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的断裂条件及断口

金属的断裂条件及断口

金属的断裂条件及断口金属在外加载荷的作用下,当应力达到材料的断裂强度时,发生断裂。

断裂是裂纹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1. 断裂的类型根据断裂前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量的大小,可分为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

韧性断裂:断裂前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断口呈暗灰色的纤维状。

脆性断裂:断裂前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断口平齐,呈光亮的结晶状。

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过程的显著区别是裂纹扩散的情况不同。

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只是相对的概念,在实际载荷下,不同的材料都有可能发生脆性断裂;同一种材料又由于温度、应力、环境等条件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断裂。

2. 断裂的方式根据断裂面的取向可分为正断和切断。

正断:断口的宏观断裂面与最大正应力方向垂直,一般为脆断,也可能韧断。

切断:断口的宏观断裂面与最大正应力方向呈45°,为韧断。

3. 断裂的形式裂纹扩散的途径可分为穿晶断裂和晶间断裂。

穿晶断裂:裂纹穿过晶粒内部,韧断也可为脆断。

晶间断裂:裂纹穿越晶粒本身,脆断。

机器零件断裂后不仅完全丧失服役能力,而且还可能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及伤亡事故。

断裂是机器零件最危险的失效形式。

按断裂前是否产生塑性变形和裂纹扩展路径做如下分类。

韧性断裂的特征是断裂前发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用肉眼或低倍显微镜观察时,断口呈暗灰色纤维状,有大量塑性变形的痕迹。

脆性断裂则相反,断裂前从宏观来看无明显塑性变形积累,断口平齐而发亮,常呈人字纹或放射花样。

宏观脆性断裂是一种危险的突然事故。

脆性断裂前无宏观塑性变形,又往往没有其他预兆,一旦开裂后,裂纹迅速扩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及人身事故。

因而对于使用有可能产生脆断的零件,必须从脆断的角度计算其承载能力,并且应充分估计过载的可能性。

. 金属材料产生脆性断裂的条件(1)温度任何一种断裂都具有两个强度指标,屈服强度和表征裂纹失稳扩散的临界断裂强度。

温度高,原子运动热能大,位错源释放出位错,移动吸收能量;温度低反之。

(2)缺陷材料韧性裂纹尖端应力大,韧性好发生屈服,产生塑性变形,限制裂纹进一步扩散。

裂纹长度裂纹越长,越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缺陷尖锐程度越尖锐,越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3)厚度钢板越厚,冲击韧性越低,韧-脆性转变温度越高。

原因:(A)越厚,在厚度方向的收缩变形所受到的约束作用越大,使约束应力增加,在钢板厚度范围内形成平面应变状态。

(B)冶金效应,厚板中晶粒较粗大,内部产生的偏析较多。

(4)加载速度低强度钢,速度越快,韧-脆性转变温度降低。

宏观塑性断裂的危险性远较脆断小。

由于塑断前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使零件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断裂的产生。

即使由于短时的突然过载,一般也只能造成局部开裂,不会整体断裂或飞出碎片造成灾难性事故。

对于使用有可能产生塑性断裂的零件,只需按材料的屈服强度计算其承载能力,一般即能保证安全使用。

按裂纹扩展路径分类。

当多晶体金属断裂时,根据裂纹扩展所走的路径,又分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

穿晶断裂的特点是裂纹穿过晶内。

沿晶断裂时裂纹沿晶界扩展。

穿晶断裂可能是韧性的,也可能是脆性的,而沿晶断裂多是脆性断裂。

断口总是发生在金属组织中最薄弱的地方,记录着有关断裂全过程断口分析(一)的许多珍贵资料,所以在研究断裂时,对断口的观察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通过断口的形态分析去研究一些断裂的基本问题:如断裂起因、断裂性质、断裂方式、断裂机制、断裂韧性、断裂过程的应力状态以及裂纹扩展速率等。

如果要求深入地研究材料的冶金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断裂过程的影响,通常还要进行断口表面的微区成分分析、主体分析、结晶学分析和断口的应力与应变分析等。

