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整体设计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整体设计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整体设计课程设计录相课程设计文本说明《网页设计与制作》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已培养6届共300多名毕业生。

本课程以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为前导课程,并为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下面就本课程整体设计的有关内容介绍如下:一、课程性质与作用随着IT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站数量迅速增加,包括一些建筑类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建设本单位网站,以满足宣传产品,沟通信息的要求。

因此需要大量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的人才。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是为满足社会这方面需求而设置的。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应用课,本课程将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制作网页与管理网站的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备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规划与维护的实践技能,以便形成良好的计算机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职业素养。

学生毕业后可胜任网站管理员、网页设计师、网页美工师等工作岗位,并可不断提升岗位工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将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以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将“面向过程”、“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作为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将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融为一体,并不追求形式上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或案例教学,而是重点体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精神实质。

本课程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视为一个整体项目过程,打破传统网页教学的条块界限,按照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制作的实际项目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主线,这样网页设计制作的实际顺序即是本课程的教学顺序。

本课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

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每章后面的实训指导都可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页制作,并突出网页制作某方面知识与技能,也可以作为一个子项目来完成。

本课程既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又注重技能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各部分都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在内容安排上特别适合任务驱动教学法。

各章节内容讲授尽量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这样既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实用性,又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

课程教学主要在教学机房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根据网页设计、网站管理的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将针对培养学生分析设计网站总体能力而设计的,以便使用学生对网页制作的相关概念、常用工具、开发流程、常用版式等内容有个总体把握。

第二部分 HTML语言:这一部分内容讲授网页制作的基本语言HTML,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对网页代码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HTML可以更方便更灵活地控制网页。

第三部分 Dreamweaver:这一部分是全部课程的核心,在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等前序课程基础上讲授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使学生具备布局设计、网页编辑、媒体应用、特效制作、发布与管理网站的基本能力。

第四部分网页制作综合实例:这一部分通过一个实际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具备网页制作与管理的实际能力。

另外在每个教学单元中我们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都安排了三个环节实践能力训练,即结合实际案例讲授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实践;依靠实训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综合练习测试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课程实际教学组织安排可与教材顺序不同。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将遵循学生网页能力培养的规律,以网站设计制作的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安排的依据,对教学顺序进行重新安排,并合理设计每次课的目标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

下面是整个课程内容组织安排表。

全部课程教学为64学时,在第一部分网页制作基础知识中将讲授:网页与网站的基本概念;网页中所包括的主要元素;网页制作常用工具;网站制作一般流程;网页的版式设计;网页的色彩设计等内容。

第二部分将讲授HTML常用标记;第三部分讲授如何应用Dreamweaver完成网页制作,是全部课程的核心重点内容。

内容包括:Dreamweaver基本操作;站点创建与管理;表格与层;文本与样式;图像与超连接;行为与时间轴;框架与表单;模板及应用。

第四部分是课程综合实训,以实现学生实际网页制作的教学目标。

表1 课程内容组织安排表五、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各环节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的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技能;2、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3、教学核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4、教学媒体由黑板、教材转向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5、教学过程与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向师生交互与学生协作。

这种教学模式与面向过程、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相结合,使学生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实现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具体应用的教学模式有:1、“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观察情境,提出问题并发表;在学习情境中,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探索性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借助信息加工工具进行意义建构;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得反馈信息。

2、项目导向:教学过程将体现网站设计开发的实际项目过程,并重点讲授项目开发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使整个教学概念清晰、目标明确。

3、任务驱动:将课程设定为一个大的任务(即项目),然后再将大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子任务也可再分成若干分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或分子任务都是一个教学单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实际任务驱动下完成各个教学目标,最终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4、工学结合:引入网站设计实际项目组织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现工学有效结合。

六、课程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启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中心,由浅入深,启发引导,重点突出,注重多学科的相互联系性。

2、案例分析:通过网页制作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分组讨论: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以该知识域为背景,分组讨论,巩固技能,提高协作能力。

4、机上考核:本课程考核均在机上进行,要求学生根据由实际项目中获得的题目将理论问题与实践考核的技能点都融合到一个网站的实际设计与制作中。

七、课程教学策略按照教学策略的性质划分,可将教学策略分为生成型教学策略和替代型教学策略。

把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定在教材上,还是建立在学生身上,这个问题对教学来说比较关键。

因为它涉及教学的方向性,即“谁是信息处理的核心点,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

生成型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作为学习的核心,教学意义的构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的。

教师在此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原来的知识能力与新信息产生联系,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

替代型教学策略主要是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安排教学顺序以及设计教学活动等。

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多采用替代型教学策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不仅应掌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应用能力。

处理好这两种策略的关系,实质并不是判断哪种策略更可取、更科学,而是注重如何在生成型-替代型和学生控制-教师控制的两极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控制点,即把两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从而用最适当的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采取两种策略的有效使用,在教学前半段以替代型教学策略为主、生成型教学策略为辅,在教学的后半段以生成型教学策略为主、替代型教学策略为辅,在每周的两次课教学中,前一半主要应用替代型教学策略,后一半主要应用生成型教学策略。

这样既有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八、课程教学手段我们还将充分利作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网络资源组织教学:1、在网络教室中,应用泰利德同步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2、在投影教室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教学课件或演示实例,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习题解答等实现学习自主性学习。

4、利用网络课程组织教学,实现拓展教学空间、完成师生有效互动的效果。

5、充分利用网络机房进行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九、教学队伍结构本课程组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老、中、青教学梯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要求。

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都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兼职教师承担了一定比例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任务。

1、“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由11人,双师或双师素质教师8人,占75%。

2、专兼教师比例:11教师中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占45%。

3、学缘结构:教师分别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渤海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航空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8所大学。

4、年龄结构:50岁以上1人,35-49岁4人,35岁以下6人,年轻人较多,更有利于计算机专业发展。

5、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实验师2人。

十、教学成果多年来课程组成员积极从事教研科研,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其部分成果列举如下:1、教学改革方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2008年教学改革方案),解决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等问题。

2、课题:《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开发与应用研究》,辽宁省教育厅,已于2009年3月结题、解决教育技术应用及网络课程开发问题。

3、课题:《基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研究》,2005年结题,主要解决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模式及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教学模式问题。

4、论文:论信息技术应用与学习方式的新变革,解决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变革学习方式问题。

5、论文: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元制”职业技术教学模式研究,2005年发表,解决职业教育中如何处理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关系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