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1检测:第五章 章末综合检测 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1检测:第五章 章末综合检测 含解析

一、选择题(2019·江淮十校联考)在南太平洋一处海拔约562 m的波尔斯金字塔岛上,存活着被人们认为已灭绝多年的神秘昆虫“树龙虾”。

树龙虾曾生活在距离波尔斯金字塔约21 km的豪勋爵岛,是澳大利亚的特产。

1918年,一艘运输船在豪勋爵岛搁浅。

1920年,科学家遗憾地对外宣布树龙虾正式灭绝。

右图为波尔斯金字塔岛景观图。

据此回答1~2题。

1.波尔斯金字塔岛是一座孤岛,陡峭的峰顶好似恐龙的背脊。

推测该岛由()A.流水沉积而成B.海底火山喷发产生C.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离而成D.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2.分析“树龙虾曾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A.气候变化B.天敌捕杀C.食物短缺D.物种入侵解析:第1题,波尔斯金字塔岛是一座孤岛,陡峭的峰顶好似恐龙的背脊。

说明山峰岩层可能是坚硬的岩浆岩,推测该岛由海底火山喷发产生,B对。

流水沉积形成的是沉积岩,易被海浪侵蚀,不能形成陡峭山峰,A错。

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离而成的是大陆岛,与岛屿上陡峭山峰无关,C错。

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D错。

第2题,树龙虾曾生活在距离波尔斯金字塔约21 km的豪勋爵岛,是澳大利亚的特产。

1918年,一艘运输船在豪勋爵岛搁浅,运输船上可能携带外来物种,进入豪勋爵岛。

1920年,科学家遗憾地对外宣布树龙虾正式灭绝。

由此分析,“树龙虾曾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外来物种入侵,D对。

气候没有明显变化,材料不能体现天敌捕杀、食物短缺,A、B、C错。

答案:1.B 2.D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00~3 100 m的植被分布图。

据此回答3~4题。

3.该山地()A.东高西低B.东北高,西南低C.南高北低D.东南高,西北低4.与甲地比较,乙地()A.年日照时数多B.年平均气温低C.年降水总量大D.年径流总量少解析:第3题,根据上图可知,高山草甸在东北方向上,所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故B 正确。

第4题,根据图中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00~3 100 m的植被分布可知,乙地是迎风坡,年降水总量大,故C对;乙地的年平均气温应该比甲地高,年径流总量比甲地大,年日照时数比甲地少。

答案:3.B 4.C(2019·长沙长郡中学调研)位于横断山脉中段的白马雪山雪线之下,稠密连片的草甸、灌丛之上,有一片接近荒芜的地带,这里充斥着岩块与碎石,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沿着陡峭山坡缓慢滑动,因此人们称这种环境为“流石滩”。

流石滩植物生长紧贴地面、枝叶繁密。

据此回答5~7题。

5.与白马雪山流石滩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A.冰川搬运高山物质堆积在山坡上B.高山冰雪融水带来的物质堆积C.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冻融作用强D.海拔高,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6.白马雪山东西两侧流石滩顶部位置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东坡明显低于西坡,主要原因是()A.东坡降水多B.西坡光照强C.东坡蒸发强D.西坡坡度陡7.流石滩植物具有紧贴地面、枝叶繁密的特点,反映的环境特征是()A.寒冷,多强风B.日照弱,空气稀薄C.冰雪融水充足D.土壤肥力低解析:第5题,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沉积和风力沉积基本无关。

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冻融作用形成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由于该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风化及冻融作用强,形成流石滩,故选C。

第6题,由材料可知,流石滩位于雪线下部,由于横断山东侧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南季风沿着河谷向上,给东部带来大量降水,而西部山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导致东西山坡流石滩顶部位置东西差异的因素为大气环流,故选A。

第7题,流石滩植物紧贴地面是因为风大,枝叶繁密是因为寒冷,故选A。

答案:5.C 6.A7.A(2019·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峰及附近地区东南坡和西北坡(同一海拔左侧柱状图为西北坡,右侧为东南坡)海拔1 200 m以上三类主要乔木胸高断面积(树木距地面1.3 m的位置的断面的面积)之和所占比例沿海拔的变化,该山年均降水量为2 368 mm,同一海拔东南坡比西北坡降水多100 mm左右。

