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视角的会计信息思考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提供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的会计信息,无疑是整个资本市场能够有序运行、有效运转的基本制度安排。
而事实一再证明,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始终与审计监督和公司治理结构息息相关,会计、审计、公司治理构成了资本市场上信息流中最为重要的三大因素。
然而,近年来的国内外会计造假、审计失败案,极为强烈地表明:这三方面的因素都需要进行实质性改进。
一、会计、审计和公司治理发展的历史变迁任何一个公众企业,如果需要持续、有效地开展经济活动,必然时刻不能脱离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掌控,而作为企业向外传达各种营运活动情况的“商业语言”,会计系统自然也不能不受到其赖以存在的治理环境的“人为熏陶”。
从这个视角来剖析,作为对会计活动进行中介鉴定的审计业务,在其与会计业务的对立统一运行进程中,共同受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制约。
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审计与会计相互“恩怨”的历史渊源。
(一)审计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从公司的历史进化过程看,毫无疑问,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促进资本市场形成和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外在决定性力量。
在单个投资者“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众多投资者集合其资本,由通过代理人的“效劳”显然能够增进所有者的自身利益。
当然,在代理人直接掌管对企业法人财产的操纵权之后,代理人会本能地引发自利性行为,即代理人也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并不总是以委托人最大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代理经济始终面临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侵蚀。
事实上,要想在零代理成本下确保代理人采取完全效忠于委托人的最优策略是不可能的,委托人需要付出一定的激励成本和监督成本。
不仅如此,在代理人理性决策和那些能最大化委托人福利的决策之间,总存在一些偏差,这种被称之为“剩余损失”的偏差所导致的委托人福利水平下降的货币表现也是代理成本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当然,此情此景,“既要信任经理人,又要监督经理人”就成为一种常态,毫不迟疑地导致专业的中介监督机构的产生,为注册会计师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土壤”和“养分”。
然而,上市公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强制审计要求的约束,仅仅是受证券交易财务报告规则的约束。
在1929年经济危机时,美国国会认为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意义、有价值的财务报告来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他们认为只有公众对资本市场重新恢复信心,经济条件才会有所改进。
因此,通过了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在此环境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被授权负责颁布财务报表准则并于1937年开始发布相关的准则。
他们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必须接受完全独立于企业经营层的一次外部独立审计。
注册会计师向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来保证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并依据公认会计准则来关注任何偏离公认会计准则的现象,并且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实施审计。
实质上,5EC将公共会计行业作为一项专有事业来经营,代表公众投资者服务于每一个上市公司。
然而,审计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审计准则的局限性由于管理层舞弊和腐败而不时地暴露出来。
专业审计准则只有在一次次曝光失败案件之后,才得到一次次的修正与完善,整个职业审计师们也总是在不断改进和解决其自身存在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维护其审计的专业形象。
(二)公司董事会的机能与会计信息的偏差公司运行的实践证明,尽管所有人对经理人拥有绝对的选择权,但经理人并不可能完全无私地绝对服从所有人的利益,即在所有人与经理人完全分离的框架下,他们之间的利益趋向并不完全相同。
同时,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非私营资本存在的情况下,非私营股东需要通过具体的产权代表来行使其所有权,而私营资本也一样常常需要通过选派相应的代表来直接行使其相应的股东权利。
总之,股东往往通过指派代表来为他们自身利益服务。
由股东代表们所组成的公司董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经理们为股东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
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来解决更加实质的治理问题。
董事会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作为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层沟通的媒介。
审计委员会通常是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它的设立旨在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并作为注册会计师与内部审计师的沟通媒介。
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被赋予了代表股东来管制会计信息的职能,但是,会计信息又恰恰是对董事会经营业绩的记录,在这种彼此相互矛盾的情形下,董事会的作用也必然会受到不当的削弱,不得不借助于外在力量来“校正”。
(三)会计质量和审计问题的产生虽然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但是准则的推陈出新也无法绝对阻止一轮又一轮的经济丑闻浪潮。
会计和审计经常由于没能阻止上述问题而受到批评。
在1970年末,会计和审计由于没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而经常受到攻击。
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客户提供着审计和管理咨询的双重服务。
这自然潜伏着财务报告与审计监督的“警察”与“小偷”的合谋游戏。
然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战略优势而对公众批评不屑一顾,抱着浓厚的兴致进一步发展高盈利的咨询业务。
以美国为例,会计准则在这一期间也由于在通货膨胀时不能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信息而受到批评。
200%的物价增长率使得5EC和FASB颁布了历史成本局限性的报告要求。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通货膨胀减弱,公司也因此免除了相关的披露责任。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公司并购浪潮的到来,使美国多家会计事务所发动了志在保留既有客户资源的活动。
随着客户公司与外国公司的合并或者在国外设立分公司,一些知名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会计师事务所,惟有如此才能保住他们的市场份额。
