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1]
出血量较大但无纤维蛋白原降低时盲目应 用冷沉淀。 Fig(纤维蛋白原) > 0.8g/L,无明显出血表 现,使用冷沉淀。 有冷沉淀应用指征,但用量不足(<1~1.5 单位/10kg),效果不明显。
其他问题
1.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
输血前使用了地塞米松、非那根及其他药 物(包括氯丙嗪、异丙嗪、苯海拉明、葡 萄糖酸钙),占47.6%。 但是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地塞米松和非那根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无显著的临床意义。 特别是注射地塞米松可使急性溶血反应和 细菌性输血反应早期的发热表现时间推迟 ,失去在第一时间停止输血和实施抢救的 机会,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危及 患者生命。
(三)新鲜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 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四)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五)洗涤红细胞 用于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患者、高钾血症、肝肾功能障碍和阵 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
(六)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 纤维蛋白原<0.8g/L (七)全血 急性出血引起血红蛋白<70g/L或Hct<0.22 出现失血性休克;用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 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5.PT(凝血酶原时间)或APTT(部分凝 血酶原时间)稍延长,未达到>正常1.5倍, 不宜输注血浆。 6.PT或APTT>正常参考值1.5倍,创面弥 漫性渗血,有血浆输注指征,但有时血浆 用量不足,<10-15ml/kg,达不到止血目的 。
血小板合理使用情况
市一医院:91.7% 市二医院:68.7% 市中医院:90.9% 市保健院:50% 中心医院:100%
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 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 常,红细胞压积达0.20(Hb>60g/L)的 贫血不会影响组织氧合 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 被心输出量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Fra bibliotek
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 Hb>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运输 手术患者在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 会发生出血增多 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 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会低于50×109/L(妊 娠性血小板减少)而不一定输血小板
(四)冷沉淀 纤维蛋白原<0.8g/L (五)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 性休克的患者 持续活动性出血,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 30%
注释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机体的组织 细胞 失血达总血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 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就可 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 血容量补足后输血的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 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
休克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 障碍 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必须达到10~ 15ml/kg,才能有效 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 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内科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 血红蛋白<60g/L或Hct<0.2考虑输 (二)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可 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血浆合理使用情况
市一医院:17.8% 市二医院:21.3% 市中医院:12% 市保健院:34.3% 中心医院:21%
不合理使用血浆
扩容 ? 补充白蛋白 ? 补充营养 ? 与RBC搭配输注 ? 术后促进伤口愈合 ?
血浆不宜用于扩容
血浆不合理输注的首要原因。 目前没有资料证明血浆补充血容量的效果比 晶体液或胶体液好。 ①血浆没有常规灭活病毒; ②输注血浆可引起过敏反应,还能引起输血相 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 ③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和白蛋白上述风险小 ,扩容时应首选。
3、胸外科、神经外二科、感染科部分病人 长嘱每天输血浆200-400ml。感染科病人有 低蛋白血症、PAT结果异常,根据肝病治疗 手册符合输注指征。神经外科、胸外科病 人均没有以上指征,与神经外二科沟通, 因为需要提高病人血液胶体,帮助脑积水 排出,所以要输血浆。
83份病案输血指征控制的报告
6. 部分医院配血单上未注明配血方法。 7. 部分麻醉记录和手术记录中无失血量统计。 8. 有些麻醉记录用词不准确,如林格液、代血 浆;有些用英文缩写词表示晶体液或胶体液, 而未注明汉字商品名。
我院2016年度输血病历检查情况
质控科协同输血科检查2016年度输血病历 83份(其中术科40份,非术科43份)
血浆不宜用于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由于临床医生存在输全血的旧观念,应用 “红细胞+血浆”搭配输注,达到输全血的 目的。 这样做既浪费血液资源,又因为供者数的 增加而增大输血的风险。另外,搭配所用 的血浆剂量不足,达不到补充凝血因子的 目的,况且临床上因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 引起的出血比较少见(凝血因子水平只要 有正常浓度的25%~30%就可止血)。
禅城区中心医院
市妇幼保健院 其它医院 汇总
3708
2159 4215 56783
4460.5
2118.5 4722.5 59819
20.29%
-1.88% 12.05% 5.35%
5所市直、禅城区医院临床用血合理 性调研
本次调研共选择5家医院,其中:
2家三级医院 3家二级医院
注:目前3家二级医院全部升级为三级医院
不合理用血表现:红细胞及血浆无指征输注 不合理用血判定依据: ①术前Hb>70 g/L,术中出血<20%血容量, 输注3U红细胞后Hb为99 g/L,大于70 g/L,说 明医生对患者耐受缺氧的能力估计不足,术中 无须输注红细胞; ②术前PT及APTT均正常,患者无凝血功能障 碍,无须输注血浆。
(二)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 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三)新鲜冰冻血浆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红细胞后 (出血量或输血量≥患者自身血容量)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 血功能障碍 紧急对抗华法令抗凝血作用
不合理用血举例分析
例一:女,46岁,因发现盆腔肿物3个月, 腹泻10天入院。诊断为“中低分化卵巢癌 ”,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 好转出院。 术前血液检验:Hb 100g/L,Hct 0.32,Plt 317×109/L,PT 10.6s,APTT 31.6s 术中失血:600ml 术中输血:悬浮红细胞3U+血浆150ml 术后血液检验:Hb 99g/L,Hct 0.27,Plt 337×109/L
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 入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 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即使凝血因 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 常 即使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 际上还会有1/3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 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
83份病案输血指征控制的报告
符合输血指征的有62份,不符合输血指征 的有21份,不符合率25.3%。 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骨科、心外科存在术后较高血色素 (>80g/L)输注红细胞。部分还搭配输血浆, 相当于输了全血。 2、个别病案记录手术出血量<400ml的,也 有输注红细胞记录。
83份病案输血指征控制的报告
手术后不宜用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血浆中含有白蛋白, 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和伤口的愈合。 其实患者的营养状态并不会由于血浆而被 纠正,参与创伤修复的主要因素是细胞生 长因子、纤维结合蛋白、胶原及瘢痕形成 等,血浆对此并无直接作用,为促进伤口 愈合,最佳的营养支持方式应是实施规范 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2. 部分病历没有输血记录,病程记录中很少 记录输血理由(带普遍性),特别是输注血 小板、血浆、冷沉淀等成分血时。 3. 病历首页、配血单、麻醉单、手术记录、 医嘱和病程记录中的用血量和血液品种存在 不相符情况。 4. 血液品种名称使用不规范、不准确,如用 “少浆血﹑浓缩红、红细胞”。 5. 血液成分使用剂量不规范,如医嘱中红细 胞有时以“ml”表示,有时用“U”表示。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 输血指南
2011年市直、禅城区医院临床用血总结
我院2011年度输血病历检查情况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 不合理用血举例分析
2011年用血计划实施情况
医院名称 市一医院 市中医院 市二医院 2011年计划量 30544 4919 11239 2011年 31479.5 5013 12072 超出率 3.06% 1.92% 7.41%
例二:男,28岁,因左股骨骨折术后4年, 肌肉萎缩,左下肢缩短3cm入院。X片见左 股骨上段骨折向外后成角,骨痂生成。行 “切开复位+植骨术”,术后治愈出院。 术前血液检验:Hb156g/L,Hct 0.45, Plt310×109/L,PT10.7s,APTT 39.8s, Fig2.27g/L。 术中失血:1300ml 术中输血:悬浮红细胞4U 术后血液检验:Hb 138g/L,Hct 0.41,Plt 266×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