随着断裂学科的发展,断口分析同断裂力学等所研究的问题更加密切相关,互相渗透,互相配合;断口分析的实验技术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将会取得新的发展。

断口分析现已成为对金属构件进行失效分析的重要手段。

脆性断口和延性断口根据断裂的性质,断口大致可以分为几乎不伴随塑性变形而断裂的脆性断口断口分析(三),和伴随着明显塑性变形的延性断口。

脆性断口的断裂面通常与拉伸应力垂直,宏观上断口由具有光泽的结晶亮面组成;延性断口的断裂面可能同拉伸应力垂直或倾斜,分别称为正断口和斜断口;从宏观来看,断口上有细小凹凸,呈纤维状。

对于单轴拉伸断口和冲击断口,在理想情况下,其断裂面是由三个明显不同的区域(即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区)所构成(图1)。

这三个区域实际上是裂纹形成区、裂纹扩展区和剪切断裂区(对冲击拉伸则有终了断裂区),通常称它们为断口三要素。

对于同一种材料,三个区域的面积及其所占整个断口的比例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例如:加载速率愈大,温度愈低,则裂纹扩展区(即放射区)所占的比例也愈大。

如果定义裂纹扩展区对另外两个区面积的比值为R,则通常把R=1时的断裂温度称为材料的韧性-脆性转变温度(或延性-脆性转变温度、塑性-脆性转变温度)。

如果在同一温度和加载速率下比较两种材料的断裂性质,则R值愈小的材料,其延性(塑性)愈好。

断口分析金属断裂的微观机制为了阐明断裂的全过程(包括裂纹的生核和扩展,以及环境因素对断裂过程的影响等),提出种种微观断裂模型,以探讨其物理实质,称为断裂机制。

在断口的分析中,各种断裂机制的断口分析(四)提出主要是以断口的微观形态为基础,并根据断裂性质、断裂方式以及同环境和时间因素的密切相关性而加以分类。

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知主要的金属断裂微观机制可以归纳在表1中。

属于不同断裂机制的断裂,其断口微观结构各具有独特的形貌特征。

图2所示是属于不同基本断裂机制的断口所观察到的典型微观形貌,其物理本质和断口特征为:沿晶脆性断裂沿晶脆性断裂是指断裂路径沿着不同位向的晶界(晶粒间界)所发生的一种属于低能吸收过程的断裂。

根据断裂能量消耗最小原理,裂纹的扩展路径总是沿着原子键合力最薄弱的表面进行。

晶界强度不一定最低,但如果金属存在着某些冶金因素使晶界弱化(例如杂质原子P、S、Si、Sn等在晶界上偏聚或脱溶,或脆性相在晶界析出等等),则金属将会发生沿晶脆性断裂。

沿晶脆性断裂的断口特征是:在宏观断口表面上有许多亮面,每个亮面都是一个晶粒的界面。

如果进行高倍观察,就会清晰地看到每个晶粒的多面体形貌(图2a),类似于冰糖块的堆集,故有冰糖状断口之称;又由于多面体感特别强,故在三个晶界面相遇之处能清楚地见到三重结点。

沿晶脆性断裂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晶界面的状态和性质。

实践表明,提纯金属,净化晶界,防止杂质原子在晶界上偏聚或脱溶,以及避免脆性第二相在晶界析出等,均可以减少金属发生沿晶脆性断裂的倾向。

因此,应用X射线能谱分析法和俄歇电子能谱分析法确定沿晶断裂面的化学成分,对从冶金因素来认识材料的致脆原因,提出改进工艺措施有指导意义。

解理断裂属于一种穿晶脆性断裂,根据金属原子键合力的强度分析,对于一定晶系的金属,均有一组原子键合力最弱的、在正应力下容易开裂的晶面,这种晶面通常称为解理面。

例如:属于立方晶系的体心立方金属,其解理面为{100}晶面;六方晶系为{0001};三角晶系为{111}。

一个晶体如果是沿着解理面发生开裂,则称为解理断裂。

面心立方金属通常不发生解理断裂(见晶体结构)。

解理断裂的特点是:断裂具有明显的结晶学性质,即它的断裂面是结晶学的解理面{hkl},裂纹扩展方向是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uvw〉。

