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书说

六书说

六书理论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

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的“六书说”。

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

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

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的“六书说”。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

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

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

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

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

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三家的“六书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内部也有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名目有出入。

班固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则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只有象形、转注、假借三书的名称相同,其余三书则各有出入。

第三,比起前两家来,许慎的“六书说”有很大发展。

前两家的六书,只有具体名称,没有解释。

许慎的六书,不只有具体的名称,还有定义,并在每一书之下举了两个例字。

虽然由于认识、字数、押韵的限制,其定义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是,在文字学的初创时期,这已经十分难得了。

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使六书的内容基本明确,给后人理解、研究六书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六书理论即真正成熟。

五代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认为,班固的六书顺序反映了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而许慎的六书名称更准确,所以,徐锴即把班固的顺序和许慎的名称结合起来,认为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后代学者谈及六书,大多遵从徐锴的主张。

第二节象形一、象形的定义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物,指实物,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

体,形体、结构,包括轮廓和特征。

诘诎,弯曲。

所谓象形,就是用勾勒性的线条把实物的轮廓和特征性部分描绘出来的造字法。

象形是造字手段、方法,其结果就是象形字。

二、象形字的分类段玉裁最早对象形字进行分类,他把象形字分成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两类。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象形。

独体如日、月、水、火是也。

合体者,从某而又象其形如眉从目而以象其形。

”(一)独体象形字独体象形字是直接描绘实物的轮廓、特征。

有的学者把这类象形字叫做单体象形。

许慎举的两个字“日”和“月”就是典型的独体象形字。

日,甲骨文作、、、、等,金文有、、、诸形,皆像太阳的形状。

《说文·日部》说:“日,实也。

太阳之精不亏。

从口、一。

象形。

”月,甲骨文作、、、,金文作、、,皆像月亮之形。

《说文·月部》:“月,阙也。

太阴之精。

”(二)辅助象形字有些实物的轮廓并非其独有,用文字符号表现它时,如果只描绘其轮廓,容易和类似的事物混淆,为了明确其意义,古人就连带将和它关系密切的事物也描绘出来,让后者作为辅助符号,限定、说明前者的意义,我们把这类象形字叫做辅助象形字。

有学者依据段氏的命名,称之为合体象形字。

但由于象形字本身即是独体字,“合体”之说和象形字的结构特点相矛盾,容易造成误解,因而我们不采用这种说法。

也有人称之为复体象形字,但这一术语会使人误以为这种象形字是重复同一个形体而来,因而我们也不采用。

典型的辅助象形字如:關,最早见金文,作或。

“门”字里面的符号表示门关的形状,但由于把它们单独出来,难以说明就是门关,因而用“门”辅助说明。

由于到小篆把原来的门关形讹变成声符,字作,使后人误以为形声字,许慎在《说文·门部》说:“關,以木横持门户也。

从门 声。

”已经按照讹形分析结构。

州,甲骨文作(合849)、(合22044),金文作、,皆像水中的陆地,圆形像州本身,用“川”限定它,以说明水中的圆形物即为州。

小篆演变作,虽有重复,但仍不失辅助象形字的真蕴,故许慎于《说文》中说:“州,水中可居曰州。

周绕其旁,从重川。

”果,甲骨文作、,金文作。

本来一个或三个块状物就可以表示水果,但由于类似块状的东西比较多,甲骨文即用“木”限定,从而说明树木上块状物就是水果。

《说文·木部》:“果,木实也。

象果形,在木之上。

”胃,最早见金文,作(少虡剑)。

上部圆咕隆咚的形状表示胃本身,因其属于肉体的一部分,就用“肉”辅助说明。

屎,甲骨文作(后2·35·7)。

四个点像粪便。

但如果只写几个点,就是甲骨文的“沙”(小、少)字,即以“人”辅助。

小篆作,则又以“艸”辅助说明。

粟,甲骨文作(合30981)、(合30983)。

4个或5个块状物像米粒本身,用“禾”辅助说明。

米,甲骨文作(合34165)或(合35260)等,用点表示米粒,用十字形或线条表示禾颖。

信阳2号墓楚简029作,小篆作,皆未失辅助象形字之真蕴。

《说文·米部》云:“米,粟实也。

象禾实之形。

”王筠《说文句读》云:“禾实仍是粟实,必重复言之者,盖谓米是圆物,四点象之足矣。

而有十以象其颖与穖者,以米难象,故原其在禾时以象之也。

”此说甚迪。

尗,甲骨文作,小篆作。

《说文·尗部》云:“尗,豆也。

”用三个点表示豆粒,而用十字形的豆荚辅助说明。

丹,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说文·丹部》解释:“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一象丹形。

