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肥胖症的预防及其治疗课件ppt课件
肥胖症的预防及其治疗课件ppt课件
BMI
<18.5 18.5 ~ 23.0 ~ 25.0 ~ 30.0 ~ 35.0 ~ 40.0 ~
男性 3.68 37.17 27.04 29.80 2.30 0.00 0.00
频率(%)
女性
总人群
3.05
3.30
33.24
34.77
20.45
23.02
37.36
34.41
5.12
4.02
0.79
体重正常 18.5 - 23.9
超重 24.0 - 27.9
肥胖
≥ 28
男<85 女<80
增加 高
腰围 (cm)
男85-95 女80-90
男≥95 女≥90
增加 高
极高
高 极高 极高
-
23
腰臀比
等级(病的危险) 男
-
21
描述脂肪分布的标准
A 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 男性大于或等于90cm 女性大于或等于80cm
B 腰围/臀围(waist to hip ratio, WHR) 男性WHR>0.92,女性WHR>0.81为中心性肥胖 男性WHR<0.92,女性WHR<0.81为周围型肥胖
0.48
0.00
0.00
-
18
脂肪含量 A 生物电阻抗法 B 使用BMI估计体脂肪 女士:脂肪公斤数=(0.713*BMI-9.74)*身高(m)2 男士:脂肪公斤数=(0.715*BMI-12.1)*身高(m)2 C MRI-脂肪测定 D 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
-
19
WHO体脂百分比标准
男性
❖ 30岁以下为14-20% ❖ 30岁以上为17-23% ❖ 超过25%即为肥胖 女性
≥23.0 23.0—24.9 增加 25.0—29.9 中等严重
≥30.0
严重增加
-
16
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标准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
分类 体重过低**
体重正常 超重 肥胖
体重指数(kg/m2) <18.5
18.5 - 23.9 24.0 - 27.9
≥ 28
-
17
中国上海市区40岁以上人群BMI分布频率
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
与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失常有关。
-
11
按照部位分类 1) 中心性肥胖
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腰部,腰围大于臀围,又称内脏型 ,苹果型。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
2) 周围型肥胖 脂肪堆积以臀部、下肢为主,又称梨型 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
12
成人肥胖症的判定标准
BMI 脂肪含量 相对标准体重 脂肪分布
肥胖症的预防及其治疗
-
1
背景
长期以来肥胖的问题在医学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人甚至 认为肥胖不是一种疾病
1985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专家委员会才达成一致意 见,认为“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对健康和长寿具有不良作用”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
-
2
肥胖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人口素质的重要 公共安全问题
200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的超重率为22.8%,肥胖 率为7.1%,成人中大约有2.6亿超重和肥胖者
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了我国其他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率 和发病危险,导致这些疾病呈上升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到2050年, 中国将成为肥胖大国
-
3
内容提要
➢ 概述 ➢ 肥胖症的病因及其机制研究 ➢ 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消化系统功能以及代谢功能的
-
13
BMI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此公式不适用于运动员与老年人 因为瘦体重差异很大
-
14
WHO对成人BMI的划分
分类 低体重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前状态
BMI <18.5
18.5—24.9 ≥25.0 25.0—29.9
合并症危险性 低(但其他临床问题增 加) 在平均范围
C 内脏脂肪/皮下脂肪面积(V/S) V/S>0.4 为内脏脂肪型肥胖 V/S<0.4 为皮下脂肪型肥胖
-
2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
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体重过低
<18.5
5
-
6
-
7按病Leabharlann 分类单纯性肥胖 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型肥胖症) 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型肥胖症)
继发性肥胖 由于某种原发疾病导致的症状性肥胖。 原发疾病包括脑垂体-肾上腺轴发生病变、内分泌紊乱或代
谢障碍及其它疾病、外伤引起的肥胖。 占肥胖病人的5%左右。
-
8
体质有性肥肥胖胖家症族(史幼年起病型肥胖症) 自幼肥胖 呈全身分布,脂肪细胞呈增生性肥大 限制饮食及加强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不
❖ 30岁以下为17-24% ❖ 30岁以上为20-27% ❖ 超过30%即为肥胖
-
20
相对标准体重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肥胖度为±10%属正常范围 >10%为超重,>20%肥胖
标准体重计算的经验公式 A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 B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适合亚洲国家采用; C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0.9
增加
一级肥胖 30.0—34.9 中等严重 二级肥胖 35.0—39.9 严重
三级肥胖 ≥40.0
极严重
-
15
WHO肥胖专家顾问组,在2002年提出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
分类 低体重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前状态 一级肥胖 二级肥胖
BMI
合并症危险性
<18.5
低(但其他临床问 题增加)
18.5—22.9 在平均范围
敏感
-
9
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型肥胖症)
1 起病于20-25岁,由于营养过度及遗传因素而肥胖 2 以四肢肥胖为主,脂肪细胞单纯肥大而无增生 3 饮食控制和运动的疗效较好 4 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
-
10
继发性肥胖
绝经期综合症
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减少,对下 丘脑-垂体负反馈机制减弱,出现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亢进,使 得对饱食中枢的刺激减少,交感神经系统不能适当活动,最终 导致代谢失常,进食过多而引起肥胖。
改变 ➢ 肥胖症的危害 ➢ 肥胖的预防与控制 ➢ 肥胖症的药物治疗 ➢ 特殊人群的肥胖症
-
4
肥胖症
由于长期进食摄取的热量超过机体消耗的热量,多余的热 量便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使体内脂肪的贮积量超过正 常标准,以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它是以体内 脂肪积聚过多为主要症状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