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管理
一是部门联动联防。省、市(州)、县(市、区)环保部门应加 强与安全生产监管、公安消防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应急联 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 二是区域联动联防。毗邻地区环保部门间要建立定期会商、 联合预警、联合防控、联合执法、联合监测、信息共享等 机制,充分发挥流域管理作用,有效利用各类应急资源, 切实增强风险防范的协同性。
(三)环境危害大、破坏性强 突发环境事件破坏性强,不仅会严重影响一定区域内人群 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还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国家财产的 巨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虽然事件是瞬间发生,但其影响和危害大,有些危害所造成 的破坏是不可逆转和恢复。 (四)处臵难度大 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的污染因素较多。因此,事件发生后的监 测、处理难度大、情况复杂。 (五)地域、流域分布不均性 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引发的,地域、流域的 制约影响只是一个方面,其发生不是各地均衡出现,往往在某 一地区同样事件有时会接连发生。
2、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Ⅱ级):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 以下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重金属污染或危险化学品生产、贮运、使用过程中发生爆 炸、泄漏等事件,或因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等造成 的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国家重点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或居民聚集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 (7) 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环境影响,或核设施 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达到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的,或进口货 物严重辐射超标的事件; (8)跨省(区、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局部有改善 总体未遏制 形势很严峻 压力在增大
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的部分环境指标有所改善; 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未来的环境压力仍将继续加大。
(一)水环境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
(二)大气环境质量退化 河流水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依然存在; (三)土壤环境质量恶化
环境应急响应: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以后,各级人民 政府及各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保护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根据各自的法定职责和义务,按照科学的技术规范,实 施一切旨在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的紧急应对 活动。 环保部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就是在得到突发环境 事件信息后,对应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按照“五个第一 时间”开展应对工作。 第一时间准确研判、及时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控 制事态;第一时间开展监测、辅助决策;第一时间展开 调查、追究责任;第一时间引导舆论、维护稳定 。
各级环保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实战演 练与桌面推演、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区域性演练和全局 性演练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和存在环境风险 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环境应急演练,针对演练存在的问题, 及时修订相关预案,全面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
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各地以县为基础,结合本地特 征污染物的特性,建立市(州)、县(市、区)环境应急 物资储备信息库,掌握社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动态信息。 市(州)、县(市、区)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作为 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的主体,要对照预案要求储备应急物资, 并及时更新,使用后和过期失效的环境应急物资必须按规 定进行处臵。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动态信息要及 时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案;各级环保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环境 应急物资的储备、更新及更新淘汰后的失效物资处臵进行 监督管理,保障环境应急所需物资的及时调配和有效处臵。
拓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渠道,构建全方位信息收 集系统,及时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 一是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分析。通过对环境质量监测数 据、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适时 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实网络、报纸、 电视等媒体报道的事件信息。 三是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及时获取突发环 境事件信息。 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突发事件信息的互通共享,及时获 取相关综合性突发事件信息。
1 2 3 4 5 6
环境安全形势 环境应急日常管理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概述 突发环境事件概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定职责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定职责 环境应急应对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与城镇化; 粗放的产业结构; 布局不合理加大了环境风险危害; 片面追求GDP; 管理与操作人员能力和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 30多年的区域超环境负荷发展的结果正逐步显现; 群众环境诉求正处在敏感时期; 政府监管能力与水平不适应群众诉求和领导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压力将继续加大。
