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文献。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1.佛典翻译 佛典翻译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时的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佛经汉译本。
(四)译 2.学术翻译 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 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
格萨尔故事不断丰富,是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所以到底有多少部,谁也说不清楚。分章本比较连贯, 面貌较为原始。分部本则在分章本基础上,每部取一 章扩充而成。据统计,现在搜集、记录的《格萨尔》 藏文有二百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17世纪传到蒙古族地区,演变为《格斯 尔》,这是两部同源分流的史诗。
江南制造局的中国译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及徐建寅父子
。
徐寿像(清人绘)
3.文学翻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译作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布
文 献 的 形 成 与 流
第 三 章
中 文國 獻 古 學 典
一、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形成方式一般包括:著、述、编、译。
(一)著,亦称“作”、“造”、 “著作”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 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 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 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 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 篇》)。
二.文献的流布
(一)讲唱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的 历史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 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神话 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汉代说唱俑
(一)讲唱 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靠少数人背诵下来并讲唱 给别人,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 汉族的长篇史诗的作品不是很突出,但是《诗经》中 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等都讲述了周代始祖后稷到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应 是周代史官和乐官利用民间口头传说或民间史诗改编 而成的。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柯尔孜族史诗《玛纳斯》,都是篇幅宏大,情节曲折, 语言生动相互的优秀史诗。被称为三大史诗。
抄写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 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 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 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 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 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 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敦煌遗书》 1900年6月22日,地处西陲的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了 藏经洞,其中堆满了数万件4至11世纪的古代文献。今天 的国家图书馆就专藏了这批敦煌遗书中的1万6千多件。 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的 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 学史、艺术史、科技史、民族史的重要研究资料,具有极 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种载体 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
(三)抄写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 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 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 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 的。
抄写
许多著名的著作如《红楼梦》、《聊斋志异》都 是先有抄本流传,然后才出现印刷本。明代的 《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这样大部头 的古书都编成于雕版印刷十分普及的时代,却都 没有刻版印刷,而是靠抄写流传。《永乐大典》 到乾隆时已不全,后来绝大部分失传。
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新疆、吉尔吉斯斯坦、阿 富汗的柯尔克孜地区。新疆西南部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 该族聚居区。我国已搜集八部,约二十万行。这部史诗反映的是 12—18世纪的社会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柯尔克孜族长期受到异族 的统治和压迫,但又不断反抗。这一部史诗包括玛纳斯家族八代英 雄事迹,每一代一部,其中第一部叫做《玛纳斯》,主人公为玛纳 斯,是最精彩的部分。以后七部以七位英雄命名,但全诗仍以《玛 纳斯》命名。与《格萨尔》、《江格尔》不同的是,《玛纳斯》八 部有严格顺序。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
张舜徽先生则称之为“编述”,即将过去 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 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
“著述”二字,认真分析起来,还是有区别的。 《礼记· 乐记》篇说:“知礼乐之情者,能作。 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 明”。
凡是前无所承,而系一个人的创造,这才 叫做“作”,也可称“著”;凡是前有凭 藉,而但加以编次整理的功夫,这自然只 能叫做“述”。 著作者应“通达物理”“穷本知变”“著 诚去伪”,这种人叫圣。而有能力对著作 进行训释讲述的人,只能谓之明。(孔颖达
敦煌劫餘录序(陳寅恪《歷史語言研究集刊》1930年第1本)
世界其他国家讲场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式巴比伦的《吉尔伽美 什》,描写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征讨森林怪模芬巴 巴和害人的天牛的故事。前者是征魔故事,与各 国史诗的相关情节类似。后者为洪水神话传说, 是《圣经》“诺亚方舟”故事的起源。
摩诃婆罗多 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是篇幅很长的史诗,有十 万颂,仅次于我国藏族《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许多印 度部落和国家兴亡的故事,中心是月亮族之王婆罗多的后裔般度 和俱卢族之间的战争。经过十八天的战斗,般度五兄弟获胜,俱 卢族一百个儿子阵亡。其中有几百个人物形象。中心故事外,另 外有两百多个插话,可以相对独立。这一史诗被称为印度古代传 统文化总汇。
张舜徽先生概括说:“将一切感性认 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 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 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 是著作”。《中国古典文献学》
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 述而》)。
他所谓赞《易》、修《春秋》、删《诗书》、 订《礼乐》的功绩,应是整理古代文献。
翻译的第一部希腊名著,最后九卷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合 译)《测量法义》(1617)、《泰西水法》(与意
传教士熊三跋合译)等。 李之藻(1565-1631)杭州人,与利玛窦合译《圜 容较义》,以及《天方初函》等。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人,《清史稿艺文志拾 遗》称著录94种。 林乐知(1836-1907)美国人,
司马迁也说自己所作的是编述工作:“余所谓 述故事,整齐其世傅,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 春秋,谬矣”。 班固不仅自己不把《汉书》称为作,而且也不 把司马迁《史记》称为作,而是称为“述”。
王充称自己的作品“非作也,亦非述也, 论也。论者,述之次也。”
(二)述
清代学者焦循为“述”下了定义:“已有知之觉 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义久而不明,有明之 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义复明,是之谓述” (《雕菰集· 述难篇》)。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最早起源于新疆西部瓦剌蒙古,后来才流传全蒙古, 已有五百年以上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 巨著。史诗由许多英雄故事组成,每一个英雄故事成 为独立章节,贯穿始终的英雄是江格尔。到底有多少 篇章,没有准确数字。很少有人能把它唱完。能唱五 章以上的人被尊称为“江格尔奇”,他们受到普遍尊 重。据说在西蒙的一个分支土尔扈特人中有一位牧羊 老人能全部背诵《江格尔》,他每学会一章便会在怀 里放块石头,最后共有七十块不同颜色的石头,所以 有《江格尔》七十章之说。
史诗是各族早期的集体创作,靠口头流传, 主要靠少数人传唱。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还创作了不少叙事诗。 叙事诗也大都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与 史诗不同的是,叙事诗较晚,反映的是阶级 社会的社会和生活。
我国汉族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都是优秀的叙事诗。少数民族叙事 诗的优秀之作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苗族 的《张秀眉之歌》、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诗 玛》、傣族的《召树屯》,其艺术成就很高, 在世界民间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 诗篇同样也是集团创作、口头流传的。
敦煌遗文
三十年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曾经列举 大量事例,着重批驳了这种不实说法,指出:“取质、量二者相与 互较而平均通计之,则吾国之八千余轴比于异国及私家之所藏,又 何多让焉!”几十年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有散落的敦煌遗书回归 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中不乏大量珍贵文献,如《尚书》、《毛 诗》、《春秋》、《老子》、《庄子》、《文选》等抄本;如西凉 建初十二年(公元417年)写本《律藏初分》,是馆藏敦煌遗书确 切纪年最早的一件,历经近1600余年仍完好如初;《舞谱》、摩尼 教经典等为国内硕果仅存之资料,其珍贵稀有不言自明;《辩亡 论》、《姓氏录》、《法华经玄赞》、五代前蜀大复二年的血书 《观音经》等皆为敦煌遗书中之稀世精品。
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 ◆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 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 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司各特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 ◆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巢记》,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 《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 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 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 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 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敦煌遗文
由于敦煌遗书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地,至 今缺乏一个完整的联合目录,藏经洞内究竟有多少遗 书,至今仍无从确切统计。有人推测总数为三四万至 十万件不等。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6000余件;英 国图书馆藏13000余件;法国国家图书馆藏5700余件;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10800余 件。另外敦煌研究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 海图书馆等单位都有收藏,总数在5万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