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 主要是《诗学》、《修辞学》 ,《形而上 学》以及《政治学》 略有涉及。
《诗学》
• 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 1-5章为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艺术的本 质,各种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模仿采用的媒介 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因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 又指出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和喜剧的历史 形成;第二部分(6-22章),讨论悲剧,主要 由悲剧定义、成分、写作风格等,第三部分 (23-24章),讨论史诗,第四部分(25章), 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 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26章),比较史 诗和悲剧的不同。
所包含的意思
• 1,美的东西必须是活东西或者说是有机联 系的整体。 • 2,美的整一性包括各部分的安排和体积大 小。 • 3,美的整一性是可以感知的
• “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 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 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 自然间种种形式包含着相对的性质——不 仅有整齐与美丽,还有杂乱与丑陋,而坏 的事物常常多于好的,
• 一件作品只摹仿一个对象;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里面的事情要有紧密的组织,任 何部份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 脱节。要是某一部份可有可无,并不引起 显着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 份。”
• “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
美的整一性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分歧
• 第一,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式看成 宇宙的原型而客观事物只是理式的摹仿的 说法,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 这些事物都具有物质性。任何事物都是理 念与现实、概念与实体的统一。没有现实 和实体,理念概念没有意义。
• 第二,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不知道宇 宙的本质,就无从知道事物的本质的说法, 相反,他认为感觉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 否定感觉,就无从知道世界。而且感觉、表 象和概念都是从实物中派生出来的。
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 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例如尸首或可鄙的动物形象”
上图:达摩迪纳地狱壁画,约1410年, 博洛尼亚(意大利)圣彼得教堂 左图:尘世乐园之地狱(波许,1506年)
恶龙、母子、米迦勒及天使,取自圣黎巴纳《启示录注》,8世纪
纽伦堡纪事(局部),15世纪,米兰,私人收藏
二、美的体现:整一性
•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 它善。” • “秩序、对称和确定性” ——“整一性”
• “就每一件美的事物来说,无论它是一种有 生命的,还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 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有量度。 因为美是由量度和有序的安排组成的。由此, 一个非常小的生物不能算是美的(因为我们 对它的感觉是瞬间即逝的,因此变得模糊不 清);一个非常大的有生物也不能当作是美 的,例如一个100里长的有生物(因为我们 不能同时看到它的全部,其完整一体性便不 会进入视野范围内)。(崔延强,《亚里士 多德全集》)
美学思想
• 朱光潜 :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 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 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 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 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 车尔尼雪夫斯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 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 竟雄霸了二千余年”
美学著作
•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 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 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 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 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至模糊 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 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 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wholeness)。” ((罗念生《诗 学》))
• 第三,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所主张的, 认为情感是理性的对立物,情感会戕害理 性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情感并不一定和 理性对立,适度的快感的满足反而会使人 的品质有所提高。
• 第四,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人们 借思维的反省,回忆到灵魂在理念世界中 的经历才能认识真理。相反,他认为世界 是在永恒的变动当中,但它是可以认识的, 有规律可循的,现象中就包涵着本质。
• 非洲畸形动物和龙,取自《怪物志》1642
带角毒蛇与阿维西纳毒蛇,1590,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 耶稣之死
• 马拉之死
• 产生快感的客观原因: • 一是人们在欣赏绘画时满足了求知。人们 在求知判断中,通过作品认识生活中反映 的事物; • 二是欣赏者不认识摹仿的对象,那么,作 品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使人产 生快感。
• ④目的因——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即事物“最善的终结” • 质料因 • 形式因
动力因 目的因
• • • •
“质料”相当于组成(材料); “形式”相当于“结构”; “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 “目的”相当于功能。
• 事物存在状况分两种: • 潜能 • • 质料
实现
形式
第一推动力
• 奴斯(Nous) ——“心灵”(Nous)。亚里士多德又 把它称为“神” ——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和首要原因 的代名词 • 从动力因看,奴斯是宇宙运动的原则,是第一推动者。 宇宙是美的有机体,宇宙运动者,奴斯是一切运动的原 因。同时他又是永远不动的,因为它仅仅依赖自身,没 有其他物推动他,同时它已经包容了一切,没有地方可 动。 • 从目的因看,奴斯是一切运动的目的,是万物追求的绝 对目的,(神)是一切事物运动追求达到的最后结果和 最高目标,也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本 法则,同时,它本身也完美无缺,也是至高无上的善。
• 1,人的天性 • 2,音调感和节奏感
第三,摹仿应表现可然性、必然性 和类型
第一,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 • • • • 节奏 舞蹈 语言 散文-摹仿(笑剧,苏格拉底对话) 节奏+语言 挽歌,史诗 节奏+曲调 器乐 节奏+语言+曲调 抒情诗,面的好人, 一般人和坏人。
• "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 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 "比较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行动,即高尚的 人的行动,比较轻浮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 的行动"
• "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他造形艺术家一样, 是一个摹仿者,那么他必须摹仿下列三种 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 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第二,摹仿是人的天性
• 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 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 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 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 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 去尽管引起痛感,但维妙维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 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 (其原因也是由于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 对一般人亦然,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 了。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 一面再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 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
亚里士(斯)多德(前 384—前322年),是世界古 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 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 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 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6年, 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 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 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前384—前322年 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四、摹仿理论
• “摹仿”的希腊词(mimesis)的含义,并 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临摹、仿效。它 本来有双重含义: • 一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sentation); • 二是通过英译的imitation,有外部现象摹本 的意思。
• “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 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 •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 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 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 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 同。”
• 假如我们从没有见过所摹仿的对象, 那么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的 作品,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 的原因。)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 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 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 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 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艺术起源
亚氏的科学分类
• 理论性科学 ——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观 ) • 实践性科学——政治学、伦理学,理财学(行) • 创制性科学——诗学、修辞学(言)
• 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 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 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 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 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 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 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 迹。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 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 强烈的常识感。”
一、本体论美学
• 他认为,应该在客观世界中去寻找美和艺 术的本质,而不是从超感性的理念世界去 寻找。每一个事物的本身与其本质是合一 的,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从最具体的个别事 物(第一实体)出发,然后找出它们的原 因,由此描述出整个宇宙的现实图像。
&四因说
• ①质料因——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即 “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 在着的那东西” • ②形式因——事物的实现形状; 即事物的 “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 • ③动力因——事物形成的动力;即“那个 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 事物”
形而上学
•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 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 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 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 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 metaphysic翻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