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孩子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摘要:童话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种常见的文体,特别是在低段课本中表现得更加重要。
那么随之展开的童话教学呈现出怎样一种局面呢?本文从童话教学的特征和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出发,结合课堂实例来分析现今小学童话的教学现状,作出思考,并探讨更好的方法对策,从而使童话教学更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童话、童话教学、审美特点。
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李吉林老师早就指出:“教学理应顺乎其发展规律,滋润情感的幼芽,点燃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但事实上……教学活动却给孩子带来失望,带来苦恼……压抑了儿童的发展,延误了儿童的发展的最佳期,色彩斑斓的童年变得苍白而贫乏。
这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儿童的天性是富于幻想,喜好新奇,童话正是符合了儿童的天性,符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
所谓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做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
童话既然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种重要的文体,那么必然要产生与其相适应的童话教学。
那么什么是童话教学呢?童话教学就是以童话故事为教学内容,配合教学形式所展开的一种教学形式。
同时也可以说是发挥孩子幻想天性的一条比较有效的引导途径。
童话教学具体表现出几个特点:1、拥有多种的教学形式。
童话本身具有夸张、拟人的写作特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也呈现出多种的教学方式、手段,在具体的实施中可采用表演、口语表达(说话、讲故事、编故事)、看影片等手段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2、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
老师可以从童话课文中挖掘出更富有深意的东西加以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局限性小,便于学生想象、感受和发挥;而学生则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己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并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感,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
3、迎合了学生的兴趣。
童话,小学生都爱听、爱看、爱说,这就抓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研究教育,首先要研究儿童,不但识其面,而且通其心,了解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还给儿童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那怎样利用童话教学的特点,处理好童话教学,让孩子从教学中获得童话所给予的快乐呢?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万物有灵论”:儿童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的眼里大部分是或的、有意识的。
这一现象正符合了儿童以幻想为主要特征的表达方式。
再则,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而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色彩的虚构故事,具有人物的形象性,,情节的曲折性,语言的生动性,想象的奇异性。
这种新年故事正顺应了儿童每时每刻盼望出现奇迹和创造奇迹的心理。
从中可见儿童的思维、心理特点与童话所呈现的特征是相契合的。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篇目的编排也随着年级的不同有所发展、变化。
从小学低段到高段不论是童话的篇目还是题材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
首先从篇目数量上来说,低段每册平均有7—9篇童话,占到了20%—30%,接着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段减少到2—3篇,到了高段更加明显,一册中只有一篇甚至没有,所占比例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再则,从题材内容上看,中段的童话课文重要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对象,到了高段逐步人性化,其课文内容所蕴涵的意义也有进一步的加深,同时篇幅也逐步加长,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
这与孩子思维和心理发展是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安排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低到高发展,童话的内容也从浅显到内涵深进行编排。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还处于识字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童话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
形象以动植物为主,尤其是动物形象的描写甚为突出,而且十分的丰富。
例如《称赞》、《从现在开始》、《酸的和甜的》等都是童话课文,以动物为形象,引起孩子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此之外,在低段中科学童话也是一种重要的类型,例一年级上册中的《雨点儿》,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再现科学知识。
它以特殊的表现形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丰富学生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
三四年级正是小学生成长的过度期,这时的孩子认知水平已有了很大的的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了,对于低年级的简易的童话故事已不再十分感兴趣,拥有了自己的基本辨别和判断能力,趋向于内容相对较深的课文。
这一时期的童话它所描述的对象还是以动植物为主,但明显篇幅已大大加长,对小学生也有更为深刻的教育意义,与低年级童话有较大的区别,作品自身所蕴涵的意义更加的丰富,如《小马过河》、《寒号鸟》等篇目都有所体现。
(二)符合学生思维和心理发展趋势童话从以事育人逐步过度到以情感人,从表面深入到内在的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童话色彩,认知水平不高但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且能想象比较远的事物,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种想象,带有明显的幼稚性和夸张性。
这种思维和心理特点,选用有趣又不乏深意的童话课文是非常适合的。
到了三四年级,学生主要表现出心理的不稳定性,与低年级相比上了一个接替,对童话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需要一定的引导。
