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中考地理重难点22 我国的气候(含答案及解析)

2021年中考地理重难点22 我国的气候(含答案及解析)

重难点22 我国的气候【知识梳理】一、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二、气温1.气温特征⎩⎨⎧ 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地形以及 冬季风的影响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最热的地方 是吐鲁番2.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三、降水1.降水特征⎩⎨⎧ 空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时间: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和年际变化大2.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

【限时检测】一、选择题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地迁徙放蜂。

为了充分利用外地蜜源,蜂农需要灵活、频繁转场放蜂。

读蜂农东线放蜂线路图完成1-2题。

1.蜂农“追花夺蜜”应选择的最佳交通运输方式是()A.公路运输B.内河航运C.铁路运输D.航空运输2.安徽、江西、广东等地油菜花开的季节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拔高低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人为因素【答案】1.A 2.C【解析】1.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可以满足“门对门”的服务要求,把客、货直接送达目的地。

在“追花夺蜜”中,蜂农需要灵活、频繁转场放蜂,可见公路运输是最佳的交通运输方式。

故选A。

2.安徽、江西、广东等地油菜花开的季节不同,蜜蜂需要在不同季节采花酿蜜,读图可知,安徽、江西和广东南北花期不同是受气温影响的,而影响气温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纬度位置。

故选C。

读我国温度带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温度带活动积温表现为小于1600℃的是()A.①B.②C.③D.④4.关于③④间温度带界线的描述,不属实的是()A.秦岭——淮河线B.黑河——腾冲线C.0℃年均等温线D.活动积温为4500℃界线5.图中数码⑤所在位置每年太阳直射次数为()A.无B.三次C.一次D.二次【答案】3.A 4.B 5.D【解析】3.纬度越高,积温越低,我国的寒温带积温在1500℃左右,℃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符合题意。

故选A。

4.根据地理位置判断,黑河一腾冲分界线位于黑龙江省,与图中标注位置不符。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分界线。

黑河一腾冲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故选B。

5.图中℃所处位置在赤道附近,在赤道和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每年太阳直射两次。

故选D。

“十一”假期过后,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推进了北方秋冬季节的转换,“加秋裤”成为秋冬时尚。

读下图2020年10月13日全国“秋裤指南地图”,完成6-8题。

6.哈尔滨和海口穿衣差异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7.“秋裤指南地图”中看出,此时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A.从北向南递减B.南北温差大C.从西向东递减D.东西部气温相同8.相较于秋冬季节多样化的穿衣风格,我国夏季穿衣风格更趋一致,最主要原因是我国夏季()A.纬度位置很低B.各地风俗习惯一致C.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普遍增多D.地形复杂有利于气温升高【答案】6.A 7.B 8.C【解析】6.由图可以看出,哈尔滨和海口的穿衣指数差异大,主要是由于两地区所处的纬度不同,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而海口纬度低、气温较高,故选A。

7.从“秋裤指南地图”可以看出,此时我国南北地区气温差异大,是由南向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东西部气温也有差异,但不是很明显,故选B。

8.相比秋冬季节的穿衣指数,我国夏季时穿衣风格更趋一致,主要是由于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南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热量普遍更多,北方地区虽然更小,但白昼时间更长,导致夏季时南北普遍高温,故选C。

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下图为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降水少,晴天多B.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C.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D.青藏高原位于高纬度,白昼时间长10.我国下列地区中,夏季7月份气温最低的是()A.拉萨B.漠河C.昆明D.哈尔滨【答案】9.D 10.A【解析】9.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降水少、晴天多、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与处在高纬度、白昼时间长无关,故选D。

10.7月份时是我国的夏季,此季节由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南北各地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导致气温低,以上四个城市中,7月气温最低的是拉萨,漠河、‘昆明和哈尔滨气温较高,故选A。

我国气象界的“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为我国华北、东北地区一年中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期。

