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结果初步分析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不仅走访了居住在传统民居中的家庭,也走访了
新建砖楼的家庭。
在调研的村落中,总计调研了169所民居,以建造结构类型来分,其中属于新建砖混结构民居有18所,新建混凝土框架结构民居12所,
传统木构架民居82所,传统砖构件民居32所,传统砖木混合结构民居25所。
本次调研中,调研对象选取居住在新建砖混结构民居的居民指导原则为,曾经居住过传统结构民居的居住者、修建了新式楼房但依然保留传统民居的居住者,被调研者可以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得出许多针对屋顶设计的宝贵建议。
其次,在选取传统民居民居的居住者为调研对象时,考察传统民居的构架体系、建造时间、功能形式等方面。
木结构
砖结构
砖木混合结构
砖混结构
混凝土框架
(1)修建年份分析
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具有100
马家村张氏1号院、张氏2号院;白马村银广坡四合院、
份为70年代的民居有45处,修建为80年代的民居有
90年代及以后的民居有30处。
上世纪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至今
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无院落民居占据了被调研民居的半数之多,达到了X 所,这类民居基本上在平面上呈“一“字型,只带有矩形院坝,院坝周围不设封闭式围墙。
有院落的民居在泸州一带居多,通常是“U”字型平面形制与围合式院坝组合而成,数量占到了所调查民居的32%。
此外,川南地区多山,许多民居顺山势而建,民居形式则千变万化,平面形制或呈开敞式、或呈封闭式。
a.建筑面积150-250平方米的小型单体民居数为69所,这类民居的使用者通常为一户家庭,居住人数为3-5人,民居也通常为自行修建,层数仅有一层,往往在主屋的左侧附带有养殖空间与厕所,主屋的右侧附带厨房空间,正房一间,左右耳房各一间。
b.建筑面积约为250-400平方米中型单体民居数为86所。
这类民居的使用者通常是互为直系亲属的2-3户家庭,居住人数为6-8人,民居同样是自行修建。
外观一层,局部二层,堂屋部分同层高,耳房部分居住空间为一层,上设储藏空间一层。
堂屋背后设卧室一间,左右耳房各一间,耳房中有划分起居空间与卧室空间。
正房左侧设厕所、养殖等辅助空间,右侧设厨房。
c. 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民居数为14所。
这类民居中,一部分已经无人居住被保护起来,以供研究。
例如五里村黄氏庄园、石牌坊村屈氏庄园。
这类民居占地面积广,建筑形式多样。
使用者为原来同姓族人居住为主,以及奴仆杂役等人。
另一部分大型民居,在土改时期被分为了很多部分,提供给了当时的贫下中农居住。
大型民居的共同点在于,等级制度深严,房屋建造壮观,建筑层数最多达到4层,原有居住人数都在10人以上。
除正房外,设有东西厢房、后罩房、戏台、绣楼、书房等,建筑功能区域划得十分明确与有序。
(3)现存状况分析
a.无力保护:这些大型院落中保护最好的为五里村黄氏庄园与屈氏庄园,其余的院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例如赖氏大院、水库大院等民居,现居住人均为当时房屋所有者雇佣长工的后代。
同为地主庄园类型的几所民居,却走向截然不同的两种道路。
被保护起来的民居,似乎还能从精雕细琢的勾栏、反宇飞琼的屋檐中看见往日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而被划分掉的民居,因贫下中农不具备保护传统建筑的能力,在风吹日晒中,逐渐走向了灭亡。
b.自由消亡:单体中小型建筑因一直有人员居住与使用,现状保存相对完善。
但因建造材料的不同,修建年代的远近,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例如老翁镇天井村的一些现存传统民居,墙体部分由于竹夹泥墙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了木构架与屋顶。
从这处房屋中可以看出,即使主
体结构逐步失去原有的功能,屋顶却依然存在。
同类的民居大多数也因为墙体的破损,屋顶与屋架依然存在并且执行原有的功能形式(图2.3)。
图2.3屋顶与屋架依然执行原有功能 图片来源 笔者自摄
c.原址新建:原来民居的一侧或两侧坍塌后,在原来坍塌后的地基上修建新的民居,新修建的砖混民居往往对原有风格破坏很大,屋顶形式基本上呈两种相反风格,通常是平屋顶。
此外,因居住人口的增加,原有的民居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居住需求,使用者则在院落中间新建砖混结构房屋,屋顶也不再采用传统形式的坡屋顶,如图2.4,屏山喜捷镇大明村一处民居。
d.原址扩建:这类民居的扩建同样是使用者基于生活需求而将原有的民居进行相应的功能扩展。
例如镇舟镇马家村的汪家(图2.5)因生产需求在主楼一侧扩建辅助用房。
辅助用房的外观形式则与整体民居保持了一致性,采用了歇山双坡顶,再使用单坡顶将扩建部分与主体建筑相连接。
在保持民居整体性的同时,更突显了建筑主体,整个民居显得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也有在原来的功能空间上,向外部扩大使用区域。
这种情况多见于养殖空
图2.4 新建民居不在使用传统屋顶形式 来源 笔者自摄
图 2.5 扩建的屋顶形式与原屋顶保持一致性 来源 笔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