为了表示这种结晶学性质,通常用解理系统断口分析(五){hkl}〈uvw〉来描述。

对于体心立方金属,已观察到的解理系统有{100} <001>,{100}〈011〉等。

解理断口的特征是宏观断口十分平坦,而微观形貌则是由一系列小裂面(每个晶粒的解理面)所构成。

在每个解理面上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接近于裂纹扩展方向的阶梯,通常称为解理阶(图2b)。

解理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金属的组织状态和应力状态的变化有关。

其中所谓“河流花样”是解理断口的最基本的微观特征。

河流花样解理阶的特点是:支流解理阶的汇合方向代表断裂的扩展方向;汇合角的大小同材料的塑性有关,而解理阶的分布面积和解理阶的高度同材料中位错密度和位错组态有关。

因此,通过对河流花样解理阶进行分析,就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主断裂源的位置,判断金属的脆性程度,和确定晶体中位错密度和位错容量。

断口分析准解理断裂也是一种穿晶断裂。

根据蚀坑技术分析表明,多晶体金属的准解理断裂也是沿着原子键合力最薄弱的晶面(即解理面)进行。

例如:对于体心立方金属(如钢等),准解理断裂也基本上是{100}晶面,但由于断裂面上存在较大程度的塑性变形(见范性形变),故断裂面不是一个严格准确的解理面。

准解理断裂首先在回火马氏体等复杂组织的钢中发现。

对于大多数合金钢(如Ni-Cr钢和Ni-Cr-Mo钢等),如果发生断裂的温度刚好在延性-脆性转变温度的范围内,也常出现准解理断裂。

从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来看(图2c),在准解理断裂中每个小断裂面的微观形态颇类似于晶体的解理断裂,也存在一些类似的河流花样,但在各小断裂面间的连结方式上又具有某些不同于解理断裂的特征,如存在一些所谓撕裂岭等。

撕裂岭是准解理断裂的一种最基本的断口形貌特征。

准解理断裂的微观形貌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解理裂纹与已发生塑性变形的晶粒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此,对准解理断裂面上的塑性应变进行定量测量,有可能把它同断裂有关的一些力学参数如:屈服应力、解理应力和应变硬化参数等联系起来。

韧窝断裂金属多晶材料的断裂,通过空洞核的形成、长大和相互连接的过程进行,这种断裂称为韧窝断裂(dimple fracture)。

韧窝断裂是属于一种高能吸收过程的延性断裂。

其断口特征为:宏断口分析(六)观形貌呈纤维状,微观形态呈蜂窝状(图2d),断裂面是由一些细小的窝坑构成,窝坑实际上是长大了的空洞核,通常称为韧窝,它是韧窝断裂的最基本形貌特征和识别韧窝断裂机制的最基本依据。

系统的观察表明,韧窝的尺寸和深度同材料的延性有关,而韧窝的形状则同破坏时的应力状态有关。

由于应力状态不同,相应地在相互匹配的断口偶合面上,其韧窝形状和相互匹配关系是不同的。

如图3所示:a 为等轴型韧窝,韧窝形成的应力状态为均匀应变型;b 为同向伸长韧窝,伸长方向平行于断裂方向,其应力状态为拉伸撕裂型;c为异向伸长型韧窝,伸长方向平行于断裂方向,其应力状态为刃滑动型;d为同向伸长韧窝,但伸长方向垂直于断裂方向,其应力状态为螺滑动型。

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的韧窝形状外,还存在混合应力状态下所形成的韧窝,理论分析表明,最低限度有14种,其中8种已从实验观察到。

断口分析由于韧窝的形状与应力状态密切相关,故对断口耦合面上相啮合部位的韧窝形状、尺寸和深度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断裂时所在部位的应力状态和裂纹扩展的方向,并对材料的延性进行评价。

还有其他断裂的机制如:疲劳、蠕变和应力腐蚀断裂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