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
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
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
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
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
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
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小字左点放大图)
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
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
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
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
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
点”。
正切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
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
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 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
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
楷之门了。
”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
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
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
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
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
行笔环节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
是将两点连接。
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
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
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
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
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
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图示: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
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
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
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
我们就可以举一
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以下的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
3、竖
先看原碑典型竖的形状:
实际上,这笔悬针也是点的延伸。
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是一竖
实际书写图例:
原碑中“撇”的情况:
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
示范省
略,参见竖画)
5、捺
原碑的情况:
捺笔同样是与点有关系,不是在起笔处,而是在捺脚的部位。
典型的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一旦明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得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是分困难。
当然,这一笔是由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
实际的书写示例:
6、钩
原碑钩的各种形态:
钩的部位是一个很清晰的三角点,只是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而已。
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道理是,难在它都是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
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并且,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
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
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
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的一笔,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
看分解图:
先看竖钩一笔的实际书写
竖钩的写法前一段与写悬针是一样的,只是写道钩的位置向左上翻锋,如
同写点一样,出钩。
这里,由于是连续的用笔,前面的笔法准确与否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的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钩的部位写不出来。
再看抛钩的实际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