯的行为,促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就需要一种强大的外力制度来起作用。

近几年来,我校在原有的《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议课制度》等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和需要,又补充和完善了一些新的教研工作制度,有效规范了教研组管理。

如:①、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

教研组长例会每月月初一次,由教导处召集,主要研究和部署教研组和学校教学工作。

会上,教研组长首先汇报上个月工作的落实情况,然后就本---------------------------------------------------------------最新资料推荐------------------------------------------------------ 月的教研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如有需要其他部门或是人员协助的情况则告知教导处,由教导处负责人出面协调。

②、课后备课制度。

《课后备课制度》是我校在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后形成的关于《集体备课制度》的延伸。

过去,有些老师把教学反思当成一种负担,敷衍塞责,真是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效果。

于是,我们拟定了《课后备课制度》,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个人课后备课,一种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课后备课。

并明确备课要求:备成功之处,备不足之点,备创新发现。

③、师徒结对制度。

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个人的授课都有闪光点。

有的教师长于动口,有的教师长于动手。

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年轻教师勇于开拓创新。

我们摒弃了原来只有老教师才能担任年轻教师的师傅这个做法,树立了每个人的强项都是别人的师傅,每个人在弱项上要甘当他人徒弟的观念,出台了《师徒结对制度》。

旨在要求教研组成员以谦虚、热情、进取的态度互相学习、互3 / 8相帮助,努力在教研组内形成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良好教风和学风。

三、打造过硬组长团队,保证教研组的专业引领。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教研组。

我校选拔教研组长的条件是: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

对每一名教研组长有明确的职责,概括起来为六抓:即抓本学科教师的业务学习,抓本学科教研活动的落实,抓本学科教师业务培训,抓本学科教师的业务评价,抓本学科教学过程的检查,抓本学科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工作总结。

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教研组长,工作要积极主动,要创新工作方法,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威信,要把目标聚焦在课堂上,要把高效课堂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同时,为了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学校教导处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教研组长培训,让他们熟悉教学创新的前沿动态,掌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学校还多次组织教研组长到宜昌宝塔河小学、武汉黄陂街小学、沙洋实验小学等名校参观学习或参加短训,让他们观摩教研活动,亲自参与教研活动,与那些优秀的教研组长交流,这一举措开阔了教研组长的视野,提升了教研组长的专业素质,造就了过硬的---------------------------------------------------------------最新资料推荐------------------------------------------------------ 教研组长队伍,让教研组长真正成为了教研组内的引领者。

四、创新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我们学校,通常把教研组称为研教组。

因为我们的老师并非科研人才,也不具备高素质的科研能力,我们就是研究教学过程,把教研活动搞扎实了,教师的素质就会提高,减少或消除课堂低效现象才有希望。

因此,我们除了按常规的教研活动安排外,如:集中学习、五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达标课、外出学习教师汇报课、研讨反思课、比武课)的听评课活动等,坚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教研活动,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①、与书为友的读书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学习理论的热情,逐步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提升组内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为创建高效课堂夯实基础。

我校以 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了与书为友的读书活动。

读书包括两类:一类是杂书,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另一类是专业理论书籍,做好笔记和摘抄,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各教研组根据学校安排制定方案,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好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展示读书卡片等。

5 / 8②、我讲我的课堂教学故事活动。

我校曾经成功地开展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活动,其中,周会清老师的《一节失败的语文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如果把寻找课堂中的低效表现变成一个个故事讲述出来,是不是让老师们更能接受?于是衍生了我讲我的课堂教学故事活动。

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一个有心人,寻找遗憾,把它汇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在教研组内讲述。

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让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不断寻找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表现,把它消除,使自己的课堂逐步走向高效。

③、全员推门听课活动。

一说到推门听课,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是学校领导为了督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不定时、不事先通知的听课活动。

而我校的推门听课已不再是领导的特权,开展了全员推门听课活动,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听推门课要达到 8 节以上。

这样,老师们就可以经常有机会亲临别人的课堂,了解到更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捕捉到原生态课堂的闪光点,也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表现。

然后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扬长避短,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或消除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而且达到了教师---------------------------------------------------------------最新资料推荐------------------------------------------------------ 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全员发展。

为了激励教研组长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我校建立了《教研组长考核细则》,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考核内容:1、学期初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期末有工作总结。

2、认真组织教师做好各项教研工作的检查、督导、反馈与考核。

3、组织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指导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4、组织开展每周(或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

5、、出色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临时性工作。

6、整理教研组资料并且及时归档。

7、按要求做好组内的课题申报及资料收集等课题日常管理工作。

8、教研活动有创新、有实效。

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的直接参与者,我校对教研组的评价为整体捆绑式评价。

教研组的考评,将从工作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教研成果和常规教学落实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

考评的内容还设有教研组一票否决。

能否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并非教研组长一个人的事,而是组内成7 / 8员人人有责。

这种考核评价机制,有效激励了教师全员参与,全员发展。

总之,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我校通过加强教研组自身的建设,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从而促进了组内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校集体和教师个人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将不断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更加激发教师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力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努力夺取我校教研教改的新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