于是,这些会计事务所便纷纷开始与国外事务所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姻。
在许多国际性事务所陆续进行合并的浪潮涌来之时,美国的一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也很快加入了合并运动。
大大小小的事务所都想方设法努力为每一行业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以证明他们的市场实力和专业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发展客户和获取新的业务的奖励制度。
在规模效应的刺激下,市场份额位于前八的“大所”不仅兼并了小的事务所,而且“八大”之间的互相兼并也成为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道风景线。
“八大”变成了“五大”与其他行业一样,事务所的合并带来了快速的增长,同时他们也面临着降低成本的压力。
现在,“五大”由于安达信的不幸出局而成为“四大”,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在事实上的垄断格局了。
二、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的运行联动状况不论中外企业,外部审计师能不能做到“药到病除”都需要分析“患者”是否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在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博弈中,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一)管理层复杂化的心理动机是不是引诱着信息的偏差目前的财务报告环境增加了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或隐瞒不良信息的动机。
现行的现金奖金或股权激励计划是建立在会计成果的基础上的,这使得财务报表成为管理层财富最大化战略的关注点。
所以,尽管财务报告程序按照会计准则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公司业绩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程序也影响了经理人现在及未来的财富状况。
战略博弈的动机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形成,即经理人努力通过操纵财务报告来掩饰他们增加自身财富的活动或者经营失败。
大部分暴露出来的财务报告舞弊案表明,审计对遏制会计舞弊的发生与蔓延起着重要作用,多数财务报告舞弊案中,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多为标准无保留意见。
当然,审计合谋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也存在共存现象,审计合谋主体注册会计师与财务报告舞弊主体企业管理当局构成其共生单元,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为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提供了制度缺陷基础。
从审计本质来看,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导致了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关系失衡,由于以国有性质为主的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原本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的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实质上已简化为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来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并且由其决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从根本上破坏了委托代理理论下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平衡关系,使审计机构难以保持其公正执业最根本的条件一独立性。
分析美国公司财务假账频繁产生的原因,其公司管理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变化,对企业的约束效力下降,是假账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审计制度存在缺陷与制约,部分中介机构与造假公司同流合污,使假账出笼畅通无阻,更具欺骗性。
(二)管理层多样化的策略导致了审计师的被动公司管理当局利益与股东利益不完全一致,公司管理当局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当局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在现实中,公司管理当局可能为了自身的薪酬与职位,会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经营业绩。
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控股股东间的特殊关系,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博弈关系由通过独立审计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演变成了解决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审计委托关系也变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财务信息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如隐藏真实的财务资料、误导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不配合,甚至干扰审计范围等都会加大审计成本,增加注册会计师执业判断的难度,因此,公司管理当局的行为是影响独立审计质量函数的重要变量。
在披露经营业绩的行为中,公司管理当局有两种纯策略:真实披露财务信息和不真实披露财务信息;公司管理当局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的行动中有两种策略:委托甲会计师事务所或乙会计师事务所。
为研究方便,本文假定管理当局委托甲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如果不委托甲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管理当局会从余下的会计师事务所中选择给自身带来期望效用最大的乙会计师事务所。
(三)审计师低成本的竞争追求会不会引致劣质报告当我们阅读报纸杂志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我们现有的治理制度下,在财务报告透明性的要求下,在审计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会发生今天如此惊天动地的公司丑闻?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呢?除了公司治理这一主体的抵制外,注册会计师也不是完全尽职的。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他们在努力获得客户的同时更加注重战略和成本,争夺客户的激烈竞争很快变成审计职业的新的特征。
与其他竞争行业相同,成本将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
于是,事务所开始降低审计服务的收费(事务所的成本)以此来获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合同。
事务所从许多方面来降低成本。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招聘新员工时降低要求。
降低审计成本的压力导致了审计人员工资和质量的下降,实质性测试的减少,对分析性符合技术的依赖明显增加了。
这些变化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