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思想
孟子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坚持学习和继承孔子及其原因 “孔子圣之时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 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充塞仁义,则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圣人之道,距杨墨,放淫词, 邪说者不得作。”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 · · · 我亦欲正人心、息 邪说,距陂行,放淫词,以继三圣,岂好辩哉,予不得 已也。”
孟子推崇、学习以及坚持和捍卫 “孔子之道”的原因
1、由于孟子自由生活于孔学最发达的地方,易受“孔 子之道”的影响鲁国及其附近的邹国仍是孔学活动的基 地。庄子说“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 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 天下篇》)。孟子自幼生 活于邹国,受到的也只能是这种教育。司马迁说:“孟 子受业于子思门人。”清代的大儒焦循补充说“然孟子 于《春秋》独标乱臣贼子惧,为深知孔子作《春秋》之 旨”孟子自己在议论继承孔子问题时也曾甚有感慨地谈 到“有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 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 尽心下》) 2、孟子本身的条件,对接受孔子之道也很有关系。 据说孟子是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曾说“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二)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政治 思想的
2、怎样发展发展的具体表现。 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把它具体化为具有特定内容的 “仁政”。 孟子曾引述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见《孟子· 离 娄上》)孟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的核心,但对人的看法有了较大的 发展。 (1)首先孟子首先一般地已不把“仁”同“礼”联系起来,而把 “仁”同天下的得失联系起来。 “仁者,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 告子上》)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 尽心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兴废存亡者亦 然。”(《孟子· 离娄上》) (2)孟子扩大了“仁”的适用范围,为“仁政”可以发挥作用提 供了依据。
(二)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政治 思想的
1、孟子为什么要发展孔子的学说 首先“孔子之道”形成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的 春秋末期,而孟子则生活于封建制开始在各诸侯 国中确立的战国中期,社会面临的中心政治问题 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还因为孔学要回答新时代的新问题。孟子对 孔学的发展,不只是内容的变化而且也涉及到性 质的变化或改造的问题。最初的孔学就其基本性 质来说是维护旧制度的几维护正在没落的奴隶制 的,而现在要回答的问题是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在 性质上要有所改造。
“仁”的适用范围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 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 尽心 上》)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 正。”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 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 不保四体。”(《孟子· 离娄上》)
仁政主张的基本内容
1、孟子认为只有推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 维护统治,使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