下图为我国东部雨带移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11-13题。

11.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移动的季风主要是()A.西南季风B.东南季风C.西北季风D.东北季风12.“七下八上”期间,雨带一般位于()A.①B.②C.③D.④13.“七下八上”期间,黄河()A.流量较小B.水位较低C.进入汛期D.出现凌汛【答案】11.B 12.D 13.C【解析】11.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降水主要依靠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受东南季风由南向北推进的影响,我国的雨带自南向北移动,这就导致我国东部地区雨季自南向北越来越短,故选B。

12.“七下八上”期间,影响我国的雨带一般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是位于图中℃所处的位置,故选D。

13.“七下八上”期间,雨带移到了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进入了雨季,此时进入了汛期,故选C。

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4-16题。

14.影响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东多西少”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人类活动D.地形地势15.图中显示,西北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的分布规律是()A.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荒漠-荒漠草原-草原C.荒漠草原-荒漠-草原D.荒漠草原-草原-荒漠16.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地盐碱化D.环境污染【答案】14.B 15.A 16.B【解析】14.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年降水量分布特点为“东多西少”,主要是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越来越小,因此降水也越来越少造成的。

结合题意,故选B。

15.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

受降水的影响,从东到西,西北地区植被景观大致上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规律。

故选A。

16.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伴随着经济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西北地区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其中,以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

故选B。

我国地域广大,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十分显著。

读图,完成17-18题。

17.关于中国地理事物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线是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B.乙线以西以畜牧业为主,以东以种植业为主C.丙线以西地区人口稠密,以东地区人口稀疏D.丁线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18.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两河结冰期长,航运价值高B.③②两河分别是中国第一大河和第二大河C.①④两河春汛的水源来自大气降水D.①③两河水能资源丰富【答案】17.B 18.D【解析】17.甲线经过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为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A错误。

乙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该界线以东为农耕区,该界线以西为畜牧区,B正确。

丙线为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该线以东人口稠密,该线以西人口稀疏,C错误。

丁线为秦岭——淮河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D错误。

故选B。

18.℃℃两河位于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北,结冰期长,航运价值不高,A错误。

℃河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和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所以称为中国最大的河流;℃河为黄河,是我国长度第二长,径流量和流域面积并不是排第二,不能称为第二大河,B错误。

℃河位于季风区,春汛水源来自于冬季降雪,℃河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春汛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C错误。

℃℃两河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D正确,故选D。

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我国的气候特征为()A.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B.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C.高原山地气候典型,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D.气候类型齐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20.沿a线方向影响气候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因素C.海陆位置D.季风因素【答案】19.B 20.B【解析】19.读图可知,我国有5种气候类型,气候多样,其中3种是季风气候,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所以我国的气候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高原山地气候典型,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气候类型多样,以季风气候为主,所以ACD不正确,B正确。

故根据题意选B。

20.读图可知,沿箭头方向,纬度相近,气候不同,东西部地势相差很大,东部以平原、盆地为主,西部以高原为主,所以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所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故根据题意选B。

二、解答题21.三明某中学利用假期开展美丽中国之旅地理研学活动。

图1示意美丽中国之旅线路,图2示意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类型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三明出发穿越山脉甲________,一路向北进入黑土地千里冰封,此次研学活最有可能在________季,此时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

(2)从哈尔滨到乌鲁木齐依次看到的景观是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从乌鲁木齐到拉萨,途经河流①是________河,它位于________(内流区/外流区),途经起伏和缓、雪山连绵的地形区是________。

(4)图2中西藏自治区的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类型是________。

【答案】(1)武夷山冬季从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2)降水自东向西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3)塔里木内流区青藏高原(4)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多,西北少荒漠生态【解析】(1)由图可知,甲山脉位于闽赣的边界为武夷山脉。

黑土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冬季降雪较多,此次研学活动最有可能是冬季。

从三明出发时的气温为8℃,到哈尔滨的气温低于-16℃,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2)森林主要位于湿润区,草原位于主要位于半干旱区,荒漠草原、荒漠主要位于干旱区,自东向西植被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