课本中童话已不再是主角,大多被神话、成语故事所代替。
这一改变与儿童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高段的学生里的主要特点是渴望成长,逐渐趋向于成熟。
他们对于儿童阶段的童话已失去了兴趣,特别是男生的表现更为明显,他们会称之为幼稚。
他们渴望成长,不希望自己一直停留在幼儿阶段,所以对于阅读有了自己的选择,心理趋向于成熟,按尚未完善。
这一时期的童话重要以情感人,其思想内容更加丰富,需要读者深入的挖掘和感受。
例如《买火柴的小女孩》采用生活中的题材,运用生动的语言,感伤的情节拉打动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性特征,同时也找到了与学生心灵的一个契合点。
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低段的学生来说。
童话教学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它的课堂应该是情趣昂然的,但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事实上的教学活动给孩子带来的更多的是失望和苦恼,孩子并没有从教学中得到快乐,特别是对于童话教学来说,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童话独特的特点,没有加以发挥利用,仍是按一般化的课文在进行教学。
虽然现今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老师对于童话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实施上还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可以通过两篇教例来分析一下。
浙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三册《啄木鸟和大树》老师从图导入找出描写大树的词语“年轻力壮”和“干枯”,看图说话。
重点是分析啄木鸟和大树的三次对话,通过朗读找出对话:生:……(第二次对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一读)1.为什么用反问句?2.“小病”“大病”“危险”分别指什么?3.啄木鸟的语气(读一读)生……(第一次对话)师:读出大树“叫”的表情语气。
学生反复读,老师指导。
生:……(第三次对话)师:大树为什么不耐烦?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最后是通过朗读烁烁大树三次态度变化有什么变化?读课文。
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买火柴的小女孩》老师从复习导入,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
在这段中首先提出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然后让学生自己感受,说说在五次擦燃火柴中哪依次最让你感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读一读。
接着是重点分析句子,老师从句子中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在分析句子中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
从分析句子引入到内容的挖掘,通过再读课文,师生共同给课文内容作出总结。
这两篇分别是低段和高段的童话教学案例。
从整体上看,思路清晰,各个环节安排得当,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
但如果从童话教学角度看的话,似乎就少了一些童话所特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啄木鸟和大树》这一课,老师还是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从而使本应富有情趣的童话教学失去了童话的本色,老师按自己的教案在一步步进行教学,却忽视了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快乐的童话教学课堂。
这篇课文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也不乏深义。
但老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字、词、句的教学,在课文表面意义上下的工夫较深,而对课文的内在含义挖得比较浅,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很少,缺少主动性,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在最后的朗读中也有所表现,学生显得没有激情。
显然学生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童话在合理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高段的童话与低段的童话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从以上的教例中也可以看出,教学入手点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在一味的追求活泼、生动的课堂效果,而是追求一种亦庄亦谐,活泼生动中见深刻和严肃主题的课堂氛围。
这点在上面这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有所体现。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小女孩的悲苦的生活遭遇,激起小读者的同情、愤慨的情绪,揭露社会的黑暗。
这篇熟悉的课文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不成问题,如果教学只限于内容的讲解并不具有多大的现实意义而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洗涤净化,也是思品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上这篇案例中,老师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移情(猜测小女孩的心理的想法)、做表格、有感情解读句子等都是较好的手段,但在课堂中也发现,学生虽然同情小女孩,但还谈不上心灵的共鸣,更说不上对资本主义黑暗的抨击了。
首先这篇童话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生活较远,无法感同身受,再则对于教材的钻研力度不够,导致对于其思想情感的把握虽已基本到位却缺少生动性、深刻的表现力。
与《啄》相比,形式比较多样,思想内容挖得也比较深入,能体现出童话的特点既富有幻想有联系实际生活,但却缺少一种感动的美感。
从以上两篇教例中不难发现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单取其表面,应深入其精髓。
那怎样组织好童话教学,让孩子能从童话中真正获得快乐呢?(二)根据儿童的审美特点组织教学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有这么一些特点,即直观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随意性、单纯性,我们可以从学生这些审美特点出发来组织教学活动。
1.直观性、趣味性低段课文中有许多科学童话,如《我是什么》、《回声》等,这篇分别向儿童介绍水化过程和回声的产生。
此类童话所表现的语言亲切自然,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根据学生这种直观性、趣味性的审美特点,在这里老师就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法来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化抽象的原理为形象的实物表现,更有说服力,使于学生知识的西的,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