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旋挖钻桩基施工方案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方案名称:JL—A002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复)审表工程名称:编号:致(监理单位):现报上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全套、部分),已经我单位上级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审查和批准。
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承包单位项目部(公章):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1、同意2、不同意3、按以下主要内容修改补充专业监理工程师:年月日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1、同意2、不同意3、按以下主要内容修改补充后并于月日前报来。
项目监理机构:(公章)总监理工程师:年月日注: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一式三份,连同施工组织设计一并送项目监理机构审查。
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各留一份。
目录一、编制依据及范围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范围 (1)二、工程概况及工程量 (1)2.1工程概况 (1)2.2XXXX桩基工程数量表 (2)三、施工部署 (3)3.1人员配置 (3)3.2主要机械配置 (4)四、桩基施工工艺及方法 (5)4.1测量准备 (5)4.2试验准备 (5)4.3技术准备 (6)4.4冲击成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6)4.4.1冲击成孔灌注桩工艺流程图 (6)4.4.2冲击成孔灌注桩基施工方法 (7)4.5旋挖钻成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18)4.5.1旋挖钻成孔灌注桩工艺流程图 (18)4.5.2旋挖钻成孔灌注桩施工方法 (19)五、桩基施工可预见性风险控制 (22)5.1如何防治钻孔灌注桩发生偏斜 (23)5.2钻孔过程中出现缩径现象 (24)5.3钻孔过程中发生坍孔现象 (26)5.4在钻孔过程中钻头被卡埋住 (27)5.5如何避免钻孔灌注桩护筒底部孔壁坍塌 (28)5.6如何防止钢筋笼在吊装就位过程中发生变形 (29)5.7钢筋骨架就位后,如何将钢筋骨架固定 (30)5.8如何保证钢筋笼不上浮 (30)5.9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如何防止断桩 (31)六、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33)6.1钻孔桩施工质量和检验方法 (33)6.2钻孔桩的钢筋工程施工质量和检验方法 (34)6.3钻孔桩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和检验方法 (34)七、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35)7.1质量管理目标 (35)7.2质量管理体系 (35)7.2.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35)7.2.2质量保证体系 (35)7.3质量保证措施 (37)八、安全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39)8.1安全管理目标 (39)8.2安全管理体系 (40)8.2.2安全保证体系 (41)8.3安全保证措施 (44)8.3.1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44)8.3.2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44)8.3.3夜间施工安全措施 (45)8.3.4施工机械设备安全措施 (45)8.3.5雨季施工安全措施 (46)8.3.6旋挖钻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7)8.4积极开展“平安工地”建设 (48)九、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49)9.1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49)9.2文明施工具体措施 (50)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51)10.1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51)10.2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51)10.2.1环境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51)10.3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51)10.3.1施工过程中环保措施 (52)10.3.2防止噪音污染和光污染 (53)10.3.3防止生产生活污水污染 (53)10.3.4防止粉尘、废气污染 (53)10.3.5水土保持 (53)10.3.6施工后期场地恢复 (54)10.3.7节能减排 (55)十一、职业健康的预防控制措施 (55)11.1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55)11.2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5)11.3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6)11.4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56)11.5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等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6)11.6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57)XXXX高速公路第XXXX合同段XXXX桩基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及范围1.1编制依据(1)《XXXX高速公路第XXXX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2)《XXXX高速公路第XXXX合同段工程地质勘查报告》;(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5)施工场地前期调查资料。
