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实现安全生产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风险分析辨识排查治理,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公司的有关要求,经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任务目标
(一)建立切合车间实际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实施有效措施管控车间重点危险源和重大安全风险,明确风险点并实施标准化管控。

(二)结合厂级要求,在车间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做到“各级排查到位、及时治理消除、实现闭环管理”。

(三)充分落实“一岗双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将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风险分析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贯穿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

(四)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现有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提升管理的有效性,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确保生产安全稳定顺行。

二、成立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组织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章智慧
副组长:章昌庆
组员:钱丹萍、吴芸芸、章月娇、陈章
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组办公室,李虎松同志负责公司风险辨识管控建设日常工作。

二、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组织领导小组职责
(一)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组织领导小组组长职责
1、负责组织对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风险分析辨识,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对评价结果负责。

2、负责组织制定、审核风险辨识管控建设实施方案,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比;
3、负责组织制定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风险分析纠正预防措施;
4、负责批准安全生产措施费用计划,组织对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负责批准风险辨识管控考核检查通报及奖惩,根据风险辨识管控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决定。

(二)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组织领导小组副组长职责
1、在组长的领导下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建设工作,对组长负责;
2、组织制定公司《风险辨识管控建设实施方案》,并监督落实;
3、负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及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4、组织编制安全生产措施费用计划,报组长批准后监督落实;
5、定期组织对公司内危险(有害)因素及安全风险管理的检查、考核、评比,形成通报或奖惩决定,报组长批准。

(三)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组织领导小组成员职责
1、在副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风险分析辨识工作,监督、检查、指导生产过程中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2、由安安全组牵头,其他部门成员参加,制定公司《风险辨识管控建设实施方案》、《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和《危险辨识等级评价表》,报副组长审核,组长批准后,下发实施,小组成员实施动态控制,分级管理,及时更新;
3、人事部牵头组织对办公区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监督管理;
4、后勤部牵头组织对大型起重机械运行、大件吊装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资管理等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监督管理;
5、由生产部牵头对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点逐条细化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和减少灾害和风险损失;
6、由财务部牵头,根据风险控制措施制定措施费用计划,报副组长审核;
7、设备部负责本部门安全管理工作,对重大危险源应编制控制措施/作业指导
书/技术交底书/管理方案等,并组织实施。

牵头组织对可能对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实施监督管理,督促、检查和指导控制措施的落实。

对施工安全技术方案提供相应的技术保证;负责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过程中的新增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提出相应控制措施并监督落实。

(四)各车间职责
负责本部门区域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及更新,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控制措施有效。

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活动时,由活动牵头或组织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工作。

四、实施步骤
公司深化双控管理工作,自1月15日开始至5月底,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文件准备与宣贯阶段(2019年1月15日至4月30日)
1. 编制相关文件
在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通安委办【2017】104号文等要求,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车间实施细则。

2. 进行学习宣贯
车间要利用安全大讲堂、班组利用班前班后会和安全活动日等时间,组织学习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风险分析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定义、内容、方法和要求,让全体职工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方法,具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基本能力,为深入实施打下基础。

(二)“双控预防机制建设”组织实施阶段(2019年4月1日至5月30日)
1. 风险点排查与分级
(1)确定风险点。

各班组要按照本区域生产组织、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特殊作业不同特点确定风险点。

(2)确定风险级别。

各班组要根据一旦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点固有风险级别,将风险点划分为一、二、三、四级,一级最危险,依次降低,并根据规定明确管理责任。

(3)5月30日前,各班组要将确定的风险点、风险级别汇总上报车间,由车间通过认真实施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形成车间《危险辨识清单》,组织审核后提报生产部。

(4)风险点识别与分级,依据《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

2.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风险点作为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单元,针对风险点首先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再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方面全面辨识第二类危险源,根据第二类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定量确定危险源现实风险级别。

危险源级别亦分为A、B、C、D级,A级: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评估属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登记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B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评估属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本企业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C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评估属高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厂)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监督落实。

D级:低风险/蓝色风险,评估属轻度危险和可容许的危险;应由所在的班组负责管控,车间负责监督落实。

3. 典型控制措施确定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程、岗位作业标准,针对每项危险源确定主要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管理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作为典型控制措施。

据此编制《安全风险管控清单》(附件2)。

(2)4月30日前,车间通过认真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
划,形成《安全风险管控清单》,连同总体情况,组织审核后提报生产部。

4. 修订完善《安全管理考核标准》
(1)根据危险源典型控制措施和检查标准化要求,对照制定或完善车间、班组量化检查表,明确检查责任人,确保各项典型控制措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2)各班组级、车间领导级的《安全管理考核标准》,按照要求进行重新设置,并于4月30日前完成,提报生产部。

5. 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1)组织车间各级领导、各班组长、各岗位职工按照新修订的《安全管理考核标准》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并做好记录和整改。

(2)对一般隐患由车间按照四级量化监督检查系统立即落实整改;对各科室对查出的一般隐患由车间及时安排相关班组进行整改。

车间对整改情况每周一汇总一通报。

(3)对重大隐患由车间编制整改方案逐级上报。

隐患整改时由车间对整改情况跟踪验证,对安全隐患予以销号。

6.风险与隐患告知
(1)组织学习厂公布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提升职工警惕和防范意识。

(2)车间在本单位显要位置公布本单位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职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

(3)在各跨区设置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该区域或岗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安全通道等。

(4)车间、班组要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在四级量化监督检查信息系统上进行公开。

(三)总结完善阶段(2019年6月1日至6月30日)
1.班组要认真总结双控预防机制建设阶段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为车间体系及管
理制度修订提供客观依据。

根据隐患排查治理结果补充完善风险点及危险源辨识信息表。

2. 各班组每年12月份要进行一次系统的风险与危险源辨识评价,车间每年3月份进行一次管控效果评价。

在人员、工艺、设备、场所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由车间主导及时进行风险与危险源辨识评价,更新相关信息,确保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有效运行、运行有效。

五、工作要求
(一)各班组长要严格按照风险辨识管控建设组织领导小组要求,认真做好本班组的风险点排查、风险分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风险评价和典型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二)“双控预防机制建设”是车间“一把手工程”,本车间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班组长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双控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广大职工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各班组要认真按照要求,根据三个阶段工作重点,认真开展“双控预防机制建设”推进工作,务求实效。

车间对各班组实施情况定期检查评价,对工作开展不扎实的班组给予通报批评,并纳入“精益管理优胜班组”评选的重要内容。

对工作进度滞后、影响车间整体工作推进的,下发批评书,并对该班组班长作出严格考核。

南通绿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2019.1.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