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文阅读设题陷阱

科技文阅读设题陷阱

时态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已经如此”,还是“将来
如此”(已然与未然)。模态是逻辑学上的一个概念,
从这个角度设置选项时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
如此”(必然与或然)上做文章。“或然”是可能发
生的,也可能不发生;“必然”是肯定会发生,一定 发生。 命题人故意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判断为肯定发生的, 或把肯定会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可能会发生的。
(13)结论错误或武断(变相对为 绝对/变绝对为相对)
(14)混淆彼此(错把描写当解释) “改头换面”。
考题选项干扰迷惑总结规律:
(1)范围故意扩大或缩小 (2)时间故意超前或延后(时间错位)
(3)程度故意加深或减弱 (4)数量故意增多或减少 (5)可能和事实混为一谈 (6)颠倒主次与因果 (颠倒因果、 强加因果) (7)张冠李戴 错位嫁接 (8)答非所问 文不对题 (9)偷换概念 妄加推理(推断无据或根据不足) (10)缺乏理性 说法武断(错误判断)
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考生不仅要读懂 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识 破题目所设的陷阱,探索命题规律,掌握 解题技巧。
一般而言,命题者设置干扰项主要是
在概念、判断、推理上做文章,其主要方
法有以下几种:
(1)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
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
了 解 出 题 设 误 的
(1)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五 种 ﹃ 伎 俩 ﹄
(2)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3)换:换用别的词语代替, 造成似是而非 (4)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 从而改变句意
(5)凑:将意义有关的几个词语 (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科技类文本阅读五“注意”
(1)阅读时注意重点词语 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 ②表示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 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 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⑤表时态的词(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来将要等) ⑥表揣测的副词(恐怕、大概、大约、也许、或许、好像、似 乎、可能) (2)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3)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 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4)有的题干要求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答案 (5)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是“纸袋的运输耗能低”。可用多少法解题。
数量故意增多或减少
(5)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因此,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 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
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
否存在对象错误对接的现象,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解析】“禁用”正是因为已用,已用就标志着“白银货
币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因此A项说“没有开始”是错误 (含因果和条件和结果)
的。也就是说,A项属强加因果关系。可用结果法解题。
(8)转述失误(曲解原意/遗漏信息)
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 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漏掉原文里必不 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 不能轻易否定。
(9)推理错误(弄错条件)
弄错条件,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 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 度设置设误点: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 件(只有……才)当成充分条件(只要……就)或 充要条件。
所谓充分条件,是指有了这个条件,就必然有某种 结果,但是没这个条件时,未必就没有某种结果。在 汉语中,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常常用“如果……那 么……”“假如……就……”“倘若……则……”“要是…… 就……”“当……便……”等表示。
(6)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
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纯属命题者故 意凭空臆造,有意提出来的。 因此,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
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
理地推断出来。
(7)混淆因果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源流倒置),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 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 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因此,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 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 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11)混淆主次—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
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 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
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12)弄错时态、模态
答题四步骤
一步:阅读明大意 二步:整理筛信息
三步:题文相对照 四步:“瞻前顾后”细辨析
再见
以偏概全
②范围缩小,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 事物全体的判断说成是对某类事物的局部的判 断,通常用“有的”“有些”“某些”“个 别”“部分”“一些”等字眼,擅自缩小判断 对象的范围,因此,选项中出现表示范围的词 语时,我们就要高度重视。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 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 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范围故意扩大或缩小
阅读文章时,特别要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 与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 ”“除……之 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
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3)程度不当
这种情况包括两个方面:
①一种是把程度高的说成程度低的,通常用 “非常”“特别”“尤其”“完全”“很”等。 ②一种是把程度低的说成程度高的,通常用 “稍微”“稍稍”“稍许”“一点儿”等。
【原文信息】 :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 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实际上,明代白 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 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试题】 :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08全国2卷5题)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 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如果有A就必然有B,而没有A是否有B不能确定。
例如:天下雨,地就湿。 条件 天下雨 洒水 返潮
结论
地湿
地湿 地湿
可以看出,不 同条件会产生相 同的结果,同一 结果可以由不同 的条件分别独立 地产生。
充分条件: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所谓 必要条件,是指没有这个条件,就必然 没有这个结果,但是有了这个条件时,却不一 定就有某种结果。在汉语中,必要条件和结果 的关系常常用“只有……才……”“没有…… 就……”“除非……才……”“不……不……”“必 须……才……”等表示。
科技文阅读 设题陷阱
自然科技类文章阅读所选材料多为高 科技方面的材料,主要介绍新科技、新发 明、研究成果。一般涉及新科技、新新发 现、新发明的依据、特点、所需设备及技 术支持、操作程序、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意义及其相关评价。
《三维设计》
科技文解答题主要是从逻辑的角度来 设置错误选项,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刻 性和严密性。其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的语 文能力非科技知识。
【原文信息】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 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山东卷8题)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 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解析】“随着”变成“随即”,一字之差,表达的 意思不一样。
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10)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 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指代分近指、远指; 单纯指、综合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原则是
由近及远。
解答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 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 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结合语境判断。
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选项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原文内容, 常用方法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如: 鲁迅作品是一天不能读完的,《药》 是鲁迅作品,所以,《药》是一天不能读完的。
(2)范围不清(混淆范围)
这种情况包括两个方面:
①范围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 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对某类事物的全体 的判断,通常用“凡是”“所有”“一切”“全 部”“全都”等字眼,擅自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 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谓夸大其辞 , 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 关作用、效果、用途等在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
程度故意加强(深)或减弱
(4)混淆多少
故意言多或言少,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 量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少的事物表述成多的 事物,或将多的事物表述成少的事物。
【原文信息】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 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 【试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北京卷14题) D. 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 后者低很多。 【解析】原文信息是“纸袋的运输耗能高”,D项的信息
相关主题