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时期黄永碌艺术精神探析作者:贺悦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
江苏省、徐州市、221000 。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时期黄永砯公开发表的重要文章和作品进行分析。
得出黄永砯的创作思想先是对现实主义反思,在反思的同时开始寻求现代精神,在追寻了短暂的现代精神之后,又受到西方后现代精神的影响。
在受到后现代精神影响的同时,黄永砯开始学习禅宗,因而此时的文章和作品几乎都受这几种思想的影响。
接下来,黄永砯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同时他也开始关注《老子和《易经》,并企图在他们之间寻求共通之处。
随后黄永袜又着手对西方“达达”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他在“厦门达达”时期的一系列“动作”奠定了基础。
整体来说,黄永琳的创作历程明显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但有时黄永琳的创作又背离其思想。
黄永琳的思想变幻莫测,极不稳定,黄永砾在“变”、“动”、“静”、“模糊”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之下的作品及其思想十分复杂。
纵观黄永砯的思想历程,他试图在提炼禅宗的反逻辑、反表达、反理性,维特根斯坦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和后现代精神的碎片化、去规则化、以及“达达”的随意性、无序性、毁灭性。
黄永袜领导的“厦门达达”像“达达”精神一样,到头来解构掉了自身。
反“艺术”的黄永砯成了著名的艺术家,即反“艺术”成为了另一种艺术,或者说反“艺术”成为了一种文化策略。
笔者写本论文时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查找和学习黄永砯的相关文章和作品,另一方面阅读影响黄永砯思想的相关书籍。
关键词:黄永砯,厦门达达,反艺术正文:黄永砯,法籍华人艺术家,中国观念艺术的先驱。
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
年到年任教于厦门第七中学。
年移居法国。
黄永袜于年领导“厦门达达”从事艺术活动而声名鹊起。
“达达”一词源于西方,其来源不详。
1916年,瑞士苏黎世一群诗人发起了“达达主义”运动,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文艺界。
与任何其他文艺流派不同,“达达主义”的目的不是给文艺找出路,而是主张取消和反对文学艺术。
“厦门达达”比欧洲“达达”晚了整整70年,而且在很多方面两者具有相似性。
但我们不能因其相似而否认“厦门达达”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为中国艺术作出的贡献。
黄永砯领导“厦门达达”从事艺术活动,但他称其为“反艺术”活动。
黄永砯在1986年11月24日《焚烧声明》中直言“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像鸦片对于人”、“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达达死了”……。
然而数年过后,主张“并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存在”的黄永砯,却成了名气越来越大的艺术家。
黄永砯是具有不确定性思想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思想也相当复杂多变。
从早期追随现代精神、到反现代精神、反艺术、反表达等等。
一路走来,总是神秘莫测,甚至有人还把他与神秘主义混为一谈。
整体说来,对'时期的黄永砯解读并不完善,也并不客观。
甚至我们在大多数地方看到黄永砯的履历都把黄永砯这一时期定位为“厦门达达”,然后一笔带过。
“厦门达达”时期1983年到1986年,这三年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和混乱的几年。
然而,这三年里,黄永砯除了发表两篇文章和私下做些作品外,没有参加任何展览。
除待考证的1985年《闽沪青年美展从发表的两篇文章来看,黄永砯艺术理论已趋成熟,而且这种成熟似乎与“达达”无关。
黄永砯的艺术思想是基于维特根斯坦、杜尚、禅宗、《易经》等,己做了总体说来很难与破坏性极强的“达达”联系在一起。
在长时间的沉寂之后,黄永砯以“厦门达达”成员的身份于1986年9月28日一10月5日在厦门新艺术馆参加了“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
此展有14人参加,展出作品63件,作品的观念和形式多样。
展览命名中加入了“达达”,首次在中国直言不讳地提出“达达精神”。
中国美术报1986年第46期,即1986年11月17日刊登了黄永琳对“厦门达达”解读的文章《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同期刊载了凡荻范迪安化名评论文章护《“厦门达达”晚来风急》。
1986年11月20一23日,“厦门达达”成员举行了“厦门达达展出作品改装,毁坏和焚烧活动”。
11月23日下午焚烧活动持续两个多小时,改装后的作品被抛散在馆前广场,然后用石灰在地上书写了“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像鸦片对于人”、“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达达死了”、“火小心”、还拉了标语“达达展在此结束”,除此之外,还在地面上画了些奇怪的符号。
1986年11月29日“厦门达达”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举行座谈会,座谈会上因黄永砂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说“艺术是无意义的”,被校方认为是公然反对艺术院校而引起艺术院校的强烈不满。
1986年12月16日一19日,黄永砯等四名“厦门达达”成员把各种废弃物移入美术馆,并张贴照片、文字和标志,放映厦门达达展览和焚烧的录像,即“发生在福建省美术展览馆内的事件展览”,展览开馆一个半小时即被关闭。
1987年1一2月黄永砯列席了其他三名“厦门达达”成员的活动,“厦门达达之后,关于海洋污染报告”。
1987年11月9日,黄永砯、林嘉华、林春举办“废品仓库活动”。
1987年11月12日,黄永砯、曾颖宏举行活动“作品垃圾处理”。
