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理念内容摘要: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是十分明确的,但如何使那些目标变成现实,还有待对作文教学观念本身的理性思考。
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思维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学生的颖悟能力,注重教学手段的革新。
关键词: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作文教学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等的学习、表达、交流都需要使用这个工具。
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除了教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学会阅读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教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学会写作。
因此,在写作中学会学习,在写作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作文不仅反映出作文者的素质状况,而且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状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状况。
要使作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寻找结合点。
着眼于素质教育,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就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学生的思维素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
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
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
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纽约大学坤斯学院的唐纳德·姆奎德和罗伯特·爱特温在《写作中的思考》一书中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准备活动,而写作是一种外在的语言表达,这自然是不错的。
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到思维与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问题了。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
”用不着过多的引用,思维与语言的这种密切关系已经十分清楚了。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教育的观念存在两个偏差:一是片面重视智育,过分重视知识灌输的考试分数,甚至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二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的教育各据一线,彼此不搭界。
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造成了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考得怎样就获得怎么样的评价的呆板局面。
我们知道:思维素质是包括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中的素质。
是否关注学生思维素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界线。
说应试教育不管学生的思维多少有些不公平,只是由于它所关注的重点不是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而是构建适应考试需要的被动思维方式。
由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被动思维方式,年复一年地消蚀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造力,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固然要以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构成作为基本的前提,但决不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和单一的分数导引所能凑效的。
它所包括的两个主要方面——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思维的方式影响着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反作用于思维方式。
而作文教学能否在这两个方面使学生受益,关键还取决于能否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视野开阔且具有独立性,不懈探索且具有创新性,多向考察且具有严密性,可行可控且具有实践性。
而思维的能力表现为思维的质量,主要是指每次思维的结果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完美地支持一次写作活动的完成。
这些思维的要求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出来?从具体的操作上来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提高作文思维的层次一方面,要站在一定的理论层次和情感层次上感受问题和分析问题,主动地用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作文活动。
曹禺先生讲:“我们常说自己眼高手低,其实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
手高要下苦功的,但是眼高是第一,这样才能写出好东西。
” (《对中年创作者的希望》正是如此。
另一方面,要增强密切联系现实的能力和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发现题材的能力,并且能把自己认识到的“现实”与其相切近的历史及未来相联系,进而联系到整个问题、题材的发展脉络,整个社会的发展脉络。
国外作文教学总是联系具体的问题来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以开拓中学生的视野,值得借鉴。
二是要扩大作文思维的范围要引导学生全面地考虑该文章或该问题的相关因素。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对《史记》有这么一段评论;“试观《史记》列传,一入手便合盘打算,有宜重言者,有宜轻言者,有宜简言者,有宜繁言者,经所位置,靡不井井。
此唯知得传中人利病,但前后提携,出言轻重,而其人生平,尽力所摄,无复遁隐之迹。
”这是对《史记》的整体性思考的中肯评价,它深刻地分析了《史记》写作过程中全面思考的益处。
这对我们进行思维训练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脑海中、生活经历中的全部材料积累、知识积累、理论积累,而不是在写完文章后才无不遗憾地说:“我怎么没想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多种训练。
包括:①从多个角度考虑同一问题、同一文题;②以多种角色考虑同一问题、同一文题;③用多种材料完成同一文题、或用多种办法去解决同一问题;④从不同思维层次上去考虑同一问题;⑤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思考同一问题;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内容,等等。