读图回答8~10题。

8.该山峰最可能位于()A.太行山B.秦岭C.武夷山D.大别山9.海拔1 600~2 000 m西北坡和东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降水C.土壤水分D.地势起伏10.下列坡向和海拔的组合,乔木物种最丰富的最可能是()A.东南坡海拔1 400 m处B.西北坡海拔1 600 m处C.西北坡海拔1 200 m处D.东南坡海拔1 900 m处解析:第8题,该山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海拔达2 000 m左右,且降水十分丰富,应位于我国纬度较低的地区。

第9题,由图示可知,海拔1 600~2 000 m西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东南坡,我国东部季风区山地东南坡地处阳坡和迎风坡,热量条件较好,降水较丰富,如果依这两个条件判断,东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应高于西北坡,明显与图示不符。

西北坡地处阴坡,蒸发相对较弱,土壤含水量条件要优于东南坡,这是两坡常绿阔叶林比重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材料和图无法判断两坡的地势起伏情况。

第10题,读图可知,相对于其他组合,西北坡海拔1 600 m处,三种乔木类型均有分布,且乔木胸高断面积之和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乔木物种丰富程度最高。

答案:8.C9.C10.B(2019·长沙一中期末)下图显示了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海拔、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回答11~12题。

11.据图可判断()A.①②③曲线依次表示多年平均雪线海拔、降水量、气温B.多年平均雪线海拔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高C.中纬度地区多年平均雪线海拔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D.高纬度地区多年平均雪线海拔与气温变化趋势呈负相关12.①曲线数值赤道地区小于南北纬20°附近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赤道地区()A.太阳辐射强B.年降水量丰富C.海拔低D.受海洋的影响大解析:第11题,①曲线在副热带地区最高、高纬度地区最低,表示多年平均雪线海拔;②曲线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表示气温;③曲线在赤道地区最高,南纬60°附近出现次高峰,表示降水量,故A项错误。

从图中多年平均雪线海拔的分布可知,多年平均雪线海拔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高,故B项正确。

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多年平均雪线海拔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故C项错误;高纬度地区多年平均雪线海拔和气温变化趋势大致呈正相关,故D项错误。

第12题,由上题可知,①曲线表示多年平均雪线海拔。

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量等。

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雪线越高;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

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所以雪线低,而北纬20°附近因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因而雪线高。

答案:11.B12.B(2019·济南一中期中)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关系示意图。

据此回答13~14题。

13.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阔混交林14.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解析:第13题,甲地海拔低,位于福建武夷山山麓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B对。

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A错。

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C错。

针阔混交林位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D错。

第14题,在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含量低。

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B对。

成土母质粒度不影响有机质含量,A错。

海拔升高,植被类型趋于简单,C错。

热量条件减弱,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D错。

答案:13.B14.B(2019·滨州月考)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

下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北部地形及植被分布。

据此回答15~16题。

15.图中甲、乙处的植被分别为()A.针叶林、高山苔原B.针阔混交林、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16.图中海拔1 800~2 000 m的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其原因是该地() A.干旱、寒冷、大风B.坡度大,易被流水侵蚀C.寒冷、贫瘠、大风D.海拔高,光照弱,生长期短解析:第15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且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山地的基带应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1 800 m以上,应为针叶林,乙以上应为高寒荒漠,而高寒荒漠带应该位于苔原带之上,由此可知选A。

第16题,材料中“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说明植被抗风且土壤贫瘠,必须扎根深处才可以获得足够的营养;该区域纬度高,海拔高,寒冷的环境使得植被匍匐生长更容易成活,故选C。

答案:15.A16.C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A是________山脉,B是________山脉,C是________山脉,D是________山脉。

(2)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②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③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④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

(填字母)(3)①图中M处植被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高山草原C.针阔叶混交林D.落叶阔叶林(4)①图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②~④图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似的还有______________。

(5)②图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1)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判断。

(2)根据各山地自然带基带判断所属山脉。

(3)①属阴山山脉,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处之上植被为山地针叶林,故M处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

(4)①③④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都主要与降水因素有关。

(5)②是秦岭自然带及植被分布图,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不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