四、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各级环保部门虽然成立了环境应急指挥机构,编制 (修订)了环境应急预案,明确了内部处(科)室和直 属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但相 关处(科)室之间协调配合力度仍有待加强。毗邻地区 环境应急联动机制不完善,上下游地区间日常配合不够 紧密,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较低。
二、环境应急处臵技术保障未充分显现
目前,虽然不断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和演 练、应急防范知识宣传等工作,但应急处臵技术保障能 力仍然十分薄弱。应急专家队伍和应急技术资源在应急 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专家队伍参与事件总 结评估、损害评估等工作较少。
三、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不到位
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掌握不全, 环境应急物资调度渠道不够畅通。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应 急物资储备第一责任人责任未落实,未按要求做好物资 储备工作,环境应急物资消耗、失效、过期后补充不及 时,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应急物资筹措十分困难。
日常管理工作
风险 排查
平台 建设
信息 收集
应急 联动
预案 管理
应急 演练
物资 储备
技术 资源
环 境 监 测
网 络 舆 情
投 诉 信 息
相 关 部 门 信 息
外 部 联 动
区 域 联 动
部 门 预 案
企 业 预 案
公共 物资 储备 信息
企业 物资 储备 信息
应 急 通 信
应 急 专 家
监 测 资 源
省、市(州)环保部门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和污染源在 线监控平台,尽快建设省、市(州)两级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警平台,及时掌握全省危险化学品、重点风险源、环 境敏感点基本信息和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现状以及各类污染 物质的基本处臵方法等信息,实现“四个清楚”,即“环 境风险点源清楚、环境应急处臵方式清楚、环境应急物资 储备情况清楚、流域和区域环境敏感点位清楚”。
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城市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日益严重; 地下水过度超采、污染严重; 酸沉降污染远未解决。 (四)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农业活动、废水排放、大气沉降和垃圾堆放都对 海洋环境污染凸显。 有毒有害废气污染不断加重 土壤环境质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土壤污染 (五)受噪音影响的暴露人口增加,环境噪声扰民问题突出 生态退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表现出源多、量大、面广、持久、毒害性大等特征, 生物资源濒危问题日益突出; 并从局部蔓延到区域。 (六)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城市生态系统呈过度人工化趋势;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和蔬菜种植影响最为突出。 从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退化转变。
完善预案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 操作性。省、市(州)、县(市、区)环保部门按照“属 地化管理”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 工作,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报厅(局)长等主要负责人或 授权的分管领导批准后发布实施,并报上一级环保部门备 案;按照规定做好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 案、实施、修订、宣教和培训工作。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 业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按要求报当地环保部门 备案。应急预案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遇有工艺、原料、 污染防治设施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补充修订,并重新备案。 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中应按照危险品的种类储备相 应的应急物资,规范各类应急设施的设臵。
(一)发生的突然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是一种正常的排污,有其固定的排污 方式和排污途径,并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排放污染物 质。突发环境事件没有固定的排污方式,事件发生突然, 污染物排放量大、浓度高、危害大,且具有偶然性和不 可预见性。 (二)形式的多样性 突发环境事件涉及众多行业与领域。就某一类污染事 故而言,所包含的污染因素较多、较复杂,其表现形式 也是多样化的。如化学危险品在生产、运输、贮使用和 处臵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引发污染事故。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是指通过现场调查处理和应急 监测,以查清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污染范围及其 可能造成的危害作出预测判断的基础上,为使污染能够 得到及时控制,防止污染的蔓延和扩散,将污染危害减 少到最小程度,所采取的减轻和消除污染危害的一切措 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要求科学妥善处臵,应遵循积极 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的方针,坚持政府领导、部 门负责、分级处臵、反应快速、科学规范、统一协调的 原则。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 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应 对法》)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 污染或生态破坏,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公共秩 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环境应急管 理概论,环保部应急办)
省、市(州)、县(市、区)环保部门要制定辖区内 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定期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 业单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发现环境安全隐患并要求 整改,全面预防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一厂一册”的标准 建立并定期更新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形成环境风险隐患排 查工作长效机制。
环境风险排查的基本要点: 1、是否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相应环保 部门备案; 2、是否备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所要求的应急 物资; 3、原料及产品罐区的围堰是否能正常运行; 4、原料及产品罐区喷淋设施及报警装臵能否正常 运行; 5、事故应急池是否保持应急状态; 6、应急阀门是否能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