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地理分区介绍之非洲

世界地理分区介绍之非洲


非洲大陆的轮廓 北宽南窄,海岸线平 直,半岛和海湾很少, 整个大陆呈现完整的 块状,使其缺少天然 良港。
5 返回到第一节
第八章 非洲
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一)古老的高原大陆 (二)干燥的热带大陆
(三)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
(四)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返回到第一节
6
第八章 非洲
非洲东部有世界大陆上最大的裂谷带,全长约等于赤道的1/6, 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大的伤疤”。沿裂谷带形成了一系列的谷底和 湖泊。
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与高原 地形密切相关。非洲与地球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在自然带结构上 存在显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原大陆这一特点决定的。
8
高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
(一)古代非洲 (二)罪恶的奴隶贸易及列强对非洲的野蛮瓜分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政治地图现状
17
返回到第一节
第八章 非洲
(一)古代非洲
非洲是人类最早的起 源地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世纪及其之前,非洲人民 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增长和 历史的前进,但是西方殖民 者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 使非洲陷于贫困状态。非洲 的“落后”,是殖民统治的 恶 果。
☝外流河面积广大
非洲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9%,顺应向西北倾斜的地势特点,大西洋流 域面积广大,印度洋流域面积较小。内流和无流区主要分布在干旱沙漠区,河 网稀疏,多为间歇河。
☝雨水较多的高原河流的辐散中心,内陆盆地是河流的辐聚中心 ☝河流的水系及类型
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 大水系。而众多的湖泊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非大裂谷及其两侧,多属断层湖,呈 串珠状排列于裂谷线上(如坦噶尼喀湖),少部分属于凹陷湖(如维多利亚 湖)。其中,干旱区的凹陷湖由于降水少且有明显的季节性,面积、水深在一 年内均有较大变动(如乍得湖),且多形成咸水湖。 11
北部非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
第八章 非洲
第一节 非洲地理概论
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三、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四、非洲居民 五、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六、产业发展与布局 七、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4
第八章 非洲
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 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土 运河与亚洲分界。大陆南北全长8 100 km,东西全长7 500 km。赤道大 体上横贯大陆中部。非洲的范围,除大陆部分外,还包括印度洋中的部 分岛屿和群岛,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洲。
20
返回到标题三
第八章 非洲
四、非洲居民
(一)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
分布极不平衡
(二)复杂的种族构成
21
返回到第一节
第八章 非洲
(一)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⒈ 人口增长快 非洲人口约7.97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16%,在 各大洲中居第二位。非洲人口数量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6世纪初,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1%,西方殖民主义者 的大肆掠夺和奴隶贸易使得非洲出现人口长期停滞,甚至大量减少 的现象。 二战后,非洲国家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得到发展,居民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使得非洲人口出现了持续高速 增长的现象,成为同期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洲。 非洲人口再生产具有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存的显著特点。人 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沉重压力,成为导致 粮食短缺和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
24
返回到标题四
第八章 非洲
(二)复杂的种族构成
⒈ 种族构成复杂 (1) 古代居民
主要是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种人(尼格罗人)以及红海 地区属于白种人(欧罗巴人)的含米特人。随着外族的不断迁入, 形成了一批新的人种——混血种人。
(2)当代居民种族构成
种族 黑种人 白种人 欧洲白种人的移民及 其后裔 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 的混合类型 黄种人和黑种人的混 合型 占非洲总人口的 百分比/% 55 26 不足2 19 2 分布 撒哈拉沙漠和埃塞俄比亚高原 以南的广大地区 大部分在北非 南部非洲 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及撒哈拉沙 漠的南缘 马达加斯加岛 闪-含语系和尼罗-撒哈 拉语系 南岛语系 所属语系 尼日尔(或刚果)-科 尔多凡语系
29
返回到第一节
第八章 非洲
(二)贫困的原因
1. 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 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 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 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 素。 3. 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 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 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 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 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 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 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 大陆愈加贫困。
18
第八章 非洲
(二)罪恶的奴隶贸易及列强对非洲的野蛮 瓜分
到一战前,整个非 洲大陆只有利比里亚和 埃塞俄比亚还保持名义 上的独立,其余的国家 和地区全部沦为西方列 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 地。
19
第八章 非洲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政治地图现状
