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大殿——木结构艺术造型特色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殿堂之一。
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1937年为建筑学家梁思成所发现。
传佛光寺创建于北魏,9世纪初建有3层7间弥勒大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被毁,后在此阁旧址建此殿,现保存完好。
寺依地形布局,地势东高西低,大殿在寺址东端山岩下高12米多的台地上,面西,是全寺主殿。
寺院不大,台地下院落北侧有金代建筑的文殊殿,其他建筑都是清代以后所建。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大中十一年(857)。
佛光寺是一座中型寺院,坐东向西,大殿在寺的最后即最东的高地上,高出前部地面十二三米。
大殿为中型殿堂,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四间,17.66米;殿内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扇面墙”,三面包围着佛坛,坛上有唐代雕塑。
屋顶为单檐庑殿,屋坡舒缓大度,檐下有雄大而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体现出一种雍容庄重,气度不凡,健康爽朗的格调,展示了大唐建筑的艺术风采: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从五台县豆村镇向北行进5公里,向东远眺,就看到了三山环抱、松柏掩映、高低层叠的佛光寺。
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隋唐时期,寺内曾有3层7间高9丈5尺的弥勒大阁,当时寺况极为兴盛,香客不绝,名播长安、敦煌等地,远及日本,有“走马观山门”之说。
后来唐武宗灭法,殿宇遭到破坏。
唐宣宗大中以后,佛法再兴,857年(大中十一年),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修建了现存的正殿东大殿。
佛光寺高踞山腰,寺基为梯田式,东、南、北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豁朗。
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山静鸟鸣,环境幽雅,真称得上是“福山宝地”。
共有三层院落,层层叠高,计有殿堂楼阁120多间。
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由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
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荟萃一处,相互映衬,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961年,国务院将佛光寺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
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
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1937年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
1949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
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
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
东大殿是该寺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距今1100多年,堪称国宝。
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
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
殿前依地势用片石垒砌着十米多高的基座,其上再筑九十厘米高的台基,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
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
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
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
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前檐正中五间安装有五路门钉的大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安置棂窗。
斗拱之上结梁架,有天花板,将梁架隔为“明袱”和“草袱”两个部分。
明袱在殿内可以看见,砍削规整,轮廓秀美。
柱头卷杀作复盆,一宝装炼话为装饰,每瓣中间其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力例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
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
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
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两个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高3.l米)矗立在正脊两端,使整个殿宇宏伟整饬,魁梧壮丽。
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
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
殿前依地势用片石垒砌着十米多高的基座,其上再筑九十厘米高的台基,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
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
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
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
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前檐正中五间安装有五路门钉的大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安置棂窗。
斗拱之上结梁架,有天花板,将梁架隔为“明袱”和“草袱”两个部分。
明袱在殿内可以看见,砍削规整,轮廓秀美。
柱头卷杀作复盆,一宝装炼话为装饰,每瓣中间其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力例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
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
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
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两个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高3.l米)矗立在正脊两端,使整个殿宇宏伟整饬,魁梧壮丽。
大殿的空间构成也很有特点。
一圈内柱把全殿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内槽空间较高较大,加上扇面墙和佛坛,更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外槽较低较窄,是内槽的衬托。
但外槽和内槽的细部处理手法一致,一气呵成,有很强的整体感和秩序感。
雄壮的梁架和天花的密集方格形成粗细和重量感的对比。
佛光寺大殿也很重视建筑与雕塑的默契。
佛坛面阔五间,与建筑相应,塑像也分为五组。
塑像的高度和体量都经过精密设计,使其与空间相应,不致壅塞和空旷,同时也考虑了瞻礼者的合宜视线。
大殿面阔7间,中间5间设板门,两端各1间设直棂窗,通长34米余;进深4间,17.66米;上覆单檐四阿屋顶。
殿内有一圈内柱(金柱),将内部空间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沿内槽后部3面设墙,围着佛坛,坛上有30多尊晚唐彩塑像,沿大殿后墙和左右墙在阶状台座上有清代以后所塑500罗汉。
内槽空间较高,佛坛围墙又加强了它的地位,上面以木条组成方格状的平和四周斜置的峻脚椽组成长覆斗形的天花,天花下显露的4条大梁及其上下的斗拱把空间划分为 5个较小的部分。
外槽空间较窄较低,是内槽的衬托,它的天花和所显露的梁架、斗拱则和内槽处理一致,全体有很强的秩序感和整体感。
建筑的空间与雕塑配合的十分默契,如以佛坛和其围墙强调了雕塑所在空间的重要性;正中3间塑像较大,为3尊坐佛,两端塑像较小,为骑狮文殊和骑象普贤,各像周围都有其他一些小像,共组成5组,与5个空间相应;塑像的高度与体量也与所在空间相应,不显拥塞或空旷,同时也考虑了视线,如人站在殿门时,内柱围成的框不遮挡该间塑像的完整组群和坐佛背光;站在内柱一线时,佛顶与人眼的连线仍在正常的垂直视角以内。
殿内还残存数处唐代壁画和建筑彩画。
大殿立面竖向分为台基、屋身、屋顶 3段。
台基素平无华。
屋身立柱有侧脚和生起,使得体型稳定而富有韵味。
柱上斗拱雄大,高度占到柱高一半。
出檐深远,挑出达4米,约当檐口到柱底高度的一半。
补间斗拱只有一朵,布局疏朗,呈现出刚健朴质的结构美和本色美。
屋顶坡度平缓,屋檐从立面中心起即向两端以柔韧曲线微微上翘,整座屋顶舒展从容。
整条正脊也是中低边高的弧线,两端以尺度颇大而轮廓简洁的内卷鸱吻收束,其位置恰与立柱相应,加强了整体造型的有机性。
剖面特点: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②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③运用了叉手托脚.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
(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立面特点:①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②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③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④没有仙人走兽.⑤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⑥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侧脚:指外槽柱子向内倾斜,角柱从两个方向向内倾斜,而外槽柱子从心间向角柱逐渐升高)(生起:逐渐增加某一类构件高度的做法,称为生起.如外槽柱子自心间向角柱逐渐加高.)⑦斗拱肥硕.⑧出檐深远.内部空间处理:①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②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③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④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