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 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寒邪伤及阳气,还应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 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用西洋参、麦冬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 兼见身热不解、困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 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 湿药。且湿无定体,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 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 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 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时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
内燥治以养阴生津为主,但有肺胃、肝肾之分,阴虚火炎者,适当配合清热泻火 之品。
内火,当区分虚实,结合不同脏腑用药。心肝之火多属实,心火宜用黄连、栀子 清心泻火,肝火宜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肺肾之火多属虚,宜用滋肾润肺、 养阴清火法。
第二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 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就是脏腑辨证。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特点, 但要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须落实到脏腑上。因此,脏腑辨 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目 录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第一节 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称之为“外感六 淫”。临床还有一些因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 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致病特点的邪 气,称之为“内生五邪”。
气血津液由脏腑化生、输布,而脏腑又赖之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脏腑发生病 变则可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不能离开脏腑的病变而孤立存在。
脏腑病证,既涉及气血津液,又与经络密切相关,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其证候 性质,仍不出八纲辨证的范围,因此,脏腑辨证,还必须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进 行分析研究,才能全面地认识病证的本质。
(五)燥
燥邪致病,最易伤津,出现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症;燥邪又易 伤肺,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燥有外燥、内燥之分,辨治概要见表35。
表3-5 燥证辨治概要
(六)火
火乃热之极,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火之为病,亦有 内外之分,辨治概要见表3-6。
表3-6 火证辨治概要
大肠上接小肠,下接魄门,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化糟粕,故 大肠的病理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一切热证,或肺失清肃,或肾水不足,均可导 致便秘。另,凡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也可影响大肠,导致传导功能失常。
【常见病证】
肺系病证常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等;与大肠相 关的病证常见便秘、泄泻。
一、辨治概要
(一)风
风性轻扬,善行数变,虽为春季主气,四时均可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长”说。 风性主动,致病具有游走、动摇不定的特点。风之为病有外风、内风两类,辨治 概要见表3-1。
表3-1 风证辨治概要
(二)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凝滞,易出现筋脉拘挛和气血阻滞疼痛症状。 寒之为病,亦可分为外寒、内寒两类,辨治概要见表3-2。
表3-2 寒证辨治概要
(三)暑
暑从外来,系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为夏季主气,如《素问·热 论》云:“后夏至日为病暑。”辨治概要见表3-3。
表3-3 暑证辨治概要
(四)湿
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湿性重浊、黏滞,其病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湿亦有内 外之分,辨治概要见表3-4。
表3-4 湿证辨治概要
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的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五脏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脏腑之 间有互为表里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脏腑辨证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要 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 握某一脏腑病的本证,又抓住病变全局。
五脏六腑通过各自所属的经络,将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 有机的统一整体,所以脏腑的病证,与十二经脉又密切相关,因此,脏腑的病证 应联系经脉的循行部位,综合分析。
内风、外风的治疗用药是相对的,治疗内风病证,也可配合使用治外风药,如治 肝风入络,肢体麻木不遂,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可以提高疗效。
内风往往夹痰夹火,故用平肝息风法宜兼顾化痰清火法,病属虚风者当以滋肾柔 肝法为主。
内寒多因脾肾阳虚,当区分是寒邪偏盛为主,还是以阳气虚衰为主。
内湿致病重浊腻滞,易壅塞气机,辨证应分虚实、审寒热;临床还应掌握外湿与 内湿的类证鉴别,以及内外湿邪的相】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其位最高,又称五脏之“华盖”,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主 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通于秋气。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又为呼吸 之通道,故外感病邪,常先犯肺。
肺朝百脉而通他脏,故他脏有病或内伤为病,也常累及于肺。肺之病证,有邪实 和正虚两端。邪实者,多为外邪所致,或寒闭,或热壅,或痰阻;若病久不愈, 正气日虚,或为肺气亏虚,或为肺阴耗伤。
二、临证备要
外感风邪的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但由于风邪往往兼夹其他外邪而致病,故应针 对兼夹的病邪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属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者宜疏风清热, 风湿者宜祛风除湿。临床还应注意寒热之间的转化兼夹。
风寒侵表,久而化热,应转用疏风清热法;寒包热宜清解里热,散寒透表。卫气 通于肺,治疗风邪感冒,配合使用桔梗、杏仁宣肺达表,可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