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词语用法及含义专题练习(一)1、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别人2、疑问代词:谁、哪、哪儿、什么、几时、多少、几、怎么、怎么样3、指示代词:这、那、这儿、那儿、这些、那些一般来说,代词的语法功能取决于它所代替的词。
代词一般有确指,也可以活用,即代词的虚指(泛指)用法。
代词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功能,体现一定的修辞色彩。
(二)代词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功能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可用于单指个人。
“我们”有时也可用来指称听话人一方,但这里面不包括说话人。
“咱们”不包括听话者。
“咱们”是说话中的你我,但又大于你我,变成了一类人的泛指。
“咱”也可以指称“你”。
第二人称代词“你”有时可以泛指任何人。
第二人称“你”还可以用来指说话人。
这种情况常见于说话者复述往事,而且内容常涉及第三者。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不具有指称作用。
有时女性的“她”用来指代事物。
最常见的就是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祖国、家乡时。
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和“自己”相对,大致相当于别人。
“人家”也可以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个人,所说的“人人常常已见于上家”文,这时“人家”大致相当于“他(她)”和“他(她)们”。
“人家”有时还可以指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
专题练习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
说到智力,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丽贝卡一会吃用指甲刮下来的土,一会儿吮吸手指,折腾了半天,她这才安静下来。
B.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再次相见时,旁人兴致勃勃地说这说那,可他们静静地坐着。
C.米考伯先生曾经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D.附近水龙头里的水这冷,我赶紧吃了一个热肉饼,干脆再花六便士吃了一顿中餐。
迷走神经让我们无需思考就可以完成呼吸、吞咽和消化动作。
该神经将我们的脑干和消化器官连接起来,这些神经纤维最终嵌入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的内层。
这条“高速公路”让我们大脑和肠道可以“互相交流”。
当肠道细菌分解食物颗粒时,它们会产生代谢物,迷走神经可以感知它们。
反过来,这条神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从而调节消化过程。
但是压力会关闭迷走神经,阻止其执行这些重要任务。
如果迷走神经由于压力而无反应,它就不会释放出能缓解炎症的抗炎分子。
这也就解释了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压力大的时候我们会拉肚子。
2.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这话说得何其好哇!B.《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经过权衡,最终说“吾其还也”,晋军就离开了郑国。
C.《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在类比“种树”与“官理”时说:“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D.中美贸易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本原因在其自身。
诗歌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
3.下列各句中的“像”与原文中加横线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鲁迅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像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
B.钱塘江汹涌的波涛卷起像霜雪似的白色浪花。
C.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我。
D.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人生有两极。
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
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
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
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
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每况愈下。
4.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C.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D.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喝早酒,跟苦力活儿多少有点关系。
早年,宁波菜市场周围总需要一些人力的,拉货、搬货、运货,男人起大早干完活儿,那么一定要喝点早酒。
企图御寒也好,增强体力也好,这种清晨清冽而热气氤氲的气氛里,可以拥有心无旁骛地放松一刻。
5.下列句子中的“企图”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企图”,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火眼金睛,一眼识破了商贩以次充好的企图。
B.科技与科幻跨界交融,企图打破AI技术的创新边界。
C.他企图用叠床架屋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立论空洞的毛病。
D.犯罪分子携款外逃的企图最终都不会得逞。
鳄雀鳝原产于北美,全身长满硬鳞,还有长满尖齿的长嘴,跟鳄类的确有几分相似,故得名。
鳄雀鳝又有来者不拒、“大小通吃”的特性,所以饲养者赋予其财源广进的寓意,并以观赏鱼的性质引入国内。
6.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B.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
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
D.对此疾病,应预防与治疗并重。
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我们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书写,中国交出了一份彪炳千古的时代答卷。
7.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项工作必须我们一起完成。
B.我们去干活,你要是没事,咱一块儿去。
C.老师对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D.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864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发表了一篇长达45页的论文,阐述醋的酿造工艺。
他在文中第一次描述了一类不起眼的微生物——醋酸杆菌。
9.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张明同学,这支笔我暂时先不还给你,因为我想留做他用。
B.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C.在异地他乡,适逢中秋佳节,更增加了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
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
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1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B.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C.同学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
D.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
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
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的甜味食品,但加入了食用代糖,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
1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
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
”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参考答案1.C 指示代词“这”通常具有指示前文内容的作用,所以含有代词“这”的句子往往具有总结性。
文中“看到这”的“这”是代词,相当于“此”,指代前文内容。
A.“这”指这时候,即说话的同时;B.“这”是代词,不定指,即不确指说话的内容;C.“这”是代词,此,指代上文所说内容。
D.“这”读“zhèi”,常用于口语,有“这么”的意思,是“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
2.D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为代词。
A.语气词,常与“何”连用,理解为“多么”。
B.副词,表示委婉地商量,可译为“还是”。
C.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
D.代词,与原文一致。
3. C思路点拨:原文中和C项是比较。
A项是举例,B项是比喻,D项是推测。
4.A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
A.选项中“自己”是泛指,指代任何人。
B.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
C.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句子中的“他”。
D.选项中“自己”是特指,指代“成绩好的学生”。
5.B 文中画横线处的“企图”是动词,解释为“想做某种事”。
A.名词,解释为“想法”;B.动词,解释为“想做某种事”,与例句相同;C.动词,解释为“打算”,含贬义;D.名词,解释为“想法”。
6.C 文中画横线处的“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A.“并”是动词,意思是“挨着”。
B.“并”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
C.“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D.“并”是副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
7.D 文中画线处的“我们”,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可以泛指一类群体人物,D项用法与之相同。
A.特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
B.特指说话情境中的说话人一方,但不包括听话人一方。
C.相当于“你”或“你们”,指听话人一方,但在此语境中用“我们”更显亲切。
8.B9.B 横线处的“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特指句子的主语“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
A.“他用”指别的用处,“他”表示别的。
B.“他”特指某个人,由末一分句“最是风流袁隆平”,可知指代“袁隆平”。
C.“异地他乡”的“他”泛指除故乡以外的其他地方。
D.“他山”指别的山,“他”表示别的。
10.A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
A.泛指任何一个人;B.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呼说话的对方;C.指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D.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呼说话的对方。
11.D 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
A.“大家”指的是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有公认成就的人,这里特指费孝通。
B.“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