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5)姚引儿教学目标1.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在数学活动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划船吗?二年级(1)班的同学去划船了,可是在划船游玩之前有个问题难住了这些同学你愿意帮他们解决吗?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知探究例5: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1、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3、“至少”是什么意思?4、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完成以上问题后,让学生打开书翻到67页,看书上的同学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说说算式22÷4=5(条)……2(人)5+1=6(条)中的5和2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5要加1?师板书:加1法三、课堂练习1、跟踪练习(做一做)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

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2、拓展训练(我能行)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指明学生说算式,集体订正。

师板书:去余法四、对比感悟提升认识师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前后桌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1、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22÷4=5(条)……2(人)5+1=6(条)答:他们至少要租6 条船。

2、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10÷3=3(个)……1(元)答:最多能买3个。

师问:想一想这节课研究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师总结: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实际情况,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有时要加1,有时要去余。

五、课堂检测(我能行)1、王师傅要做50个灯笼,每天最多可做8个,至少需要多少天才能做完?2、读书节儿童读物每本4元,小明带了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书?学生独立完成,再次巩固不同情况,余数的不同取舍办法。

六、故事乐园余数是个调皮的孩子。

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如果正好分完,余数就会穿上“隐形衣”;如果还有剩余,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灵活处理。

例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列式为:22÷4=5(条)……2(人),这时余下的2人也要坐船,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

又如: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列式:10÷3=3(个)……1(元),这时余下的1元不够再买1个,因此最多能买3个。

小朋友,只要你好好利用余数的特点,调皮的余数也会成为你学习的好帮手。

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反思《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主要目的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课也是后继学习其他解决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自己结合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深化认识余数这节课我从与的外出游玩租船的情境引入,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限乘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什么是余数。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画、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老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余数有时候是“进1”而有时候是“去尾”。

2、对比进一法和去尾法,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问题(1)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22÷4=5(条)……2(人)看来余下的2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虽然剩下2人,但是所有的学生是一个整体,仍需要给他们安排1条船,所以用“进一法”5+1=6(条),一共要租6条船。

(2)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10÷3=3(个)……1(元)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剩下的1元不够再买一个面包,所以用“去尾法”最多只能买3个面包。

在学生初步学习完“进一法”和“去尾法”之后,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锻炼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了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合作精神。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5说课稿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设立的内容,是以后学习近似数,估算的初步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舍余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舍余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注意安全、不进网吧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

教学难点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教学过程一、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本单元的有关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本节课中熟练地运用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记忆。

第二个环节是出示黔灵湖图片及其情境,这里除了导入课题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把生活经验建立在实际生活之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让学生容易理解。

并以黔灵公园优美的环境教育学生要讲卫生,爱护自然环境让学生根据画面读题出该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该题的两个关键词,以并更好地理解该题,因为小学二年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对“最多”“至少”能正确理解的可能性很小,并借最多之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试做,本来该环节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的,不知道你们这里的学生如何,我教的那班学生如果叫他们讨论交流就是玩的时间到了,没什么效果,所以我通常都叫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做出来,不管对错都说明理由,并给对的同学加分。

这样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该题学生根据也有的知,要列出算式并不难,难的是答案,这就进入了讨论辨析。

如果让学生纠结在自己的思维上去理解,会很枯燥,在此我设计了小兔、小龟和凯钾勇士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该题需要将余数向商进一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道理。

并借此对学生进行不要进网吧的教育。

为了使学生对进一法能够有更清晰印象,我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表达了所需船只的道理。

同时也清楚地检验了该题的答案。

也就是至少要租6条船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得划船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小结出进一法的概念:象这种根据实际情况,不管余数大小都要向商进一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方法叫进一法。

第四个环节是巩固提高第一题是通过王叔叔运菠萝的应用加深对进一法的理解第二题通过“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的练习,让学生知道余数中的一元钱买不到一个面包了,所以需要舍去,从而引出舍余法,在这里没说成去尾法,是因为余数和以后要学的求近似数中的尾数有一定的区别,为了不混淆,又是舍弃余数,所以称之为“舍余法”,因为学生在上题中,对“进一法”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对该方法一提并知,所以没有设计太多的理解过程,只是用该题的第二小题进行了巩固。

第五个环节是对比感悟,提升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进一法和舍余法进行对照比较,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增加清晰度。

后面的总结让学生想一想今天研究的问题,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除了总结该课主要内容外,因为是让学生自己说的,就说明了该内容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

最后布置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该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雷甸小学姚引儿教材只是一种基本教学思路的预设。

任何一部分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每个教师、每个班级,所以再好的教材有时候也需要替换、重组、深化、拓展延伸等处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自身特点、认知规律,从而更有效、更有活力。

下面就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谈一些做法和体验:一、替换教材,使其更具有现实性、灵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大多体现了现实性和灵活性,但由于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任何教材都不能保证所有教材都适合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题材灵活处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来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如“数学编码”这一节内容,课本以邮政编码的题材引入的,教学时,教师可把此题材替换成身份证的题材引入。

学生相对比较熟悉身份证,每个公民都有一个身份证。

对于自己的身份证以及号码中每个数字的编排含义,学生都很想知道。

因此用身份证的题材引入新课,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学习效果也会很好。

接下来学习邮政编码,就简单多了。

这样的教学,既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现实性,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重组教材,使其更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编排顺序,增强教材的连续性。

《标准》指出:“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教材的内容,是专家的智慧的结晶,是专家精心编排的结果,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与教材编写的起点往往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重新组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学完“因数与倍数”这一内容后,可把第四单元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提上来教学,因为这两个概念是建立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之上,在第二单元的15页找36和60因数的练习中就渗透公因数的概念,学生已感知,内容又衔接,可谓水到渠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