1.2编制范围XXXX高速公路第XXXX合同段XXXX桩基施工。
二、工程概况及工程量2.1工程概况XXXXXX,桥梁分上、下行两座分离的独立桥梁。
单幅桥面宽度标准值为12.75m,右幅桥宽加宽(标准加宽值0.4m),桥面宽度由 12.75m 渐变至13.15m。
单幅桥内外侧均设置0.5m宽墙式防撞护栏。
桥梁跨径布置:5×25简支小箱梁。
本桥平面位于R=1100,Ls=220m圆曲线及其缓和曲线段;纵坡为-1.65%,横坡由3.647%过渡至4%,标准超高值4%。
2.2XXXX桩基工程数量表XXXX桩基工程数量表三、施工部署3.1人员配置XXXX钻孔灌注桩施工设置1个施工队伍,负责钻孔灌注桩施工,具体人员配置见下表:3.2主要机械配置XXXX采用自建混凝土拌合站供应砼,现场共投入1台旋挖钻机,冲击钻2台,1台挖掘机并配备相应的砼运输车、灌注设备、钢筋加工设备及吊装设备。
具体机械详见下表:四、桩基施工工艺及方法4.1测量准备根据图纸提供的坐标及现场测量控制网,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定出桩位和标高,在中心桩四周化出十字架埋设四个护桩以便及时恢复中心桩和在钻孔过程中随时检查孔中心是否偏移。
以上坐标经测量监理复核无误后,办理交验手续,方可进行施工。
4.2试验准备桩基施工前,联合监理方对原材进行取样送检,并外委有资质的单位对水下C25混凝土的配比进行设计。
(1)水泥:水泥甲供,采用强度等级42.5的硅酸盐水泥,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并有现场复验报告。
(2)碎石: 采用粒径为5~25mm的白水带石场花岗岩碎石,含泥量不大于1%。
(3)粉煤灰:Ⅰ级粉煤灰,粉煤灰进场时有出厂合格证,并有现场复验报告。
(4)砂:采用西江砂场的中粗砂,含泥量≤2.5%。
(5)外加剂: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质量稳定、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产品。
(6)钢筋:钢筋甲供,其进场时必须对其质量指标进行全面检查并按批抽取试件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试验,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701)等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4.3技术准备由项目总工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施工方案,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相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
4.4冲击成孔灌注桩施工方案4.4.1冲击成孔灌注桩工艺流程图4.4.2冲击成孔灌注桩基施工方法(1)场地平整与桩位放样开钻前清除施工场地上的障碍物,填筑桩基施工作业平台,场地基本平整,符合施工条件,随即进行桩位放样和钻机就位。
桩位放样采用坐标法放样,根据图纸提供的结构物相对位置,计算出每根桩中心的坐标,完成复核工作确认无误后,利用设计院交桩的导线点、水准点和复测加密的导线点、水准点放样桩位。
在进行桩位的标高测量时,应及时对测量的标高进行复核。
采用全站仪精确放样各桩点的位置,使其误差在规范要求内。
桩基中心位置测量完成后,应在设计桩位纵横向布设护桩,以备对桩位进行复核。
(2)护筒制备及埋设护筒长度2~4m,采用不小于8mm厚钢板制作,钢护筒的内径大于设计桩基直径至少20cm。
埋设钢护筒时,找出钢护筒的圆心位置,用十字线在钢护筒底部确定护筒中心点。
通过定位的控制桩点,然后移动钢护筒,使钢护筒中心与桩基控制点位位置重合。
同时用水平尺或垂球检查,使钢护筒倾斜度不大于1%。
护筒放置时,尽可能的保持竖直状态,护筒周围和护筒底脚应紧密,不透水。
为保证护筒的垂直度,防止泥浆流失、护筒位移和掉落的情况发生,如果护筒底土层不是粘性土,应挖深或换土。
在孔底回填夯实30~50cm厚度的粘土后,再安放护筒,以免护筒底口处渗漏塌方,夯填时要防止护筒偏斜。
此后即在钢护筒周围对称地、均匀地回填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达到最佳密实度。
护筒上口应绑扎木方对称吊紧,防止下窜。
(3)泥浆池设置及泥浆制备根据XXXX桥址的场地情况,于相临两个墩台之间设置一个泥浆循环池沉淀池供两个墩台基桩使用,出浆口开挖宽30cm,深20~40cm的泥浆槽,在泥浆池、沉淀池处设过滤网。
泥浆循环如图所示:据地层情况,冲击成孔作业采用粘土造浆,严格控制泥浆性能指标,各阶段泥浆性能指标要求见:钻进泥浆性能指标使用工况相对密度黏度(s) 含砂率(%)胶体率(%)PH值冲击成孔<1.20 25-28 ≤4 ≥96 9~10 回流<1.08 24-26 ≤4 ≥98 9~10 清孔 1.03~1.10 17-20 ≤2 >98 >7冲击成孔过程中,要注意测定泥浆主要性能指标,当泥浆相对密度≥1.2,漏斗粘度≥28s时,泥浆池内要及时捞渣、换浆,调整泥浆主要性能达到钻进要求。
(4)钻机设备检查安装钻机前,对主要机具及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钻机安装就位后,必须平整、稳固,确保施工中不倾斜、移动。
钢丝绳、冲击锤和桩孔中心三点成一线,冲击锤与桩孔中心偏差<20mm。
(5)检孔器的制作XXXX钻孔灌注桩,桩径有1.5m和1.2m。
检孔器的直径与桩基的直径相同,净长满足4D≤L≤6D(D为桩基直径),加强箍筋直径20mm,焊缝长度30cm,焊渣清除干净;主筋采用直径25mm的螺纹钢筋。
检孔器制作完成后注意保护,使用过程中均匀设置吊点,确保不变形(6)钻进钻进过程中及时滤渣,同时经常注意地层的变化,在地层的变化处均应捞取渣样,判断地质的类型,记入记录表中,并与设计提供的地质剖面图相对照,钻渣样应编号保存,以便分析备查。
每钻进一段深度,及时对泥浆池内的泥浆进行抽检,当检测数据超限时,采取捞渣、重新造浆的措施。
同时泥浆池中的新鲜泥浆通过泥浆泵不断的往孔内注入新鲜的泥浆,保持循环。
抽出的泥浆和沉渣的混合物排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将砂土和淤泥沉淀后,上层泥浆流入泥浆池。
沉淀池沉渣厚度不能大于其深度的1/3。
严格控制拉浆车数,要做到既保持泥浆性能良好,又节约拉浆费用。
钻孔过程中注意保持孔内水头高度,应始终保持孔内水位高出地下水位1.5~2.0m,并低于护筒顶面0.3m,掏渣后应及时补水。
随钻进土层改变应采取相应措施,如投入粘土等,保持孔壁泥皮厚度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