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

《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

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

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

《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

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

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

《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

邪正理论,《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病因,讲到了六淫、七情、饮食、劳伤致病等。

病机分析也很详细,特别是提出的“病机19条”,至今对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疾病传变,《内经》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来归纳,给了后世医家很大的启迪。

据初步统计,全书还有侧重地对200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作了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的临床各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诊法学说:《内经》诊法的主要内容为望、闻、问、切,尤详于脉诊,而且强调“四诊”合参,为中医诊法的渊薮。

治则治法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等一整套治疗原则。

还总结了许多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

特别是针灸的很多手法,至今还在运用。

运气学说: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7篇大论内,着重探讨自然界气候的常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趋利避害、防病治病。

养生学说: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综上所述,可以略见《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多种译本的问世,它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当在秦汉之际,至少也得在东汉以前,是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修改、补充而成。

全书以设难答疑的形式,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

具体内容为:第1~22难,论脉;第23~29难,论经络;第30~47难,论脏腑;第48~61难,论疾病;第62~68难,论穴道;第69~81难,论针法。

《难经》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四库全书提要》称之为“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至今仍被奉为中医重要的古典医籍。

金庸笔下,仅仅一个江湖武林就分出了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昆仑派、崆峒派、明教、日月神教、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丐帮、五毒教、华山派等等。

确实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所以很多行业都分出了门派,中医也不例外。

简单说,比如四川相对阴雨多,较为潮湿,所以当地人多喜辣食,而医生也一样要开一些辛辣芳香祛湿的药品来化解自然界的湿气;东北则天寒地冻,至少以前是这样,所以东北人为了保护身体,只能是睡火炕、喝高度酒,得的病也更多的是因为寒冷而导致的风湿、咳喘、胃病、心脏病等,所以医生必须要在药里加入温热驱寒的药物来治疗。

一样的原理,在汉医的圈子里根据地区纬度和经度的不同、地方百姓的身体差异、季节气候等因素,各个地方的医生在用药上不得不考虑用一些药品来去除本地的特有的治病因素的药品,久而久之,门派形成,于是中医界就像武林和江湖一样,门派纷争大起。

除外汉医之外,还包括这蒙医、回医、藏医、苗医、壮医等。

其实中医应该是以上这几种医的组合,我们平时所谓的中医应该是汉医,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汉语、写的汉字一样,只属于汉族人,而不能说是中国话和中国字,毕竟我们的国家里还有其他很多少数民族。

看看汉医(中医)里都是哪些门派吧!有关中医七大门派有很多种版本,诸如易水派、养阴派、串雅派等,笔者在这里并不完全赞同。

所谓门派也好、学派也好,第一是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该学派研习者,第二是它必须在中医的领域里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

所以笔者更赞同本文中所提出的七大门派,他们拥有者相当数量的追随者,短期内没有灭绝的危险,同时他们各自相对独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也都是短时期之内无可取代的),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

这些学派之间,展开的学术争鸣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

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的发挥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并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

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七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

养生派创派祖师:孙思邈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特点:孙思邈名方:苇茎汤(时至今日,仍是中医非手术治疗危重肺病的重要方剂)等历史及现状:孙思邈医德极其高尚,提出“大医精诚”篇来警示业医的后人,让医德如此差的今天的医生们惭愧不已。

他的两本著作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了不杀生灵,而从不使用动物类药(诸如蛇类、蜈蚣、蝎子、羊肉、鸡内金等),而一概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植物类药品。

被后世尊为“药王”,不耻下问,书中记录了很多外国的方药和少数民族的方药,并且精于养生术,卒年百余岁。

派中高手虽然众多,当逐渐趋于养生一派,其实如果能够通过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倒也达到了中医“治未病”的最高目的了。

现代的好多“养生学家”或是“教授”都出于千金派,在养生的圈子里,能够超过千金派的确实绝无仅有。

局方派创派祖师:众人,但是执笔为裴宗元、陈师文著作:《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特点:宋朝的合剂局(前身是惠民局),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中成药总公司一样的企业,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类似同仁堂规模的中成药制造企业,是属于国家创办的中成药制作的企业,国家为了统一制作规范及流程、配料等,特地编制了《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一书,该书在全国范围内征收各地名医的经验名方,然后去粗存精,经过试验,最终在数万张处方中保留了不到800首名家的名方。

而该书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成药典。

名方:藿香正气散(现代改为胶囊或液)、逍遥散、至宝丹、紫雪丹(后二者为救命的凉开三宝中的两种,效果远远好于安宫牛黄丸)、四君子汤等等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如果想做一个好的医生,你只要把这本书好好背一背就可以了,毕竟他是成千上万的中医高手们的看家绝招,想想令狐冲用来对付五岳剑派所使用的招法也不过就是十个魔教长老的精华而已,那么这么多的中医高手打造出来的一本书的价值又有多少呢,答案是无穷无尽,笔者最爱用的方子里面有一首就是其中的,用来治一种病,几乎没有不见效的,就是这么神奇。

所以很多中医后来都成了局方派,一直到今天也是有很多医生也是。

局方派有个致命的缺点,如果你的基础很好,不妨使用里面的方剂,自可左右逢源;如果基础一般或是太差,那么,就常常不能明白高手们出招的深意了,更多情况下,反而弊大于利。

温补派创派祖师:李东垣(李杲)——温补脾胃张景岳(张介宾)——温补命门著作:李东垣《脾胃论》张景岳《景岳全书》特点:二人虽同是温补派开派祖师,但二人根据自己对于《黄帝内经》等知识的把握和临床经验的侧重,而一个专攻于脾胃的阳气的温煦,一个专门在意命门之火旺盛。

派中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全是阳气的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温相差个十几度,就是这么点儿的温度差,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可见阳气温煦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

小孩子阳气旺盛,所以总是上窜下跳的不老实,所以会长个子,长到一定时期,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逐渐的阳气衰退后,人也就变的老了,所以阳气少的老年人是不爱动的,同时也因为阳气的减少而怕冷起来。

而温补派就是始终强调着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不管从诊断疾病还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药材,都一般偏向于使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来补益人体,临床效果较好。

尤其是张景岳,把兵法和阵法融入到中医对付疾病的方法内,颇具深意,值得细玩。

名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张景岳——左归丸、右归丸等历史及现状:随着地球在逐渐变暖,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随之改变,我们因为寒冷的病因而导致的疾病理论上是比较少了,看似温补派不会再占据主要地位了。

实际不然,现代男性的的阳痿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女性宫寒的比率也在上涨等等新的寒邪所致的疾病仍然需要我们的温补派来出手相援。

历史时期,由于瘟疫肆虐导致了温病学派的出现,从而终止了温补派在中医历史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一直到今天,除了像东北三省等局部省份外,温补派中医的势力都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

攻邪派创派祖师:张子和(张从正)著作:《儒门事亲》,该书并非张从正本人所写,而是其私淑弟子等人编写。

特点: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黄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功夫了。

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

估计张老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从正”的意味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