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确定的规范方法
设计地震动是通过对地震环境和场地环境的分析判断和分类方法确定。
工程勘察单位至少提供: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
场地环境:覆盖层厚度、剪切波速、土层钻孔资料
1.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
根据场地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的位置判断确定。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3。
2 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 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
3 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 层且高度不超过30m 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 4.1.3 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下表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且其下卧层沿途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
2 当地面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 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 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例题:某类建筑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建筑结构自振周期T=1.4s,阻尼比为0.08,该场地在建筑多遇地震条件下地震影响系数a为多少。
同一个场地上甲乙两座建筑物的结构自震周期分别为T甲=0.25sT乙=0.60s,一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若两座建筑的阻尼比都取0.05,问在抗震验算时甲、乙两座建筑的地震影响系数之比最接近下列那个选项。
A 1.6
B 1.2
C 0.6
D 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例题:吉林省松原市某民用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1)0-5m粉土,=150 =180m/s
(2) 5-12m中砂土=200 =240m/s
(3)12-24m粗砂土=230 =310m/s
(4) 24-45m硬塑粘土=260 =300m/s
(5)45-60m泥岩=500 =520m/s
建筑物采用浅基础,埋深2m,地下水位2.0m,阻尼比为0.05,自震周期为1.8s该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
(1)进行第一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多少
(2)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多少
例题:吉林省松原市某民用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1)0-5m粉土,=150 =180m/s
(2) 5-12m中砂土=200 =240m/s
(3)12-24m粗砂土=230 =310m/s
(4) 24-45m硬塑粘土=260 =300m/s
(5)45-60m泥岩=500 =520m/s
建筑物采用浅基础,埋深2m,地下水位2.0m,阻尼比为0.05,自震周期为1.8s该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
(1)进行第一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多少
(2)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