1988年10月15日,黄永砯在内的部份“厦门达达”成员参与“纠缠一捆绑活动”。
年月日,黄永砯列席林嘉华、吴艺明举行的“进入美术史一幻灯活动”。
从上面的活动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厦门达达”一出来,便激起艺术界轩然大波。
也可以看出“厦门达达”最活跃的时期是1986年下半年。
黄永砾在“厦门达达”期间,除了给其活动写较短的文字外,仅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
“厦门达达”成员数量不少,但全体参加活动的次数并不多,甚至有时各自为阵,只参加自己有兴趣的活动。
“厦门达达”是个极其松散的团体,没有纲领文件,也没有专门的领导,成员间的艺术思想更是参差不齐。
但正如前边所言,各成员都清楚只有抱团才可能在艺术圈生存下去。
事实证明,“厦门达达”这个团体是反本质主义和反理性的,因为它的成员具有这种气质。
也就是说,若“厦门达达”各成员的思想一致了,活动步调一致了,它就根本不是“厦门达达”,也不具备“达达”气质了。
事实上,“达达”不光反对艺术,也反自己,即“达达”非“达达”而“厦门达达”在反自己时,连自己的团体都差点松散掉,也十足地体现了“厦门达达”非“厦门达达”。
黄永砯在“厦门达达”中的位置十分关键,他除了自己做作品,研究艺术之外,还要写文章阐释“厦门达达”的艺术思想。
黄永砯是具有哲学气质的艺术家,他的文章《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不但充满了哲学思考,而且将以往晦涩艰深的话语变得简单明了,十足具有批评家的气势。
“厦门达达”并没有宣布成立,也没有宣布解散,一直无序且松散。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黄永砯绝对是“厦门达达”的重要成员,而且对“厦门达达”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研究这段时期时,直接将“厦门达达”和黄永砯合而为一,以黄永砯为主线,分析黄永砯的文章和作品,以及其艺术精神,进而通过此来展现“厦门达达”的面貌和艺术精神,从而得出其在'85时期的历史地位。
“厦门达达”于1986年9月28日横空出世,其以一种近乎“达达”的精神为指导和类似“达达”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
因而,难免我们在特定的场域会陷入对西方“达达”的联想,也会产生“厦门达达”不过是对西方“达达”模仿的说法,更有甚者将杜尚、达达、黄永砂混为一谈,说黄永砯是杜尚的中国门徒。
殊不知杜尚虽被邀请参加过达达的活动,但杜尚根本不承认自己是达达主义者,事实上也不是。
黄永砯虽然看了《杜尚访谈录》,也承认其对他的创作和思考产生了影响,但黄永砯也根本不是纯粹的对其模仿,更不谈黄永碌是达达主义者了。
黄永砯的思想极其复杂,但仔细分析起来,还是有路可循。
黄永袜早期遵循的现代主义精神,这点我们可以从其发表的文中清晰的找到依据。
而这现代精神无外乎来于早期对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学习,当然不能回避的是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国内对现代精神的追求是极其“政治正确”的。
接下来便是维特根斯坦对其的影响。
从维特根斯坦那里黄永砯找到了突破口。
维特根斯坦对世界的划分使黄永殊将现代主义精神带来的内在矛盾化解,也使黄永琳对现代精神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开始的认同和追求到质疑最后到反对。
现代精神从根本上是理性的、逻辑的,并企图用井井有条、丝丝入扣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
之所以说早期的黄永砯是矛盾的,正是因为其在文章中大肆追求现代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现代精神的困惑。
维特根斯坦将世界一分为二,认为人的理性极其有限,不能够完全把握世界,甚至连可知世界都不能完全掌控,因为不可知世界的假说有可能干扰。
当然,维特根斯坦在可知世界一边也流露出了本质主义的倾向,即只要是可知世界的,我们就一定能用语言表达,也能用近乎完美的语言证明其是真的,它有意义。
对于不可知世界,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说,应当沉默。
黄永砯将这个划分直接运用到了艺术上,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黄永砯在没有研究禅宗前将艺术分为“可知艺术”和“不可知艺术”。
而且他应该清楚自己之前所追求的现代艺术不过是“可知艺术”的一部份,现在他追求的是观念性的、非表达的是“不可知艺术”的一部份,这部份非表达艺术作品从思维和意义的延展性要强得多,但关键是,再强都只能是一种不能呈现和表达的强。
年初,黄永砯开始研究禅宗和关注“达达”,这使黄永砯的艺术思想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当然影响主要来于禅宗。
维特根斯坦有些思想和禅宗是相似的,但维特根斯坦将世界的区分容易使人走向本质主义和不可知论或者神秘主义,因为维特根斯坦哲学承认主体存在,而且有部份和客体对立,呈理性分析之势,这点禅宗正好对其弥补。
禅宗认为世界就是一个混沌,人在混沌之中,和万物一样,不存在彼此,人要无我,人要无为而为,人与自然万物合一。
禅宗提倡感悟世界,而不是去分析禅宗反逻辑,而不是去推演逻辑禅宗认为领悟禅宗,要先放下领悟禅宗这一想法,因为禅宗无处不在,无形无量,存在于万物之中,一旦刻意去领悟即是将其当作客体对立起来,这样将永远无法领悟。
艺术不过是万物中普通一物,根据禅宗的思想,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把艺术当成客体的思想,无论是“亲知客体”还是“描述客体”都不行。
要做到对艺术的理解,即是像杜尚一样放弃从事艺术,可以下棋,可以经商,可以喝茶聊天,因为艺术已经融于生活无处不在。
此时,艺术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艺术。
除了杜尚、维特根斯坦、禅宗外,《易经》也合时宜的出现在了黄永砯的艺术思想里。
至此,'时期黄永殊的艺术思想基本完成。
仅从艺术思想我们应该能够看出艺术作品的端倪。
其作品在“厦门达达”之前和其思想基木上是吻合的。
但“厦门达达”一出来,似乎作品离其艺术思想有些远。
甚至“达达”二字和其艺术思想也是相悖的,既然如此,为何黄永砯成立了“厦门达达”或是寄于篱下呢?黄永砯艺术思想受维特根斯坦影响时,是寻求“非表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