”如要制造“血”字,本可以像血滴的点或者块状表示,但是不加限制,容易和类似的事物混淆。

由于古人祭祀时把牺牲的血接到器皿中,血和器皿就有联系,所以,甲骨文中便用“皿”作辅助符号,作、、、、诸形,从而说明器皿中的点、口形、凵形等就是血。

至小篆,将点等写作一横而字作。

《说文·血部》说:“血,祭所薦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仍认为“一”象血形,“皿”为辅助符号。

主,本来表示灯火、火主之义,如果只写火主的形象,和类似的事物不好区别,甲骨文便作、,用菱形或点像灯火,用灯台、灯架限定。

小篆作,仍有辅助象形的意蕴,故许慎《说文·丶部》说:“主,灯中火主也。

从王,象形。

”粦,甲骨文作、,金文作、。

四个点像磷火,但只写几个点,同样和“沙”没有区别。

由于古人认为粦是鬼携带的火,所谓鬼火、鬼路灯,而鬼和人是同一种类,于是就用“大”字辅助。

瓜,最早见金文,作(令狐君嗣子壶),里面的椭圆形像瓜本身,外面的两根线条表示瓜蔓,用来辅助说明。

小篆作,仍为辅助象形字。

《说文·瓜部》云:“瓜,蓏(今大徐本作“”,误,此从小徐本)也。

象形。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厶,瓜实也;外,蔓也。

”栗,甲骨文作(合3035)、(合5477),金文作、。

用木限定,表示长在树木上带毛刺的果实就是毛栗子。

面,甲骨文作(合20362)。

本来外面的轮廓即像人面部形状,但由于容易和类似的事物混淆,甲骨文即在其中描绘出“目”作为辅助说明的符号。

小篆作,则是讹变的结果。

许慎说:“面,颜前也。

从 ,象人面形。

”释义及结构分析“象人面形”皆不错,但字不从 。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云:“契文从目,外象面部匡廓之形,盖面目五官中最足引人注意者莫过于目,故面字从之也。

篆文从 ,则从囗无义可说,乃从目之讹。

”甚迪。

眉,甲骨文作(合8265)、(合19165),金文作(小臣 )。

用“目”辅助说明,表示目上弯曲的事物就是眉毛。

到小篆将其中的两根眉毛讹变成皱纹,字形作,表示在皱纹和眼睛之间弯曲的事物就是眉毛,仍为辅助象形字,故许慎于《说文》说:“眉,目上毛也。

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

”肩,甲骨文作(合16873)、(合21307),像肩膀之形。

此字金文未见。

至战国时,盖以为难以看出肩膀之形,即加肉旁辅助说明,出现(睡虎地秦简《日书》甲75背),小篆作或。

《说文·肉部》云:“ ,髆也。

从肉,象形。

肩,俗肩从戶。

”王筠《说文释例》云:“ 、肩所从之、戶,则皆系象形,并非门户字,乃象其肩之上方阔而下连也。

此字应上曲,门户字不应上曲……俗肩从户之说,必非许君原文,乃后人不明六书,见其似门户字,而以意改之,竝不知户亦作也。

”甲胄之“胄”,最早见金文,作(豦 )、(小盂鼎),上是头盔的样子,下面是眼睛。

本来,上面的头盔形即可表示兜鍪义,但由于只有一个兜鍪形,容易和类似的事物混淆,古人就用代表头部的目旁作为辅助限定字义,从而表示戴在头上的兜鍪即为胄。

小篆中把兜帽讹变为由,目旁讹变成冃。

《说文·冃部》解释说:“胄,兜鍪也。

从冃由声。

”意义训释正确,但由于许慎依据讹形分析,误把辅助象形字当成形声字。

石,甲骨文初作(合13505),本为独体象形字,以石崖形表石头义,但该字也表示山崖义,甲骨文后来便作(合6952),用口形表示石头本形,整个字形以山崖下的块状物说明石头义。

再譬如要制造路途的象形字,就理论上说,完全可以用一根线条表现,但由于容易和类似的事物如“一”、“丨”、“乙”等字混淆,而道路和房屋关系最为密切,于是就用房舍形作辅助符号,用连接房屋的线条说明路途义,这就出现甲骨文的(合5000)、(合7394)等,此就是“余”字,即“途”的初形。

三、象形字表现了古人的立体观念古人在造象形字时,明显有立体的认识,因而同是象形字,其角度却并不完全相同。

有些是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如牛:、(甲骨文),(金文);羊:、(甲骨文),、(金文);木:(甲骨文),、(金文);口:、(甲骨文),、(金文);手:(甲骨文),、(金文);目:(甲骨文),、(金文);户:(甲骨文),、(金文);门:、(甲骨文),、(金文);舍:(甲骨文),、(金文);山:、(甲骨文),、、(金文);火:、(甲骨文),(金文);竹:、(甲骨文),(金文);屮:(金文);艸:(小篆),其余如大、夫、舌、齿、心、自、禾、黍、天、雨、土、鼎、豆、鬲、酉、曲、示、士、齐、干、支等字,皆属此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