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学院医药学系刘丽宁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中药药剂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核心专业课。

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理念: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

注重理实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

做到: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中药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模块整合,主要有四大模块:基本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拓展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各模块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
独立。

每一模块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

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二、课程总标准
表1:课程总标准
三、学习情境(章、节)标准(提供以下个几个教学情境供各位老师参考)学习情境1:概述
2:中药调剂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3:灭菌、防腐与空气净化(药剂卫生)
学习情境5:中药的浸提与纯化
学习情境7:浸出药剂
学习情境8:液体药剂
学习情境9:注射剂(附滴眼剂)
学习情境16:丸剂
学习情境17:片剂
学习情境22: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四、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
(一)教材选用或编写要求
1.使用教材
国家高职高专教材《中药药剂学》,主编:易生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版。

特点:本书紧紧围绕培养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且具较强的针对性,强调实践操作过程,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增加了制药企业实施及执业药师的相关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本教材职业教育特色浓,重视实践技能,淡化了理
论叙述,学生反响好。

2.参考教材
(1)本科《中药药剂学》-张兆旺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药剂学》-张强主编,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教材。

(3)《中药药剂》-陈俊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中药制药设备》-王佩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5)北京中医药大学网教学院-《中药药剂学》,()。

(6)《中药药剂学习题集》徐华玲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章节分明,习题切近职业药师考试。

(7)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与多样化,虚心听取企业一线教师的建议与经验,编写了院《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强调操作过程与要点回顾。

(二)教学设计与活动建议
1.教学建议
采用到实训基地现场观摩讲授实践性强的内容与模块,使理实一体化,工学相结合;加大校外本专业的学者、专家及岗位熟练的操作工进校讲学,深化校企合作;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去生产一线学习,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组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培育高水平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提高本课程产学研能力,为区域医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力。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忌“满堂灌”,勿本科压缩式,中专扩充式,教法单一。

(2)学生为是主体,教师是关键。

以技能培为重点,教法生动多样。

(3)勿脱职业与就业需求,教、学、做是关键。

(4)注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与协作精神,奉献精神。

(5)教师注重学习,强化技能,更新知识与理念,深入行业一线,学技术,强技能。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
⑴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模块:1-6章绪论、灭菌防腐及空气净化、粉碎筛析与制粒、中药的浸提与纯化、中药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技能知识模块:2、7-19中药调剂、浸出制剂、液体制剂、注射剂、外用膏剂、栓剂、胶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气雾剂、其他剂型;
拓展知识模块:20-22章药物新技术与新制剂、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等;
技能训练模块实验指导
⑵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模式:主要以课程目标任务驱动为主,强化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等形式。

教学方法改革与特色:以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为主。

在本门课中主要归纳为:采用工艺流程讲解、专题系统讲析、比较示范讲析;传统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法、正误实验操作对比法;生产车间见习报告分析交流法、学生互讲评价激发兴趣法、虚拟生产实际问题导入分析解决法,医药经典与医药企业文化渗透法等特色方法。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50%)、观看教学录像片、实验室制备、实训操作等。

(三)考核评价要求
1.评价理念:淡化理论,强化技能;知识+能力;知识、能力、素质。

2.评价体制
⑴评价原则:严谨求实,注重实践、综合评价。

⑵评价途径:校内督导组随机听课;学生每学期两次评教与座谈会;校外专家定期讲座,提问解答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企业一线专家对学生实习过程操作表现的评价等对本门课程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3)评价标准:岗位化、职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⑷评价方法:举办多种知识竞赛、《中药专业实习鉴定表》、实践考核:实行“随机抽题,现场操作,提问作答”;见习心得、实习总结、毕业论文等;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过关率等;笔试成绩:教考分离,单人单座;顶岗实习过程的综合表现与社会评价,多方位、多途径。

实践成绩单列一门,理论成绩:3070%。

五、教学资源要求
(一)教学设备条件
(1)实训条件:校内实训条件本课程的实验室-中药药剂实验室,目前基本能满足在校学生实验需求,实验开设率可达95%;校外实训基地25个,主要以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及陕西省各大制药企业为主。

其中中医医院以中药房、制剂室为主,制药企业以生产剂型为主。

医药学系正在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数目,把大中型的品牌制药企业吸纳进来,以便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与就业的层次。

实习方式以“顶岗实习、轮流替换”为主。

时间44周,其中制药企业22周,基本上把学生要掌握的各种重点剂型全面实践学习,同时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填写实习鉴定表,写出2000-2500字的实习总结或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院实习指导老师定期检查,督导;教学环境加大建设力度,总体目标:建设现代化中药制剂实验室三个:制剂基础操作实验室、常见中药剂型生产实训室。

尝试
进行企业化生产,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2)教辅材料、课件与网络学习
本课程教辅材料多样,除上面的主要教辅以外,增加现代药剂学的新研究技术、各类本课程的考试指南与习题指导,制药行业的药物工程技术等,图书馆中各类相关药剂学书籍等均可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拓展资源。

目前正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课件的制作。

课后学生主要以的《中药药剂学》为参考,介绍本课程优秀的精品资源,根据学生的要求随时在医药学系网-教研信息与中进行答疑交流。

(二)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特点: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
(1)主讲教师:刘丽宁,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医学硕士,医药学系教授,执业药师。

三年企业制药企业工作。

参编本课程教材多部。

发表本课程教改教研论文多篇,均是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结果。

《中药药剂学》教学教案率先规范设计、合理布局、突出职教特色做成电子稿,重点章节均做成多媒体课件。

加大实验项目,完善各类教学资料,规范课程试题,制定课程实践考核及实训细则,组编校本实验教材等。

参与本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2)教师及兼职教师等
青年教师朱玲,为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中药药剂学》、《中药制药设备》等课程的主讲。

本课程兼职教师2名:中心医院制剂室、药材公司等一线的技术人员:韩东平、杜亚玲讲解,反响好,提高了本课程的企业参与度。

实验指导老师:王德松经验丰富,从事实验指导十余年。

同时定期聘请制药企业的技术精英来校示范讲解。

六、编制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相关院校本课程标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以国家高职中药专业培养目标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我们学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为主要参考。

3.根据医药行业及本区域医药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4.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三个关键环节,加大比例;融“教、学、做”为一体,努力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特制定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2011.2编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