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书法解读

中国古代书法解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

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

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

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

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

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本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艺术”。

书法是文字艺术。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文字艺术是文明的奇葩。

汉字始,书法始。

中华民族第一个用线条表示汉字意思的人,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家。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

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

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本书论述了自上古至清末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并以其特有轨迹进行历史分期:混沌萌生(史前至夏);浑然入序(商至西汉);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崇规隆法(隋唐五代);尚意宣情(宋至明中);抒性扬理(明中至清)。

全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两晋时期魏晋名家-书圣王羲之书法魏晋名家-书圣王羲之书法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

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亭序(王羲之)★《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

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书学鼎盛的唐代书法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作品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作品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

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

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

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

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

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

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

尚意宣情的宋朝书法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

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自书诗帖》作于皇佑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中途。

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

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

通篇流畅自然,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

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还是蔡襄。

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崇尚复古的元代书法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

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

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

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

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

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

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

赵孟頫浙江湖州纪念馆塑像赵孟頫浙江湖州纪念馆塑像[1]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21]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

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

”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交友甚广,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

能诗文,风格和婉。

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传世书迹元赵孟頫《洛神赋》元赵孟頫《洛神赋》[1]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

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康有为曾说“勿学赵董流靡之辈”,这是个人偏见。

因康瞧不起赵身为帝胄而入元为官,故对其书法极尽贬低。

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六十岁以后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

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倡导个性化的明朝书法对于祝枝山的书法,历代俱有佳评。

他的友人黄省曾作诗描述、评论他的书法云:“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群萌万象出毫下,运肘便觉风云俱。

丝持浪转信神动,筋迥墨纵皆春敷。

分明造化宰君手,左攒右剪形形殊。

天愁鬼器不宁岁,鸾惊龙骇谁争驱?迩来南海作仙令,难筹历险笔愈圣。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和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

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