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瑞士等国旅游发展经验对建设旅游强省的启示

瑞士等国旅游发展经验对建设旅游强省的启示

瑞士等国旅游发展经验对建设旅游强省的启示
去年10月至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中瑞管理合作培训项目(江苏)境外培训研修活动。

在瑞方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采用行动学习法,边学习、边讨论、边考察、边思考,听取了瑞士、西班牙和苏格兰专家或政府官员的13场与旅游业相关的高水平专业报告。

欧洲三国,特别是瑞士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正在建设旅游强省的江苏借鉴。

比较研究,可以为江苏旅游转型升级、提升品质拓宽思路。

1.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自然环境是品质旅游的基础
瑞士得到上苍的眷顾,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温带湿润气候,风调雨顺。

瑞士的旅游业发端于19世纪,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充裕的流动资本、一流的酒店业和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为瑞士旅游业跻身世界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交通系统涵盖了火车、游船、登山铁路、巴士和市内交通。

住宿设施齐全,从青年旅馆到奢华酒店、从山间营地到中世纪古堡。

总长2万公里的轻松“慢”游旅行网络,是欧洲最大的国家级轻松旅游和舒缓交通的旅游网络,它建立了统一标识的远足线路、自行车和山地自行车线路、滚轴溜冰线路和赛艇航道等系统,为广大游客个性化旅游观光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条件。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是中国的旅游大省,也是境外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但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相对短暂,经营与管理经验相对不足,旅游形象尚不清晰,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市内交通、景区交通堵塞时有发生。

江苏属于经济高度开发区,资源环境压力大,局部江河水污染与城市空气污染削弱了自然与人文美景的质量。

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士的化工企业曾严重污染了莱茵河,历经40年的治理,过去“欧洲的下水道”在巴塞尔已经清澈无比,如今的莱茵河成为2000万人的饮用水源,周边国家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著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江苏应通过综合治理,使“情与水的文化之乡”品牌得到本地人、外地人、外国人的赞许。

2.举国创新的机制与全民创业的激情铸就系列旅游精品
瑞士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80万,历史上是个资源匮乏、贫穷落后的农牧业小国,通过发展创新型经济,瑞士创造了奇迹,人均GDP居世界之首,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和创新强国。

举国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形成瑞士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中小企业是研发创新的主体。

瑞士建造了欧洲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和欧洲最早的登山火车;建造了世界首架360度旋转大容量高空缆车;建造了夺得世界建筑金奖的卢塞恩文化艺术中心(KKL)……这些精品项目从一开始就聚焦了世界的目光,极大地提升了瑞士旅游的品质。

滑雪运动是瑞士传统的运动项目,无论是在铁力士峰,还是在圣蒂斯山,都可以体会到瑞士对冰雪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到了极致,瑞士冰雪旅游已成为世界级的品牌。

瑞士的旅游商品也是驰名世界,普通的手表、巧克力、军刀等,瑞士人都将其做成了全世界著名的艺术精品。

瑞士的旅游创新持续不断。

为适应中国游客的需要,充分展示瑞士多元化的旅游资源,瑞士国家旅游局和旅游企业不断整合相关旅游要素,把整个国家作为一个景点进行经营,先后推出“2007瑞士阿尔卑斯山地旅游年”、“为胜利喝彩——2008瑞士运动休闲旅游年”、“2009瑞士一家亲——家庭旅游总动员”、“2010瑞士绿色正当红”和“完美假期我做主,2011瑞士自助旅游年”等主题旅游活动,苏黎世还联合阿姆斯特丹、维也纳、瓦伦西亚、安特卫普等五个欧洲不同国家的城市推出“酷都”计划(Cool-Capitals),创造了联合营销的新模式。

在一系列的创新行动的推动下,瑞士的国际旅游形象和地位不断提升。

江苏在旅游创新方面也有许多亮点,但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创新更是稀缺。

如何营造有利于旅游创新、创业的环境,调动企业和员工的创新热情,推进技术、产品、营销和管理多层次、全方位创新,是江苏提升旅游品质,优化旅游形象,
建设旅游强省需要优先考虑的重要战略。

