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教案】

《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 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一、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科学方法、学会交流合作及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我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设计为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先后结合的方法。

“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真是同一种力吗?”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导给学生带来的困难则由教师适时引导。

当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出月球轨道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就是地面物体下落加速度的2601倍时,学生一定会由衷地感叹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和科学的无穷魅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既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定律,又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是自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对人类认识和探索未知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不只是用来做几道题,而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三、我让学生查找关于卡文迪许的资料、做成ppt 并让两到三组同学在课堂展示。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将不易测量的微小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重要且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对学生进行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渗透。

同时也能说明科学实验是发现科学真理的基础,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 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内容是对上两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下一节内容学习的基础;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了解牛顿时代的科学智慧更为重要.本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探究和展示为辅的教学方式。

讲授过程中以物理学史为主线,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力争抓住这节课的有利时机,渗透“没有绝对特殊的物体”这一引起物理学几次革命性突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2.了解将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这一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领悟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行星运动是按照什么规律运行的呢?2.牛顿时代的科学家认为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3.太阳与行星之间作用力的规律是什么?二、激发学习动机粉笔头、树上的苹果自由下落,为什么是向下运动,而不是向其他方向运动呢?那么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太阳与行星之间的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力呢?另外,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似乎重力没有明显的减弱,难道在高山上还不够远吗?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么远,物体是否也会向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真是同一种力?三、讲授新知识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保持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2.月球、地球也是天体,运动情况与太阳和行星类似,因此猜想是地球对月球的吸引使月球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3.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与月球类似,也应是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引力使人造卫星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4.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落回来,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在高山上也是如此,说明重力必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5.由以上可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力.讨论交流由上述问题的探究我们得出了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相同,我们能否将其作为一个结论呢?讨论:探究上述问题时我们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得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检验,因此不能把它作为结论.课件展示:牛顿的设想:苹果不离开地球,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似乎重力没有明显地减弱,是物体离地面还不够远吗?这样的高度比起天体之间的距离来,真的不算远!再往远处设想,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样远,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也许真是同一种力!一、月-地检验问题探究1.月-地检验的目的是什么?2.月-地检验的验证原理是怎样的?3.如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明确:1.目的:验证"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2.原理:假定上述猜想成立,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要小,前者只有后者的1/60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1/602.3.验证:根据验证原理,若"天上""人间"是同种性质的力,由"平方反比"律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根据人们观测到的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及月-地间的距离,可运用公式a= ·r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验证结论:两种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即"天上""人间"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二、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与行星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月球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间也有引力作用.问题1:地面上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力作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可能性1:不存在.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对月球或卫星的引力也是如此,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使物体靠在地面上,上抛之后还要落回.若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那些引力既没使一个物体围绕另一个物体转动,也没有使两个物体紧贴在一起,故此力不存在.可能性2:此力存在.原因:太阳、行星、地球、月球、卫星、物体,均是有质量的物体,太阳与行星间,地球与月球或卫星间.地球与物体间均存在这种引力,说明这种引力是有质量的物体普遍存在的,故两个物体之间应该有引力.问题2:若两个物体间有引力作用,为何两个物体没有在引力作用下紧靠在一起?参考解释:"天上""人间"的力是同性质的力,满足F∝定律.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比起天体来说太小了,这个力我们根本觉察不到.两物体之所以未吸在一起是因为两物体间的力太小,不足以克服摩擦阻力或空气阻力.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引力.点评:对上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可用"辩论赛"的方式让持两种观点的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然后对方提出问题进行互辩,此过程让一般同学作补充说明,一直到一个观点被另一个观点击败为止.这样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问题:1.用自己的话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根据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表达式,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3.表达式中G的单位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总结: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达式:由F= (M:太阳质量,m:行星的质量)得出:F= (m1:物体1的质量,m2:物体2的质量)3.由F= 可知G的单位:N·m2/kg2.合作探究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因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所以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力.2.万有引力的相互性.因为万有引力也是力的一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相互性,符合牛顿第三定律.3.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故在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力时,不考虑地面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考虑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1.公式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2.对于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求解也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如两物体间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物体可看成质点.说明:均匀球体可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3.当研究对象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四、运用巩固例1、既然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当两个人接近时不会吸在一起?我们通常分析物体的受力时是否需要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请你根据实际中的情况,假设合理的数据,通过计算说明以上两个问题例2、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是银河系外离地球最近的星系。

大麦哲伦云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10倍,即⨯0.2104kg ,小麦哲伦云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9倍,两者相距4105⨯光年,求它们之间的引力。

例3、一个质子有两个u 夸克和一个d 夸克组成。

一个夸克的质量是30101.7-⨯kg ,求两个夸克相距16100.1-⨯m 时的万有引力。

五、检查评价本教学设计沿着牛顿的足迹,带领同学们在现有知识状态下,重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仅仅是引导而已.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要学好现在的知识,大胆猜想,敢于质疑,敢于发现,就可能有所成功,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价值观.六、间隔性复习在后面的教学安排中进行此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