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思维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发现新的方向并及时转向。
三是要把握作文思维的方向写作思维有着比较独特的运动规律,倘不增强写作思维的方向性,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机制,不同的写作规律。
不同文体的写作,必须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强化其写作思维的方向性。
同一文体中不同类型的文章写作的思维运动也各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这也要求作者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性,要按照该类型文章的写作规律去写作。
要增强作文的目的性。
一次写作应有一次写作的目的。
一层、一段、一句、一字都应有其目的。
所以,面对每一个文题,每个写作者都应明确而具体地想通: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想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效果?②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文体特点是什么?与文体相关的各种规范是什么?③写作主体(我的“角色”是什么?这个角色在本文中该如何行动?④使用哪一类结构?哪一种语言?等等。
一切与文章本体相关的问题及与文章流通相关的问题都应被想到。
一旦选定了方向,即按照该种方向的要求去执行。
有了这种思维定向性,才能更快更好地进入正确的思维轨道,思维内容也因此有了限制,不必白白耗费不该耗费的精力了。
总之,增强思维的方向性,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必然要求。
四是要增强作文思维的敏感度思维的敏感度主要指迅速发现问题并进入思维状态,迅速感受外物内情并进入感受状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联想能力、择取优秀片断能力、迅速调动记忆能力、迅速构思成文能力、迅速进行对比能力,等等。
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讲的就是思维的敏感度问题。
掌握的思维方法越多、越好,思维能力就越强、越过硬。
高超的思维者完成一个思维过程,就如同举手投足那样轻易。
曹慎的七步成诗想必如此。
而一个普通的思维者与高超的思维者的能力区别,恰如一个刚入门的计算机操作员与一个高超的计算机操作员的区别。
关注学生的思维,实在是非常重要。
二、健全学生的人格素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大体上讲,它是指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
具体地讲,它指的是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尊严等个体之间行为的风格方面的差异。
歌德曾说过,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也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引导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高尚的人格,当然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中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人格塑造”在现行教育模式中已经陷入一种越来越偏狭的境地。
仿佛学生人格的塑造只能在道德、伦理、认知的理智型德育、智育通道里才能得到体现完善,而作用于情感方面的美育教育的实施几乎被完全忽视。
实际上,这种判断上和做法上的误区不仅导致德育、智育与美育在价值区位上的混乱,更是一般性的人格塑造的失衡。
人格结构所容纳的空间有三种,即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
认知结构张扬的是真,伦理结构张扬的是善,审美结构张扬的是美。
真、善、美“三位一体”才是人格整塑的理想建构。
美育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手段之一,与其它教育方式融合,其终极是要培养造就出有高尚道德有科学知识、有强健体魄、有审美观念、有劳动技能的人。
在我国的中学课程设置体系里,美育的基础课程如美术、音乐、形体等从初中到高中逐步递减取消。
由于高考竞争等原因,大部分中学无暇顾及美育教育对人格整塑的重要作用,美学研究就更遭冷遇。
我们这里不去讨论美学研究的地位或是否该取消这些课程,就目前实际而言,中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工作大部分落在了语文教学上。
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列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故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发美育资源,深入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通过美、美感、审美、美学等美育教育来建构中学生人格整塑方面的理性框架,应无异议。
中学语文课本经过专家多年的精心筛选调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和美的表现。
一方面,因其所反映的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无限丰富性而显得气象万千,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作品多姿多彩的形态美、形象美、情境美、章法美等——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催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以及论述、说明文体的字里行间之中。
所有的这些美又都在作为语言符号的汉字词汇、句式、文风的形式建构之中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从美的塑造、存在、集合到美的领悟、贯通,要通过教师在中间地带的引导、明确和整合以及相应的知识层次和审美训练。
这一过程的完成同时也要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敏感等素质,通过审美个体的个性化的反照、思维上的自由性来体会和领悟。
教师要掌握这些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并将其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通过美育整塑人格的终极目的。
对于美的品味,个体间有差异在所难免。
教师所要倡导的,是自然的美,真实的美,高尚的美,而不是那种庸俗的、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这些都需要教师耐心恰当地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清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掘弃那些虚伪的东西。
例如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写得半文半白,格调也不高,放在歌里唱唱也就罢了,原封不动地搬到作文里当成警句使用,还自以为美,就需要纠正。
在贯穿看美育的课室教学过程中,通过审奏活动的各个外节,感知到美好,领悟到含蓄,融合于情境,呈现出愉悦,但这些还都只停留在欣赏美的层次,这是不够的。
要通过比较、鉴别和深入思考,使审美主体进入审美对象所蕴藏的完整意蕴、理趣等深层次,并调动全部心智尽可能地开发,创新(至少是做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才能到达自身更高更好的层面上,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