瑞士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补贴,州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企业通过增加创新投入,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参与企业创新,共同推进创新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技术进步与科学研究推动旅游持续发展
从瑞方项目组为我们精心安排的十多场讲座的内容来看,无不体现了欧洲三国为保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开展的系统研究和技术创新应用。

瑞士建有世界上最完善、最环保、最有效的交通系统,覆盖了所有旅游目的地,有轨公交随处可见,即便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至今仍是市内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全球山地缆车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不仅为阿尔卑斯山区旅游发展提供了先进设备,也为该地区的旅游和环境的可持续提供了技术和工程支撑。

苏格兰和瑞士都十分注重对中国客源市场的研究,当授课教师展示十年前出版德文版的“如何处理好与中国人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简明读物时,所有学员惊异不已,其中不仅介绍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商业伦理准则等,还有专门介绍如何接待中国游客、中国游客旅游感受和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内容。

相比之下,江苏国际旅游也较为发达,但是我们没有这种细分市场、针对性强的旅游读物。

日本、韩国和一些主要的欧美国家,都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我们缺少这样的并不高深但却十分精细、且对行业指导作用巨大的小书。

从某种程度上说,瑞士甚至比我们中国人更加关注中国游客。

瑞士等国的旅游品质管理依赖于严格的科研和技术保障。

从授课案例来看,任何一项旅游开发、营销,甚至是常规工作,都有一套非常科学、系统的工作流程,一定会有评价或评估环节,而且这种评估往往是借助于第三方力量或行业自治组织来完成。

无论是前面提及的“酷都”项目,还是常规经营的酒店、景区、餐厅,品质管理成为旅游业的常规工作。

瑞士有酒店、景区等旅游业的“3Q”认证体系,不同于苏格兰的星级评价体系,餐饮采用欧洲公认的米其林评价标准。

这些评价、评估和认证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就是质量的体现。

通过对项目或具体服务的有用性、可行性、正确性和精确性进行系统评估,保证了三国的旅游服务质量,也成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有效保障。

4.先进的职业教育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瑞士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独树一帜。

在瑞士,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有2/3的年轻人不是坐在高中课堂里全天候学习,而是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

这种培训通常在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中进行,辅以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

经过3-4年的职业培训,可以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也可以直接进入应用科技大学,或通过一种补充考试进入普通大学,也可以继续通过考试和培训获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职业知识、技能与大学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兴趣与职业的高度吻合;学校也能够选择到合适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为瑞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条件。

由中国酒店业界最具权威的交流平台迈点网主办评选出的“酒店人最喜爱的十大国际旅游院校”榜单中,瑞士院校几乎占了一半,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为瑞士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增强瑞士旅游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流的人才保障。

反观我们本科及以上层次旅游人才培养,缺乏与社会相关部门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注重所谓的管理理论学习,轻视服务实践和管理实践;师资大多缺乏行业背景,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学生专业观和就业观模糊,人才流失率大。

高职、中职旅游教育办学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高、中职区分度不明显,加上实践教学条件的欠缺,也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性产业,无论什么层次的旅游教育都应围绕服务能力培养和管理水平提升来展开。

因此,应以不同于一般学科的评价方式和文化语境来审视当下我国旅游教育,让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为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品质提升做出更有效的贡献。

5.独特的政治文化为职业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提供保证
瑞士有十分独特的联邦政治文化,州与联邦政府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有良好的工
作关系。

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每年各级政府在教育事业上的支出占到政府总支出的15%左右。

瑞士联邦制定了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雇主对雇员必须培训,如培训费用达不到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位还要受到处罚。

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使瑞士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从而其社会包容性也比较高。

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为瑞士文明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也为瑞士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也受到空前的重视。

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还不高,高水平的旅游大学或酒店学院不多,旅游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投入较少。

旅游人力资源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结构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旅游大国、旅游强省的步伐。

当前,江苏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多的优势,从政策层面,引导高水平旅游院校和标杆性旅游企业培养适应品质旅游需要的一线服务人员和旅游创新人才,学习和借鉴瑞士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扎实推进江苏旅游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