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解析及例文
四、写作(55分)
2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多一点
(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
....,写一篇文章。
....,自拟题目
初一男孩儿李仁志在《少年说》节日上,有关妈妈的告白引发了观众的“集体泪崩”。
“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外卖配送员……”这个13岁的孩子,没有躲闪,没有犹豫,大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妈妈的职业。
“妈妈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风吹雨打都要按时按点派送。
但有时还会遭到客人无理取闹,甚至面临恶意差评,尽管如此,妈妈依然对我说:‘无理取闹的人只是少数,生活里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
’”(1)【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补题是成功的关键。
半命题作文兼顾了出题者的指引方向和考生的自由选择,对于考
生来说,由于选择空间的扩大,这种题型将有利于自己思维的发散与拓展,有利于考生尽情地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审题可知,题目中空白处填写的内容应是一个正面的词语。
比如,多一点自信、多一点乐观、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希望等等。
应把空白处的内容作为写作的重点,以自己生发出“多一点……”的过程为选材的出发点。
从生活中取材,再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思路】拟题为:多一点感恩。
创作一篇议论文,并以题目作为中心论点。
首段以一个与感恩有关的小故事引出中心论点,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然后从中心论点中生发出几个分论点:对父母多一点感恩,对老师多一点感恩,对社会多一点感恩,对世界多一点感恩。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向读者发出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的号召。
【解答】【例文】
多一点感恩
爱心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智慧。
展开一张叫情感的纸,提起一只叫感恩的笔,写写给我生命的父母,写写教我知识的老师,写写给我友谊的同学。
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该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是他们赋予我们生命。
从一个宝宝快乐玩耍到一个学子踏上征途,这其中涌动着多少热烈而含蓄的亲情!
当甜梦温馨美好时,当月亮皎洁迷人时,当花季斑斓洋溢时,当前程锦绣灿烂时,是父母带着倔强的我们在求知路上奔波拼搏。
当无
情的风浪突然来袭时,我们悲观失望,忧愁叹息……是父母让我们看见敢上青天的雄鹰,让我们相信只是生活暂时欺骗了我们的心,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是父母告诉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是父母带我们走出了生命的误区,让我们失败后,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春蚕吐丝丝丝不断,蜡烛照路路路通明。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老师比作春蚕和蜡烛。
的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老师的真实写照。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那双手是路标,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
是老师让我们看见了浩瀚的天空和碧波荡漾的大海。
老师的教诲化作了我们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外在的行为。
在人生的旅途中,是老师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开发了我们的智力,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给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
亲爱的老师,因为有了您,才有了一个既特殊又神圣的节日——教师节。
从此,全社会就多了一份深深的敬意与关注,我们看到和感受到您的伟大和平凡。
您从不在乎所失所得,因为您深深懂得自己在付出什么,在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数字都无法计算的生命价值和幸福成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我们的老师心境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们要用“心”来感谢老师。
良师,更不失为益友,难道不是吗?
一个人一生如果没有朋友,那他就等于什么也没有。
而同学之间的友谊,多年来的朝夕相处,会在一瞬间爆发,一瞬间感动。
几年,
虽然短暂,但我们在一起歌唱友爱,歌唱希望,歌唱拼搏,融进了深情厚意。
人常说,同学与战友之间的友谊是世上最诚挚最永恒的友谊,我们拥有其一,难道不幸福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同学给了我们这样的友谊吗?同窗友情是最璀璨最美好的。
感恩是个充满温暖的字眼。
我们应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周围的所有事物。
多一点感恩,你就会是个幸福的人;多一点感恩,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精彩。
【点评】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议论性文章。
从选材上来看,作者紧紧围绕“多一点感恩”,从生活中取材,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从语言上来看,语言清新质朴,富有哲理。
从结构上来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材料作文由于审题的困难,很多考生不爱涉及这种题型,怕写偏题。
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
那么怎样审材料呢?首先,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准确领悟材料的主旨,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其次要找准突破口,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审材料的突破口,以便稳妥明确构思的角度;第三,关键词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
主旨,抓住这些关键句,就基本上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解题的关键是细读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提炼出本次作文的主旨来。
从这则材料可提炼出如下两个主旨:一、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二、对于我们遇到的每个人,我们都要心存善良。
确定主旨以后,写人记事、议论说理均可,前者要言之有事,以情动人;后者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写作思路】拟题为:选择善良,创作一篇议论文。
首段用一个排比句引出中心论点,也就是题目,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体部分从中心论点中生发出几个分论点:选择善良,就是要…….通过证明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
可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进行证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向读者发出做一个善良的人的号召。
【解答】【例文】
选择善良
如果说聪明是上天的恩赐,那么善良就是自我的选择,一个人善良或不善良,在于自己。
都说“人之初,性本善”,我的确相信婴儿时期每个人都是单纯善良的,因为婴儿的目光永远是那么清澈。
但他们长大后的路却不同。
有人光芒万丈,有人沦落,也有人只是普通人,这便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我想我既不是不善良,也不是彻底的善良,而是介于夹缝的中间人。
其实心中会下意识选择善良,我也总相信“好人有好报”,的确经理约束自己。
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没那么高尚和无私,总是努力做善举也会累,可能还不会被所有人理解,渐渐起了懈怠之心。
有时看着大家在做,自己便也自欺欺人地跟着做,利用“从众”这样的理由欺骗自己的心,把其当作不善良的借口,以为是大家都有的习惯就不属于不善良,只是一种现象而已。
诚然,这些现象常常会被冠以“不善良”的标签。
现象纵然是普遍发生的,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参与这种现象。
邪不压正,这个成语人尽皆知,正如善良,它总是被更多心怀善意的人选择和行使,更多的人总是善良的。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做“善”中的一员呢?
人们总是想着,反正有些人那么做,自己效仿也无所谓,但为什么一定要和某些人一样选择不善良?每人心里都有一杆称,来衡量善恶,其实对于善良,并不是不会衡量,只是不想面对结果,任何人都不想见到衡量后不善良的丑陋一面。
我想,善良并不是因为别人存在的东西,而是属于自己的选择,紧要关头,没人可以左右你的选择。
不是没有犹豫或迷茫,但善举不记回报,善良也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他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善良。
如果面对选择,我一定不会让自己后悔,我会选择善良。
【点评】本文开篇点题,给出论点,“一个人善良或者不善良,在于自己”。
然后用精炼的语言从社会上常见的“从众”现象切入,表明自己的立场“善良并不是因为别人存在的东西,而是属于自己的选择”。
最后一段以简洁的语言再次亮明观点,有力地收束全文,并再次点题,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