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框架
相同
(背景)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性质)都是全球性国际组织;(宗旨)都以制裁侵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成立之初都被少数大国所操纵。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框架表
爆
发
原
因
根本: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理解: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代,德国资本主义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却遭到凡尔赛体系的“委托统治”;而日本在一战期间即大获战争横财,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战后20年代,经济更是迅速发展。但日本的海外殖民势力却遭到华盛顿体系的抑制。为此德日产生对凡尔赛-华盛顿国际新秩序的不满情绪,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再次激化。)
北非战场
1942.11-1943.5英美盟军“火炬”两栖登陆,北非战事结束,为盟军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之战创造有利条件。
欧洲战场
地中海之战
英美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时间、影响)
苏德战场
库尔斯克战役(时间、意义)
第二战场
开辟的原因、标志(诺曼底登陆)、代号、影响
任务:归纳盟军在反攻阶段的三次军事配合行动。
结束
战
争
影
响
消极:空前浩劫(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文化遗产遭严重破坏、泯灭人性的法西斯罪行)
积极:国际政治格局(结束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新国际格局逐渐形成)、
两大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
科学技术(哪些)、国际组织(联合国)、战后思潮
1、德国突袭苏联的目的、战略计划、初战结果、初获战果的原因(德国和苏联两个角度分析)P63
2、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从日本的内在需求、德国赋予其的有利国际环境、英美的态度三角度分析)、时间、目的、影响(对日本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对美国参战;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二战等角度)
转
折
:
按战
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实质
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塞体系的工具。
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深深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
作用
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提供舞台。
法德之战(1、德国入侵法国的步骤2、法国迅速沦陷的原因3、法国北部由德国占领,南部成立由德国扶持的贝当傀儡政府。(地图)
不列颠之战(影响;希特勒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的原因)
扩大
时间:1941.6-1942.6
表现:苏德战场爆发、太平洋战场爆发
重要战役:1941.6.22德国突袭苏联、1941.12.7日本突袭珍珠港
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和秘书处
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建立基础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组织方式
排除苏俄,为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
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原则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更具现实性与权威性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及安全
场
转
折
顺
序排
太平洋战场
中途岛海战(1942.6)
1、中途岛海战美军以少胜多的原因(信息技术在该战中的作用)
2、中途岛海战美军获胜的影响
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1942.10)
1、阿拉曼战役斗争的双方、意义
2、北非战场的重要性(战略物资、战略位置、大英帝国等)
苏德战场
1、莫斯科战役(1941.9-12):着重记忆其影响,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并不是苏德战场的转折性战役。
主要:德日法西斯政权的的时间、原因、特点及影响
2、面对经济危机,美国与德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及影响。
3、注意区分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和纳粹党能够上台执政的主要原因。
直接: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原因(根本、主要、直接)、表现、特点、影响(国内、国际)
1、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内涵、表现、影响
2、最能体现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慕尼黑阴谋产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影响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欧洲集体安全的落空及苏德签订该条约的目的)、内容、实质、评价。
参
战
双
方
轴心国
1、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过程(1936.10、1936.11、1937、1940)、结盟旗号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背景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受到削弱,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的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提出
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苏美英等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
时间
1920年初
1945年10月24日
总部
瑞士日内瓦
美国纽约
主要
机构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的原因、两个阶段、结果、影响、苏联获胜的原因
总结: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即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反法西斯同盟手中。
反攻
:
顺序
太平洋战场
1、开始反攻:瓜岛之战(1942.8)
2、之后连续的反攻:马里亚纳、菲律宾、硫磺岛、冲绳岛之役
3、反攻意义:美军进一步巩固在太平洋的主动权,日本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三国轴心的仆从国(1941—1944年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同盟国
1、亚非拉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国家类型构成、形成过程、标志、影响)
战
争
进
程
战争进程
局
部
扩
张
德国:1935撕毁《凡》、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出兵莱茵非军事区;1936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3吞并奥地利;1938.9占领苏台德;1939.3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退出战争
德国投降:1945.5.8无条件投降(背景:英美易北河会师、苏联进军柏林)
日本:1945.8.15宣布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大背景:苏武、屈原、中国)
战
争
性
质
1、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具有正义性、人民性)
2、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但它们的性质却不同?影响战争性质的因素有战争爆发的根源、作战双方的目的、战争的结果等等,但最关键的是作战双方的目的。
意大利:1935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干涉西班牙内战;1939年吞并阿尔巴尼亚
全
面
爆
发
初期
时间:1939.9-1941.6
标志:1939.9.1德国突袭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侵略路线: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重要战役
波德战争(波兰、德国、英法、苏联的表现)
历史: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1、《凡尔赛和约》对德处置的具体措施、影响
2、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得与失
其
他
亚非拉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未能抑制
1、亚非拉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特点、影响、失败的原因
2、如何理解西班牙内战的性质及其“小二战”的称呼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避战自保的互不侵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