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华: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新华网河北频道 ( ) 稿件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张兴华:中共泊头市委书记)
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讲,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政能力的高低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出来。
沧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出台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如何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求真务实落到实处。
我想,解决好具体问题是求真务实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举。
基层领导干部只有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管坏事,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一、要把学习作为“第一追求”
工作中,矛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且错综复杂的,我们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进而破解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加强学习,用新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
一要抓学习风尚的形成。
进一步完善集中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组织班子成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知识,通过进行学习交流,撰写体会文章等多种形式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集中学习促进班子成员开展自学,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加强对分管工作政策的了解、研究,加强对业务知识的钻研,增强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热情。
二要加强调查研究,摸准实情。
基层领导干部要在全面、客观、准确认识和把握县情、乡情、村情上下功夫,把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情况及民情民意民风等弄清楚,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规律。
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到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落后的地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要以学习促进政策落实。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读懂方针政策,落实政策。
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政策,是检验基层领导干部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准。
中央、省、市制定的政策是总揽全局的、是宏观的。
但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实际情况不大一致,不能机械、简单地理解落实政策,而是要通过学习,在政策和原则的大框架下,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思路和措施,再组织实施。
二、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
在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面前,谁能够解决具体问题,谁就能发展的快一点。
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看谁解决具体问题的本领大一点。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大量的、繁琐的具体工作,比如立项问题、融资问题、土地问题、环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一个也绕不过去,谁能协调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谁的发展就快。
一要找准路子引导发展。
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绝不能盲目“从上”,不能盲目赶“时尚”,更不能精于提出、疏于落实。
能不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引导发展,其实就是衡量基层领导干
部有没有良好执政能力的首要标准。
近几年来,在工业发展问题上,泊头结合实际,确立了铸造、环保、汽车模具三大特色产业,但也存在“低小散”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确定了以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起抓,坚持依靠“铺天盖地”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集团一起抓,坚持企业改制和工业经济多元化发展一起抓,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一起抓,坚持工业区建设与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一起抓,坚持扶植新兴产业和整合现有产业一起抓。
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不为失败找理由,都为成功想办法,共同破解工业“低小散”难题。
二要出台政策激励发展。
一个地方的政策导向如何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速度。
基层在落实各级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又要制定政策促进发展。
为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设立了泊头市建设制造业基地财政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包括科技三项经费、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和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等。
金融机构主动配合政府的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要优化环境加快发展。
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唯有发展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
要加快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力度。
项目就象天上飞的凤凰,哪里环境好就往哪落。
在优化环境上要营造有利发展的思想环境,舍得投入,算长远帐,舍得损失眼前利益;要营造顺应市场的体制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对企业搞好跟踪服务;要营造融洽安定的建设环境,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都是形象的观念,竭尽全力为引进的项目保驾护航;要营造便捷美化的基础环境,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镇品位,以优美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吸引投资者。
三、要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社会。
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基层民主的推进,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基层本来就是矛盾的“发源地”,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有效控制是基层党委、政府不可回避,也必须面临的考验,必须义无反顾地担起“维稳”的职责。
在化解矛盾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减少矛盾的发生。
利益的冲突是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要减少矛盾的发生,必须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替群众想问题、办事情。
二要依靠群众群防群控。
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要维护社会稳定,不依靠人民群众就如逆水行舟。
要增强群众自觉维护稳定的意识,依靠群众掌握并提供不稳定信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依靠群众化解矛盾,消除群众的对立情绪,缩小矛盾。
动员鼓励群众管好自家的人,看好自家的门,走综合治理社会治安之路。
有效发挥公安、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好社会的治安秩序。
三要构建民情网络,健全矛盾化解机制。
各级要成立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机构,畅通民情反映渠道,落实解民情、化纠纷的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逐级负责、逐级解决、上下联动、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矛盾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要把依法办事作为“第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