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基本概念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本质特征: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二、广义教育中的学校教育(狭义教育)定义: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点:可控性强和达标性强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标志的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定义: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四、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中特别注意-儿童福利院和sos国际儿童村(旨在给儿童“母爱”)五、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前提是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的要求.(理解)六、受教育者定义: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七、教育内容定义:指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
内容:1。
基本的知识2。
基本的情感态度3。
基本的能力4。
基本的行为方式八、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帮助个体生存和享用是教育个体功能的重要表现:1.着眼于社会需求,教育发展个体的谋生技能2。
着眼于个人幸福,教育增进个体的享用功能九、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发展急剧增长 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3.教育的内涵扩大 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 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十、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2。
终身教育3.教育民主化4。
教育现代化5。
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6。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十一、近代学前教育思想代表: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
1.夸美纽斯著作:《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母育学校》、《世界图解》等.他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2.卢梭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
在教育方法上提出自然后果法(自食后果法)。
3。
福禄贝尔1837年在勃兰根堡开设第一所幼儿学校,1840年正式将此学校取名为幼儿园。
提出儿童发展三段论:“自然儿童”-“人类儿童”-“神的儿童".十二、现代学前理论代表:蒙台梭利、加德纳、维果斯基蒙台梭利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智》、《童年的秘密》儿童观:1。
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2。
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智力的性质:1.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2.言语—-语言能力3。
音乐-—节奏能力4。
逻辑——数理能力5。
视觉——空间智力6。
身体——动觉智力7.自知—-自省能力8。
交往——交流能力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教学的作用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十三、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陈鹤琴陶行知创设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儿园。
提出教育的教学方法为“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提出整个教学法,即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
就是日后的单元主题课程的依据。
教学内容为儿童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一、生态环境中代表人物:布朗芬·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二、微观系统的要素为:1。
活动2.角色3。
人际关系(人际结构)三、(理解)中间系统: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外系统: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同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相互影响.宏观系统: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因素.四、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需注意:1。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注意安全性2。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3。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童趣性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一、发展的含义:发展就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格塞尔,高尔顿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洛克,华生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三、儿童发展的规律(重点)1.儿童发展的潜力要及时挖掘2.儿童是连续不断的发展的3。
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4.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5。
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木桶理论四、儿童观的界定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五、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史总结:没有儿童观念→有儿童观念,成人中心→发现儿童→儿童中心儿童观演变的原因:内:人类主体的发育水平外:时代精神六、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中的儿童。
成人本位的文化蔑视儿童~小孩懂什么。
把儿童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把子女看作光耀门第的工具.养子防老)2.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鲁迅先生:郭巨埋子陈鹤琴:儿童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 爱护他的烂漫天真3.中国当代儿童观七、儿童观的形态1。
社会主导形态,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是指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居支配地位的人们所持的儿童观,对儿童的看法、态度特点:一元的,法律性,阐述概括、简约2。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的儿童观特点:多元性,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背景,阐述系统、全面3.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观的根本认识和态度特点:实感性,差异性及不系统性八、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重点)1。
儿童是人,具有人的尊严和一切基本权利2。
儿童是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3。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4.不同性别的儿童应受到平等待遇5.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启示6.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7。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发展,还在于儿童的幸福8。
儿童有权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九、教育观定义:指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教育观的模式:(维持,促进,诱导)裴斯泰洛齐的园丁说,源于夸美纽斯的种子论教育只是有内向外的过程吗?福禄贝尔:教育不只是立足于内部引导儿童内在的自然向外发展,它还是一个有外向内,使外部文化变为内在精神的过程。
否定教育论,卢梭,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十、我国的现代教育观1。
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含义(个体儿童的全面发展,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3。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适宜幼儿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5。
家园配合,协同发展十一、教师观是指人们对于教师的看法和态度(局限性)十二、教师的专业化1.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2。
各种形态的教学语言的运用,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室管理的策略等十三、当前教师观的主要观点(熟悉)1。
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股蓬勃朝气的力量,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2。
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3。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幼儿启蒙的工作4。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5.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开创者,应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并以创新的精神与儿童互动、对话6.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技能第四章学前教育的目标一、学前教育目标含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它是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学前教育的任务和教育对象而提出来的培养人的具体质量和规格。
二、应然的目标和实然的目标应然的目标:是由国家政府部门以法定文献的条文所规定的目标.实然的目标:成文的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过程当事人的教育目标。
三、学前教育学目标的功能①导向的功能②调控的功能③评价的功能四、制定学前目标的依据(必考)①学期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②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学前教育的启蒙性质五、学前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理解看书94)六、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⒈健康①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②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③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④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⒉语言①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②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③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④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⑤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⒊社会①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②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③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④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⑤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⒋科学①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脚,探求问题。
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④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⑤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⒌艺术①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②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七、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①保育和教育并重②注意学前儿童的全面方面③关注学前儿童的长远发展第五章一、广义的学前儿童体育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1。
身体养护为基本前提2。
肢体运动为主要内容3。
体育游戏为主要形式4.户外环境为主要场所学前儿童智育是指根据学前儿童智能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学前儿童智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
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1.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初步的动手能力2。
培养学前儿童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3.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4。
培养学前儿童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四、学前社会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德所涉及的善恶问题,社会性发展则指涉的是个体能否具有良好的合群性,适应群体生活的问题。
五、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1.文明礼貌教育2.良好的人际交往3.养成初步的责任感对小班儿童责任感的培养重在行为要求,中班儿童责任感的培养可以适当增加认知层面的内容,对大班儿童责任感的培养要注意增强学前儿童在这方面的情感体验.4。
萌发学前儿童爱老师、爱家长及爱祖国的情感六、道德学习的特点1。
整合性 2.随机性和无意性 3.实践性4。
长期性和反复性七、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原则1。
正面教育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一致性原则八、美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心灵,从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