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莺

夜莺

夜莺
【摘要】“夜莺”的意象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夜莺常给人一种忧怨哀婉之感,而夜莺的歌声也显得哀怨缠绵,这就是“夜莺”的意象表征。

【关键词】夜莺;悲伤;感情寄托;意象
一、凄凉的传说
英国文学中,夜莺背后有着一个凄凉的神话传说:古希腊国王潘狄翁( pandion)有两个美丽的女儿:普罗克涅( procne )和菲罗米拉( philomela )。

因为色雷思国( thrace )国王蒂留斯( tereus )曾在一场战争中帮助过潘狄翁,普罗克涅就爱上了他,并成为他的王后。

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叫伊特斯
( itys )。

可是,当菲罗米拉去拜访姐姐时,却被蒂留斯奸污。

为了掩盖其丑行,蒂留斯割去了菲罗米拉的舌头,并把她关在密林深处的城堡中。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 )在《变形记》
( metamorphoses)中把这个故事继续了下去:满心忧愤的菲罗米拉口不能言,就把自己的不幸织在一件锦袍上,让毫不知情的仆人送到普罗克涅手中。

悲愤的姐姐乘夜色来到林中解救了妹妹。

为了向蒂留斯复仇,普罗克涅杀死了自己和蒂留斯的儿子伊特斯,使蒂留斯没有王位继承人。

普罗克涅还把他儿子的肉烹给不明真相的蒂留斯吃。

当蒂留斯明白过来后,恼羞成怒,抽出佩剑追杀两姐妹。

复仇的欲望使蒂留斯变成了一只鹰。

希腊神话中,普罗克涅变成了夜莺,整日为死去的儿子悲鸣,而菲罗米拉变成了燕子,断断续续
地讲述着她的悲伤。

这个凄婉的传说赋予了夜莺以悲伤的色彩。

二、悲凉的夜晚
据百科全书记载:“夜莺,生活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是所有鸣禽中唱得最动听的鸟儿,歌声千变万化。

无论白天、夜晚,都能听到它们的歌声,尤其是在明亮的月夜。

”茂密的灌木丛使人们对夜莺经常只闻其声,难见其形。

这也使夜莺具有一种神秘感,一如被囚禁在深林中的菲罗米拉。

而且夜莺“tereu, tereu”的叫声在诗人们听起来也极具哀伤,就像可怜的菲罗米拉向人们诉说蒂留斯(tereus)的暴行。

如理查德·巴恩菲尔德( richard barnld)的《夜莺》( the nightingale )一诗中:
啾、啾、啾,这时她(夜莺)在哭诉;
嘟噜、嘟噜( tereu , tereu),一会儿又愁肠欲断:
听着她满腹冤屈
我止不住泪流满面;
她的痛苦是这样历历在目,
让我也想起自己的苦难。

除了忧伤的歌喉之外,在“夜晚”鸣唱的特殊时间也加重了夜莺悲凉的象征意义。

在古往今来的诗歌中,“夜”常与孤独、沉寂和落寞相伴。

夜是凄凉的,夜莺在夜晚的歌唱也就理所当然是凄凉的了。

三、诗人的悲鸣
希腊罗马神话中关于夜莺的哀伤的传说常被诗人直接用来作为
诗的主题。

19 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m at thew a rno ld, 1822 - 1888 )就作有《菲洛米拉》(“philomela”)一诗。

诗人从揣摩菲洛米拉的心理出发,向这位满腹哀怨、热泪盈眶的姐姐提问,夜莺的歌声是人类的感情和痛苦的体现,体现出夜莺哀伤的意象。

诗的最后两句喟叹“永恒的情欲!永恒的痛苦!”正说明了神话具有历久而不衰的魅力。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史文朋(a. c. sw inburne)所作的《伊蒂拉斯》(“itylus”)中,做妹妹的夜莺看到当姐姐的燕子的无情无义和健忘,心里极为不满,于是便和燕子交谈,嗔怪当中又夹杂有规劝的意思。

整首诗写的都是关于夜莺的神话故事。

英国诗人罗伯特·布里奇斯(robert bridges, 1844 -1930)的《夜莺》(“n ightingales”)中,诗人先是说听到了夜莺的优美的歌声,然后向夜莺询问她的故乡。

