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1.对外贸易结构基本概念与现状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一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方式。
1.1 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贸易结构更为重要)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
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85.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但在此基础上,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并在2006年上升到93.6%,表明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
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的进口也保持持续的增长,但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
(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1.2 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是指一国的进出口的国别差异。
其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
1.3 进出口贸易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其年均20%的增长率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大约50%增长到53%。
(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我国的对外贸易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有形商品(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无形商品(服务和技术)贸易发展滞后,其中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
从贸易方式结构上看,中国商品出口一半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中国加工贸易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 从贸易区域结构上看,长期以来,中国外贸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增加了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其灵活性和竞争力。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2.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对外贸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一段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史。
18世纪末期,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加速向全球扩张,以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当时,中国仍然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向中国开展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并发动了鸦片战争。
此后,在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对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除给予侵略者割地赔款、开辟租界、在华驻军、领事裁判等政治军事特权外,还给予协定关税、海关管理、内河航运、兴建铁路、设立银行、开矿设厂等各种经济控制特权。
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也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力,完全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帝国主义在中国大肆掠夺资源,倾销产品,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3. 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
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其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
其次,没收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并逐步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的改造。
再则,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家统制的基础上,对私营进出口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1949年10月,中央政府即设立了中央贸易部,内设国外贸易司,1952年9月又专设了对外贸易部。
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制定了有关的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把全国的对外贸易置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
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和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1957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本着“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1年为52.9%,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我国同时还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从1956年起,扭转了几十年的入超局面。
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1.03亿美元,比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了1.73倍,平均每年递增15.4%。
其中恢复时期每年递增30.8%,“一五”计划时期年递增9.8%。
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
2·“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中国的对外贸易也经历了一些反复和波折,呈现出一种马鞍型的发展历程。
1959年在1958年“大进大出”的基础上,又力争高速度。
1958年进出口总额为38.71亿美元,比1957年的31.03亿美元增长了24.8%;1959年进出口总额为43.81亿美元,比1958年增长了13.2%,比1957年增长了41.2%。
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导致对外贸易自1960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
1962年进出口总额下降到26.63亿美元,比1959年减少了39.2%,大体退到了1954年的水平,比1957年下降了14.18%,年平均下降3%,这是新中国对外贸易经历的第一次较大挫折。
中日贸易由50年代的民间贸易转入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1963年,我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
1964年,我国与法国建交,中法两国政府间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带动西欧掀起了开展对华贸易的热潮。
1963年~1965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回升,196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2.45亿美元,比1962年的26.63亿美元增长了59%,平均每年递增16.8%。
到1965年,中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我国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由于收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自1967年起连续3年出现停滞和下降。
从1967年至1969年,对外贸易总额连续下降,1969年进出口总额只有40.3亿美元,比1966年下降了12.7%,甚至低于1959年的进出口总额。
由于中美、中日的建交,1970年以后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也从1970年开始逐渐好转。
1973年的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00亿美元,达到109.7亿美元。
以后连年上升,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的197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7.51亿美元,比1969年的40.29亿美元增长了2.7倍,平均每年增长24.1%。
1975年11月,全国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并把对外贸易称为“卖国”,形势急剧逆转,中国再度陷入混乱,国民经济再次受挫,正在迅速上升的对外贸易又开始回落,197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比1975年下降了8.9%,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中的排位下降到第34位。
4. 改革开放后金融危机前的对外贸易一、对外贸易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从“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十四大以后向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深化。
建立与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强化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同时实行银行结售汇制。
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有利出口发展的信贷政策,建立进出口银行,设立出口商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
取消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实行的承包制,代之以赋税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外贸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推动企业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路子。
第一阶段1978—1985 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求非常大,整体处于以资源换外汇的阶段,资源密集型产品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几十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式发展,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业设备都非常落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而引进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外汇,在工业品出口创汇能力还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原材料和经过简单加工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自然主导了我国的商品出口,其出口额占到全国总出口额的55%~60%,占世界同类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也由上升到1.9%~5.3%。
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占33%左右,且以简单加工的纺织品和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类商品为主;相应地,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非常小,总出口比重只占了不到10%,1985年占世界同类商品的出口比重只有2.4%,并以合成纤维、燃料、化肥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加工类工业品为主。
第二阶段1986—1993年: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出口比重迅速上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不断上升;相应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则迅速下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得不实行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设备的对外贸易战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为更好地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四大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为49.4%、38.2%、8.6%和2.6%,而1993年,其出口比重分别为16.2%、57.6%、15.4%和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