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传染病临床知识应知应会

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传染病临床知识应知应会

创卫传染病临床知识应知应会一、新冠肺炎相关知识:(1)流行病学病史:a.发病前2周内从国外返回国内;b. 发病前2周内有疫区旅居史;c.发病前2周内与新冠确诊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史;d.居住小区有新冠确诊患者;e.发病前2周与疫区返回人员密切接触史(与疫区归来人员密切接触时,该人员返回期限在2周内);f.是否有聚集性病例出现(2例及以上)。

目前重点疫区为乌鲁木齐、大连。

疫区为:乌鲁木齐、大连、湖北、北京。

(2)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相对密闭环境下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和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注意粪便和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消化道传播,不能排除存在可能性。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4)临床表现:潜伏期: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大多数多为3-7天。

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脓毒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也有少数报道出现嗅觉和味觉减退的症状,甚至仅表现为味觉、嗅觉减退。

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

二、国外输入性传染病:1.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3〜18天。

主要为接触传播,接触患者或被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表现为发热、出血、多脏器损害。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病,有发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时而有腹痛,发病2〜3天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腹泻可持续数天。

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出现意识变化,如谵妄、嗜睡。

此期出血常见,可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孕妇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

病程6〜7天可在躯干出现麻疹样斑丘疹并扩散至全身各部,数天后脱屑,以肩部、手心、脚掌多见。

重症患者常因出血,肝、肾衰竭或严重的并发症死于病程第8〜9天。

主要疫区:非洲。

流行病学病史:3周内来自疫区,有接触疫区患者或感染动物或不明原因死亡动物病史。

2.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潜伏期2-14天。

单峰骆驼可能为中间宿主。

人可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单峰骆驼分泌物、排泄物、未煮熟的乳制品或肉感染。

人际间主要为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

主要表现为:早期症状:突发起病,发热、畏寒、寒战、咳嗽、气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流感样症状;后期症状:在肺炎的基础上,病情进展迅速,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特别是肾衰竭。

典型影像表现:肺内局灶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和毛玻璃样变。

通行病学病史:2周内中东地区旅居史。

3.疟疾:主要经蚊虫叮咬传播,少数可经输带疟原虫的血液传播或者母婴传播。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畏寒寒战、大量出汗、贫血、脾肿大;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酱油色尿,可伴有腹痛、腹泻。

周期性发作,间日疟隔日发作,三日疟隔2天发作。

脑型疟是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常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血常规长表现为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

4、登革热:潜伏期3-15天,通常5-8天。

蚊虫叮咬传播。

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皮疹、“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出现出血倾向)。

疫区:东南亚主要为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中国。

中国国内主要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岛。

5.寨卡病毒:寨卡病毒病:潜伏期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

蚊虫叮咬传播。

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小儿感染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主要疫区:主要为美洲,欧洲多国也有报道,呈全球蔓延之势。

十二、春季常见传染病及其症状和传播途径。

答:春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风疹、猩红热、流脑等。

1、流感(流行性感冒)症状: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 一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传播,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禽流感:临床症状同流感。

流行病学病史:发病前10 天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2、流行性腮腺炎: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额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或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3、麻疹症状: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4、水痘症状:感染后大多数病人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及咳嗽,一天后,出现皮疹。

皮疹首先出在身上,逐渐蔓延到头面部和四肢,但手和脚上的皮疹较少,开始的皮疹为红色斑疹,以后变成疱疹,再经结痂,脱痂后逐渐愈合。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疱疹内的疱浆通过衣服、用具、玩具传染,传染性较强。

5、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症状: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严重时嗜睡、颈部强直、喷射样呕吐、昏迷、休克。

传染源:流脑病人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十三、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及其症状和传播途径。

答: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等。

这类传染病经“粪一口”途径传播,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后发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禽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细菌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常见虫媒传染病有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脑、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

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1、手足口病:潜伏期3-7天。

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和儿童等5岁以下人群多发。

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而表现为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主要经粪-口传播,其次为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2、细菌或病毒性腹泻病:常见的细菌性腹泻病有霍乱、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等,病毒主要有肠道病毒、轮状病毒等。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高发。

常见症状为腹泻,尤其是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应马上就诊,与霍乱感染者一起就餐或密切接触的人也应做相应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消化道传播。

3、猩红热:潜伏期1-7天,一般2-3天。

儿童少年多发。

以发烧、咽颊炎、典型的皮疹、杨梅舌为主要症状。

主要经飞沫传播。

4、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额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主要经飞沫传播。

5、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4-46天,一般7-14天。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口腔和胃肠道粘膜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破损的伤口或粘膜接触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或血液。

垂直传播:孕妇经胎盘感染胎儿。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本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

典型症状“三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颜面、颈部、胸部充血潮红(三红),颜面潮红呈现“酒醉貌”。

发热病人高烧可至40℃,持续3—7天。

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6、登革热:潜伏期3-15天,通常5-8天。

蚊虫叮咬传播。

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皮疹、“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出现出血倾向)。

疫区:东南亚主要为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中国。

中国国内主要犷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岛。

7、寨卡病毒病:潜伏期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

蚊虫叮咬传播。

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小儿感染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主要疫区:主要为美洲,欧洲多国也有报道,呈全球蔓延之势。

8、鼠疫:潜伏期: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2〜3 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主要流行与鼠类、旱獭、及其他啮齿类动物。

传播方式:经带菌的鼠蚤叮咬传播,经呼吸道吸入传播,接触患者的脓液、痰液或者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的皮肤或者粘膜感染。

腺鼠疫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坚硬、周围组织水肿,可有充血和出血。

肺鼠疫表现为胸痛、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或鲜红色泡沫血痰。

败血症型鼠疫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瞻望或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流行情况:非洲、亚洲、美洲。

我国发病最多的是滇西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