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信、我成长、我快乐◆走进小说天地——对比写法专题(教案)嘿,亲爱的同学们,又到了检查复习学习成果的时候了。
相信聪明的你、好学的你一定学得很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挑战自我,不懂的地方一定要牢牢记住喽!一、【课前热身】知识抢答(希望这些知识能开启你的智慧。
)1、小说是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其中心任务是。
2、故事情节分、、、。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4、环境有和之分。
自然环境的作用是。
导:看来这只“拦路虎”根本难不住咱们,在下面的表现中,我相信你们会表现的更加精彩。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历年来的中考小说文体考查中,有关人塑造人物技巧的考查很多,你像07年的伏笔写法的考查,06、08年的对比的写法,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对比的写法。
二、明确复习目标:(心中有目标,才会有方向)能判断塑造人物技巧——对比的写法,会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
三、【知识讲座】明确概念对比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
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对比在小说中的作用:1、生先组织: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2、师补充:一、表达爱憎。
二、烘托突出。
三、揭露矛盾。
四、辛辣讽刺。
五、阐明道理。
导:有了这些知识储备,相信我们的合作会更愉快。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我们学过的三篇文章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文章,找出文中运用对比写法的语段分析其作用。
参考文章:(八年级下册)《孔乙己》《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故乡》温馨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从中选出一篇文章,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写法的语段先自主解决后,小组合作补充将分析写在下面,并派一名同学准备班内展示。
例:《孔乙己》中,从多角度上运用对比:㈠两种顾客的对比。
作品一开始,描写了社会环境,介绍咸亨酒店的两种顾客,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坐”一“站”,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为“穿长裳”而“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出场做了铺垫。
㈡喜剧气氛和悲剧气氛的对比。
“笑”的喜剧气氛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展示。
同时,通过这一阵阵的哄笑,辛辣的讽刺和深刻揭露了那个社会的病态。
㈢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孔乙己第一次在咸亨酒店出场和他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对比,揭示了封建制度不仅摧残人的肉体,而且毒害人的灵魂。
㈣知识分子命运的对比。
同样是读书人,孔乙己和丁举人命运大不相同。
一个穷困潦倒,最后被逼得以偷窃为生,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一个有权有势,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对孔乙己残酷迫害,并置他于死地。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个没中举,一个中了举。
这一对比,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
(五)动作“排”与“摸”的对比:A.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B.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一个“排”字,表明孔乙己想对只花四文大钱的“短衣帮:显示一下阔气,写出了他得意、炫耀的神情,也显示出他迂腐的性格;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放的严实,从侧面表明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已进一步穷困。
先“排”和后“摸”的对比,反映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经济地位。
《范进中举》一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最典型的是胡屠户自身言行的对比。
范进中举前,他鄙视范进,咄咄逼人地教训范进:“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像你这尖嘴猴腮,也撒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他一改常态,巴结、讨好之态可掬,阿谀奉承之词令人肉麻:“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回家的路上,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文章无情地讽刺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文章还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张乡绅与众邻居的态度变化对比,辛辣地讽刺了官场腐败、世态炎凉的病态社会。
《故乡》1、理想中故乡与现实中故乡的对比“月夜刺猹图”中的故乡,是我理想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的感觉。
而现实中的故乡“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个阴沉、昏暗、了无生机的故乡,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与理想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小说中人物的变化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2、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少年润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他是一个健康可爱、无忧无虑、活泼多知、朴素热情、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
而中年润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着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那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了裂,像是松树皮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他虽然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经憔悴不堪、自卑、迟钝、麻木。
作者通过这一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20年前的杨二嫂“终日坐着”、“擦着白粉”、安分守己。
20年后的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泼悍,纯属一个被社会扭曲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
作者通过这一对比,反映了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贫困化的现实,从而说明了黑暗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了。
4、“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小时的闰土“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教我雪地捕鸟、邀我到海边捡贝壳、给我讲许许多多的新鲜事。
我们是无拘无束、无话不说,互赠礼物、兄弟相称。
而中年闰土见了“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叫“我”“老爷”,“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作者通过这一对比,反映了等级观念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
5、“我”和闰土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由无拘无束的兄弟关系变化到“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的“老爷”与奴才的关系。
而宏儿与水生的关系“还是一气”,也正是这一点,使作者在彷徨中看到了希望,在希望中发出了呐喊: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总而言之,正是对比这一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故乡》这篇小说独具特色、魅力无穷,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经久不衰的传统篇目。
(小组展示活动)方式多样,可到台前,也可小组补充。
(1、分角色交代对比和分析3人。
2、也可表演再分析)小结:运用对比手法写人,在文学作品中很普遍。
无论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对比,还是不同人物间的对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
同学们如果在阅读中能注意到这一点将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时作文中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技巧,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四、【经典回眸】(中考链接)(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勇于攀登才能夺取桂冠。
)1、(08年潍坊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怀念一种声音聂鑫森①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
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
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②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
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
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雨声。
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
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⑥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
”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
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⑧雨声中,他长大了,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下雨的日子,他也向他的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他的画室也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
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
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
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