二战后,非洲人民争 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 蓬勃兴起。从1950年代开 始,非洲国家相继取得独 立。1990年纳米比亚共和 国的成立和1994年新南非 的诞生,宣告了非洲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 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 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 新的历史时期。
返回到标题二9 返回到标题二
第八章 非洲
(二)干燥的热带大陆
☝“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 热带。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只有南北两端以及局部山地的年 平均气温低于20 ℃。
☝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
赤道附近及一些山地迎风坡降雨量较多,是世界上著名的多雨 区。但全洲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最干旱的地区则形成了沙漠。 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有“干旱大陆”之称。
30
第八章 非洲
六、产业发展与布局
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生产方式的传统桎梏以及现存的不合 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的制约,非洲形成了以农、矿初级产品生 产和输出为主的畸形产业结构。
第八章 非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
☝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
这种分布特征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南、北纬10°之间降雨量丰 富,河网密度最大。在其南、北两侧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类型区内,降雨量较赤 道两侧地区少,但河网仍然比较稠密。再向南、北,到了热带干旱气候类型区 内,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河网非常稀疏。再向南、北,在地中海气候区内 雨水又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河流或时令河。
(一)古老的高原大陆
1.古老的大陆 按照大陆漂移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大体 在中生代初,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中上新世现代非洲大陆轮廓 基本形成。 大陆主体以极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岩为基础,在太古代经过 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变质作用,在古生代以前全部夷平,形 成一个坚硬稳定的整体。自古生代以来,它的地质发展有较大的 区域差异。进入第四纪,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都在减弱,局部地 区仍在持续进行。
28
返回到标题四
第八章 非洲
五、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一)贫困的大洲
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非洲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 件。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它成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大洲。尽管 独立以来许多非洲国家在发展经济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 些成就,但是长期的落后与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及现存的不合理的 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仍使非洲经济保留着过去的一些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 3.生产力布局不平衡 ⑴ 洲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⑵ 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不平衡。
☝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
赤道附近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气候,南北两侧依次为夏雨冬 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干旱炎热、 冬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形成这样的气候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有:非洲大陆地势起伏和缓, 缺少庞大的高原和山脉,赤道中贯,以及大陆最南点和最北点到赤 道的距离大致相等等自然条件。 返回到标题二 10
22
23
第八章 非洲
⒉ 人口低龄化现象严重 2000年全洲人口中,15岁以下的占38%左右,64岁以上的仅占3%。 低龄化人口的大量存在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它不仅是人口进一步膨 胀的潜在因素,也对各国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将加剧非洲的 失业危机。非洲一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 移,低龄化人口将一批又一批涌入劳动力市场,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更加 恶化。 ⒊ 人口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1)平均人口密度低,但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各地人 口分布状况却极不平衡。现在,非洲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有以下几个: ①滨海地区; ②内陆高地; ③铁路沿线地区; ④干燥地区的沿河及绿地带; ⑤岛屿。 (2)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发展不平衡。
Rift valley zone
Drought continent Slave trade Poverty Plantation
2
第八章 非洲
内容结构: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非 洲 地 理 概 论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非洲居民 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产业发展与布局
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非 洲 地 理 分 区
7
第八章 非洲
2.高原大陆 非洲大陆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现今平均高度达750 m。 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有“高原大陆”之称。 整个大陆地势较为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以刚果河口至埃 塞俄比亚高原的北部边缘一线为界,分成两大部分: (1)低非洲 非洲西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500 m以下的低高 原和台地。 (2)高非洲 非洲东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 原,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