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叶圣陶说:“一个人养成的习惯越多,那么这个人的能力越强。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的习惯的结果。
写作能力高,是因为养成了好的语言习惯;阅读能力强,是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交际能力强,是养成了好的交际习惯。
写字也一样,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提高书写能力的基础。
《新课标》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对于小学生身心特征来说,写字不仅可以巩固识字,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各科作业,也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写字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有重要作用,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写字的习惯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近几年来,我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写字教学路子。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毅力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毅力更主要的是指老师的毅力。
**本岸本裕史著的《学习成绩与家庭教育》一书中讲了一个小男孩特别厌恶学习,经常只学习2分钟。
针对这些情况,孩子的母亲决定帮助他学习。
采取具体的措施是,由妈妈陪着,第一天坚持五分钟学习,以后每天增加一分钟。
1个月后就能养成连续学习35分钟以上的能力了。
经过2个月,轻松地坚持一小时的学习也不以为苦。
到了3个月就能坚持1.5小时的学习了。
这个例子说明,“培养学习习惯,关键是3个月”。
至少在3个月之内需要别人耐心而强有力的支持。
因为“人
要想无意识地重复某种行为,是必须给予大脑细胞以100次同样的刺激和兴奋,不是在短时间重复100次。
大脑细胞体延伸的树状突,通过刺激和兴奋而进一步延伸,与其他的大脑细胞连接,在轴突周围覆盖上一种叫髓鞘的脂肪膜,需要3个月左右。
一旦形成这样的细胞网络后,即使不再强制,也能轻松地采取某种行为。
”“学习=能力?积极?坚持。
”这里所讲的“坚持”,一方面是指孩子的毅力,但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毅力。
只有“坚持”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学习的成功。
所以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地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以耐力去培养耐力,以恒心去培养恒心,以毅力去培养毅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1、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
”这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措施,但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较差,行为习惯还未经养成,因此极容易忽视写字姿势,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随地督促检查、指导,并采取适当措施如表扬等来促使学生保持正确书写姿势。
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因为执笔不仅影响指力、腕力运用的灵活性,而且影响儿童肌肉发育,更甚者直接危胁到小学生的视力。
对此教师可以把正确坐姿及握笔的要点编成儿歌,如“‘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
让学生熟记成诵,随时以背诵儿
歌的形式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有条件的可印发给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写法,基本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
如“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
向上等一些基本笔画的写法。
还如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进人后关门、先横后竖等笔顺原则。
把基本笔画和笔顺写规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读帖、临帖,来掌握一些汉字的间架结构,使学生的字写得更美观,同时教给学生一些书写规律,如对于独体字而言,中横要长,中竖要正;对于合体字而言,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要横长竖短;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横短竖长等等。
3、教师要重视写字教学,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
当前,由于受各种影响,如片面追求教学质量等,写字课不能被足够重视,当前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写字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字教学应提到教学**程中来,引起普遍重视。
目前课堂上经常是识字之后,把写字的任务放在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小学生受其认知水平及自制力较差的限制,课后在无老师监督、辅导情况下,小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字,只以写完为目的,而不是写好字为目的,如果这样,写字质量就无法保证,更不用说什么培养能力了。
因此,写字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必须保证学生的写字时间,即便课堂上没有时间,课后老师也一定要保障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写字的辅导,写字必须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及时检查,及时评价
的基础上进行。
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掌握写字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天天在练字”。
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形是:学生练字时是一种书写,做作业时又是另一种书写。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作业多,难以顾及书面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没有形成自觉写字的习惯。
为此,我在写字课上,对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将练字融入**常的各科作业之中,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要有“提笔即是练字时”这种意识,就应该做到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提起笔来写字,就要严格遵守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基本的写字规则。
特别要抓紧**常各门作业这一练写字的最好机会,和各科老师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写字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写字兴趣既是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内在动力。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曾经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的东西,能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事物和问题。
”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之大。
小学生由于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往往只凭单纯的感兴趣与否,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确写好字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多给他们讲
解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平时还要开展作业展览活动,把书写认真的摆出来,让大家观摩,师生共同对作业进行评价,写得好,好在哪里,文质兼美的,更有欣赏价值,可以张贴出来,让大家学习;开展写字竞赛活动,教师可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师生共同评价,及时评选出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以此在他们身边树立榜样,充分利用榜样的影响效应。
再次根据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德提出的成就动机论,让学生获得成功,获得成就感,具有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对学习任务感兴趣,在完成任务时充满信心以及力求获得优异成绩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批改检查学生写字作业时,不要以自己的爱好或理解的标准要求儿童,而是将书写习惯和书写能务结合起来,从儿童写字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发展,看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必须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必须书写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三、抓教学的全程管理。
从备课到上课,从课内到课外,从写字课到其它各学科、各环节都要扎扎实实地渗透书写训练,时时都应有较强的书写意识;写字教学要突出一个“导”字在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写字教学中,老师、学校领导四处聘请高手和名流,专门组织培训,然而收效还不能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主要是指导较少。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解决好写字教学中的“导”的问题,即“开导”、“指导”和“导向”。
(1)开导。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这就给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学生一入校门,就要对学生进行开导。
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导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在开导过程中,教师可搜集古今书法大师如三国的钟繇,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等少年时代练字的传说故事,由浅入深地讲给他们听。
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书法展览,借以激发每个儿童热爱写字的情感。
(2)指导。
指导是指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常规性指导。
常规性指导包括坐姿要领、执笔姿势、运笔技巧以及汉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②总体性指导。
指导学生写字,大多数以方格田字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进行习作。
③规律性指导。
学生一批批入校,都难免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类似的书写毛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毛病又不断重复出现,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这些规律,随着学生换届,重复进行指导。
这称之为规律性指导。
(3)导向。
导向,也是写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正确的导向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应重点指导写好正楷字。
在相当熟练的基础上,再练写行楷、行书,以适应今后继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既而,从书法艺术要求方面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再进行一些个别的指导,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书法比赛,培养书法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