诗人以为夜莺的故乡必定是山清水秀,林静谷幽,天朗气清,百芳争妍,夜莺一定是在百态千姿的景色中,在淙淙清泉旁,学会唱这优美的歌的。

但是夜莺的回答却让诗人大为吃惊。

夜莺回答说,你说的都不对,在我们那里山是光秃秃的山,水是有气无力的水,我们的歌声在陌生人听来似乎悠扬舒缓,实际上我们却是愁肠百断,我们的希望无法达到,渴求不能满足,梦想难以实现。

在惠风和缓的春天,在树木泛绿、嫩草喷放出阵阵馨香的美好时刻,我们的凄婉的夜歌或许比“白昼无数声音的合唱”更能激励人们去追求,去憧憬,去斗争。

由此看来,布里奇斯借助夜莺的意象在表明,最伟大的美不是来自于欢乐、
快活和满足,而是源于痛苦、忧戚和期望。

克里斯蒂娜·乔金娜·罗塞蒂( christina rossetti )的《当我离世而去,最亲爱的》( when i am dead,my dearest )中的名句:
我再也看不到绿树浓荫,
也不会感到蒙蒙的细雨;
我再也听不到夜莺的歌唱,
如泣如诉动人心肠。

诗人用凄凉的意境描述了死亡所带来的孤独、寂寞和平静,此处夜莺的出现对营造整个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国 16 世纪著名诗人菲利普·锡特尼(philip sidney, 1554- 1586)的抒情诗《夜莺》(“the n ightingale”)也将夜莺的歌声与人的企求联结在一起。

诗人在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春天,听到夜莺凄切的鸣叫,联想到几千年前在色萨利原始森林的荫蔽下,雅典公主惨遭奸污的情景,表达出自己对夜莺的理解和同情。

然后诗人望着啼鸣不止的小鸟,边安慰边规劝地说,美丽的菲洛米拉啊,你也高兴高兴吧,你的那桩冤枉,固然令人难以忘怀,可是你的大地又已复苏,你的苦恼已成为身外的东西,而我呢,我的企盼却每天都在侵蚀我的心灵,我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我有更充分的理由感到苦恼。

诗人借助“夜莺”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夜莺这一悲伤的意象,不仅出现于一般的英语诗歌,还构成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特色。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夜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始于1798年,以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为标志。

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华兹华斯发表了具有革命性的宣言:“所有好的诗歌都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夜莺,作为代表某种情感的意象,在强调情感真挚的浪漫主义诗歌里更是频繁出现,形成了这派诗歌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割麦女》中就有夜莺的出现:
她一个人割着捆着麦子,
唱着一个凄凉的调子;
……
夜鸣莺在阿拉伯的沙漠里面,
在幻洲的某些树荫,
为疲倦的商旅所欢迎,
从没有唱得这样好听。

在夜莺凄凉而优美的歌声的衬托下,割麦女的歌声显得更加优美动听,她的身影也越显得单薄、孤独。

说到了浪漫主义诗人和夜莺的意象,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英年早逝的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即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其所作的《夜莺颂》(“ ode to a nightingale”),可谓是这一“夜莺”意象运用的最为典型的例子。

通过分析济慈的《夜莺颂》,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夜莺是如何被诗人用来传达自己悲伤的感情的。

在《夜莺颂》里,夜莺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生动意象,它是一
个可感知的形象符号,是情感的一个客观对应物。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夜莺,轻巧地在美与真、生与死、欢乐与悲哀、瞬间与永恒、艺术与自然、幻想与现实等各种对立情感间穿越,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很少有诗歌能将这么复杂而微妙的体验,抒发得这样酣畅淋漓;也很少有诗人能将自己赤诚的灵魂作如此优雅的坦露。

诗中的“我”(诗人)与“你”(夜莺)是两个相反的形象。

在夜莺欢快的歌声中,诗人对生活的绝望之情没有丝毫的消减,反而更加浓烈了。

原来,夜莺在此诗中并非表示纯粹的快乐,而是为了衬托诗人的悲伤、失望。

夜莺的意象在诗人的《夜莺颂》中根本上还是哀伤的表征。

结语
夜莺,由于悲凉的传说、特殊的生活习性和凄凉的自然的鸣叫,因而备受那些需要表达悲伤的诗人的喜爱。

夜莺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犹如汉诗意象中的杜鹃,都被诗人用来烘托凄凉的意境,以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悲伤。

【参考文献】
[1]常耀信.漫话英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崔冠之.希腊神话与传说[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3]j.r.watson, english poetry of the romantic period 1789-1830 longman, london and newyork,1996.
[4]walter kalaidjian; understanding poetr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new york, 2005.
[5]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z].vol 20. connecticut :american corporation, 19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