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 第12课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展现了中世纪阿拉伯的基本概况。同时,课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内容,突出了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和贡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阅读课本指出阿拉伯半岛的位置;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麦当和麦地那两个主要传教地方;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三大宗教中,只有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的基本史实。
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正确评价阿拉伯帝国和阿拉伯人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伊斯兰教的形成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五)教学难点:
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阿拉伯灿烂的文化。
三、教学策略 第2页/共10页 教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归纳法。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激趣引入
清真寺,等图片,问:看到这些图片,我们能想起那个宗教?
展示图片
穆斯林、伊斯兰教。你知道伊斯兰教是如何创立起来的吗?本课我们来学习有关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
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环节二: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3页/共10页 【合作探究】
1. 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结合地理知识,归纳伊斯兰教创建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解补充。
①沙漠气候,自然条件恶劣;
②多神崇拜,长期分裂,混战不休;
③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伊斯兰教的创立:
时间: 7世纪初
创始人: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
教义:倡导人民信仰宇宙间唯一的神——安拉
师补充:知识拓展
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聚集在沙特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朝圣期间,他们聚集在“圣城”麦加周围,一起祈祷,一起吃饭,一同学习。“麦加朝圣”是每年伊斯兰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动。
3.阅读教材,归纳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归纳。
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第4页/共10页 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610年创立伊斯兰教,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
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
630年,占领了麦加城。
4.影响: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反映了阿拉伯人渴望实现统一的需要。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环节三:阿拉伯帝国
1、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伊斯兰教强大的号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士气高昂,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了帝国的形成。
2、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第5页/共10页 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控制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占领西班牙。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播。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内外矛盾激化,帝国逐渐衰微。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灭亡。
环节四:阿拉伯文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4-66页,完成下列问题:
1.阿拉伯文化昌盛的原因;
2.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
3.阿拉伯人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教师归纳:
1.阿拉伯文化灿烂的原因:
①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②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2. 阿拉伯文化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6页/共10页 ①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记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完整的代数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②《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③ 阿拉伯人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3.阿拉伯人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合作探究 第7页/共10页 古代阿拉伯人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一两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呢?
①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②阿拉伯人周游世界,吸收各过个民族文化精华,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环节五:课堂小结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结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中国等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造纸、指南针、火药等是阿拉伯人传到西方的。
环节六:课堂检测
1、以下哪个地方是穆斯林一生中最希望拜谒的地方( )
A.麦加大清真寺 B.“哭墙”
C.巴黎圣母院 D.圣索菲亚大教堂
2、麦加之所以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是因为( )
A.那是穆罕默德最初传教的地方
B.那是穆罕默德病逝的地方
C.那是穆罕默德最早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地方 第8页/共10页 D.那是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
3、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国家的性质是( )
A.政教分离 B.政教合一 C.世俗政权 D.宗教政权
4、世界文明是在不断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的,把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东方传入西方的是( )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阿拉伯人
C.古代罗马人 D.古代日本人
5、下列文学著作中属于阿拉伯文学的是( )
A.《荷马史诗》 B.《诺亚方舟》
C.《天方夜谭》 D.《大唐西域记》
答案:1A 2C 3B 4B 5C
六、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分层作业设计 第9页/共10页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完成《绩优学案》上的习题。
七、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板书设计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
1、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
2、伊斯兰教的创立背景: 第10页/共10页 3、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
4、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
5、主要教义
6、影响
二、阿拉伯帝国
1、扩张过程
2、疆域
三、阿拉伯文化
1、文化发达的原因
2、文化成就
3、贡献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